民间立夏称体重,如斤两遇到“9”要加一斤,这是啥讲究?
古人如何对付“疰夏”?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夏天气温高,是庄稼快速生长的季节,但不确定、突发性天气灾害多,对人类来说是不利的,不是好季节。
吃不好睡不好,影响健康,所以中医称为“疰夏”,就是立夏前后最容易发生的季节性疾病。
疰夏俗称“苦夏”,体虚者易患,为“暑热”所扰。
清人雷丰《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卷四)“疰夏”称:“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
如何克服苦夏?主要是积极调整饮食。
各地名目繁多。民国《古田县志》记载,在福建古代一带,有“犒夏”风俗,立夏这天,“田家具酒肉粢盛,醉饱弥日,谓之犒夏,以农忙自兹始也。”
类似在立夏大吃大喝的很普通,如在湖南沅陵,立夏日农家要饮酒食肉,称为“助力”或“接力”。清同治《巴陵县志》,立夏日,“乡俗多以为盛节,家皆吃肉,云令人健。”
在江苏太仓一带,设麦蚕、新蚕豆、樱桃、梅子、窨糕、海蛳,饮火酒,称为“饯春”。
在湖南兴宁,立夏前一天用粳米做成糍饵,谓之“炼夏”。
在浙江富阳,立夏日遍尝新鲜上市之物,俗称“尝新”,吃细笋不能切断,称为“健脚笋”,认为食用可以健脚筋。
在江西昭萍,立夏要煮粉团食用,称吃“立夏羹”。
而在立夏这天饮茶,更为普遍。
据民国《郑县志》,在河南郑州一带,立夏之日,“家家烹煮新茶。”
清人顾禄《清嘉录》(卷四)“注夏”条则称,过去苏州人,“于立夏日,取隔岁撐门炭,烹茶以饮,茶叶则索诸左右邻舍,谓之‘七家茶’。”
有的地方又称“立夏茶”,也是用从各家互相索取茶叶放在一起烹饮。
为了考核大家对付苦夏是否成功,古人还会测量体重。
先在立夏这天称一次,到立秋再称一次,对比体重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轻了,则是夏天过的不好。
《清嘉录》(卷四)“秤人”条即称:“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
时人蔡云《吴歈》诗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立夏称人之俗何时兴起?《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引民间传说称——
三国时,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军中救出阿斗,阿斗的生母为了不拖累赵子龙而投井自尽。后刘备决定派赵子龙将阿斗交由后娶的孙夫人抚养。
送到孙夫人处,正是立夏。孙夫人怕阿斗养得不好,给人留下话柄,便想了个办法,当着赵子龙的面将阿斗称一称,到明年立夏时再称一称,根据体重的增减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于是,孙夫人在每年立夏节,都把阿斗称一称,然后向刘备报告。
此事传开后,民间形成了“立夏称人”的风俗。
清光绪《富阳县志》有这样说法:立夏,“以秤权人轻重,谓可免蛀(疰)夏之患”;民国《临海县志稿》亦称,立夏“以秤秤躯轻重,云能却病。”
立夏称人有讲究。一般来讲,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称的斤数如果尾数是9,就必须再加上一斤,因为9是尽头数,到头了,不吉利。
为此,在浙江湖州一带有称孩子时,有意其口袋里放上一块小石头,意思是增加重量,讨养得好口彩,再是祈求孩子健康长命。
立夏称人风俗反映,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体重与健康的关系,其民俗学意义还是相当积极的,可引起大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应该传承、发展扬之。
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考古之父,李济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4:53:560000小驰龙:蒙古小型恐龙(长1米/仅有一根指爪挖掘蚁巢)
小驰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阿瓦拉慈龙科恐龙,诞生于8300万年前-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只有1米左右,体重仅5公斤,属于小型肉食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前肢短粗,只有一根大指爪,第一批小齿龙化石是在蒙古国发现的。小驰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8:03:580000谢一峰:破碎与重生:从铜雀台到七宝台
田晓菲的近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对曹魏都城中最具政治象征性的景观铜雀台的分析,与巫鸿、郑岩等对艺术碎片、废墟的研究可谓异曲同工。铜雀台从曹魏时的高耸云端俯眺八极,到北齐时让位佛塔被废弃,直至宋时破碎后的铜雀瓦制成铜雀砚,贯穿起的是政治、文学的曲折变迁史,废墟碎片本身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而类似武则天时代的七宝台这样融入了新建筑的残片,或许又有另一段不同的新生故事。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18:100000江林昌: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