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没那么有节操,辞官归隐真相不是想的那样,是你也这么干
古代公务员高工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从去年底开始,“2019年涨工资”就成为话题。
在2018年底,国家财政部已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应优先考虑调整工资等增支因素。
最近涨工资又成新闻,搅动了职工的心绪。

教师首先心动了,见诸媒体的消息显示,2019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已出台,教师的基本工资整体上调,人均涨幅在300-400元左右。
就“涨工资”话题,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古代工资。
其实,涨工资声音在古代也不时响起,且历代不绝。

通贯古代中国公务员的薪资水平,总的来说是偏低的,古人称之为“薄俸”。由于工资较低,“涨工资”的也是贯穿中国古代官场的愿意,因为俸禄太薄而辞职的并不鲜见。
古代官场常说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原因除无法为民作主之外,还有俸禄太薄、养不起一家老家的原因——贪官另说。

这种“卖红薯”的市场行为,可以理解为古代官员的“下海”行为。
早在先秦时,因为工资低而拒当公务员的便大有人在。其中最著名的因降薪而辞职走人事件之一,记载于《墨子·贵义》(卷十二)中。

当时的文化名人墨子,曾推荐一人到卫国做官,不久此人便回来不干了。原来挺尴尬的,但很实现。原来,卫国国君起初答应给他一千盆禄粮,结果到岗后只给五百盆。
墨子当即问此人:“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意思是,如果给你的工资超过一千盆,你还辞职吗?那人说,“不去(不辞职)。”

可见,古代公务员对工资水平的高低同样很在乎,并不因为现代职员才“向钱看”。
工资低会影响公务队伍的建设和稳定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最明显,不少人根本不想当官。虽然有国家动荡,政局不稳,世风有变的客观原因,也与时人厌世有情绪有关,但与俸禄太少更有关。

以三国时期的曹魏来说,魏国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相当低。魏明帝曹叡当皇帝的景初年间(公元237年-239年),公务员的俸禄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
此说载于《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卷二十五),时大臣、关内侯高堂隆在奏书中是这样说的:“将吏奉禄,稍见折减,方之于昔,五分居一。”

高堂隆明说了降低工资对公务员的不利影响,认为工资福利是一个官员养家糊口的活命钱,砍掉它无异于要他的命,即所谓“若今有废,是夺其命矣”,导致公务员对朝廷大为不满,进而对当朝皇帝产生怨恨。
这一时期,读书人并不热衷于官场,用宋朝文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话来说,魏晋读书人“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一时期借口工资低而退出官场的代表人表,当是东晋人陶潜(陶渊明)。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退出公务员队伍,归隐南山前,说了这么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五半米”,虽然在史学界有日俸和月俸之争,但属低薪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用今天的俗话来复述陶的原话,大概意思是这样——我陶渊明怎能为那个两个小钱,而向那些那些孙子们点头哈腰献殷勤?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老子不干了!

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认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其节操所在。事实上,陶渊明并不那么高尚,他也是俗人一枚,你碰到这种事也会这么干的!
由于当时县令的俸禄很低,有点想法的人都会不干的,并非陶渊明一人。因为有能力、年富力强者平愿意干,多由年老胥吏或退役的下级军官充任,这些官员的形象很差,为当时士人所不齿,如此恶性循环,有追求的文化人当然都不想当官,不齿当官。
既拿不到什么钱,民间口碑又不好,所以,陶渊明选择辞官,便很好理解了。

由于公务员工资普通太低,东晋及南朝官员“兼职现象”普遍,是历代公务中最集中的,即便高级官员也多兼职,这样可以多拿一份俸禄,以弥补本职工资的不足。
南北朝时的“低工资”现象,到隋唐时方得以改观,但到明清时,公务员的工资又大幅下降,在影响公务员队伍稳定的同时,也导致官场贪腐成风。

专家骗走乾隆真迹 转手卖了近亿元(专家骗宝)
鉴定专家17万骗到一个宝物后转手卖8700万。2009年,家住郑州的朱云无意间看到电视上有档鉴宝节目,于是他带着祖上传下来的一幅古画前往鉴宝现场,想让专家看看真假,专家在仔细研究后说到,虽然这幅画的落款是钱隆,但从笔记来看,不是他的真迹。尽管如此,但这幅画被临摹的非常高明,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如果你想转让的话,刚好我有一位朋友专门收藏乾隆的古画,我可以给你们介绍认一下。17万出手我要新鲜事2023-11-26 20:22:000000鬼方到底什么来头 为何被周朝毁国灭迹 考古:纣王差点成功翻盘
鬼方到底什么来头为何被周朝毁国灭迹考古:纣王差点成功翻盘可能是居住在西北的游牧族群。商朝时期的南征北战使得武丁时代成为殷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历史记载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考古发现也显示,晚商文化在当时的分布范围东至海边,西抵陕西宝鸡一线,北达河北保定,南可至江西新干。我要新鲜事2023-06-10 21:23:020000打工者过年讨要工钱不成,包工头给介绍“好活”:盗墓,他真干了
一个打工者盗墓的故事本文作者倪方六年后,又得为工作和谋生作打算了。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一个打工者变成盗墓者的故事。故事没有多少剧情,但能说明问题——盗墓是邪路,不是打工挣钱的捷径,也不容易!这个打工者叫付国学,老家在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付国学是1971年生人,小学念完没再上初中在家务农,后来便是打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9:30:410000遗珠:段晴老师三十年前旧作一篇
我生于1953年,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与我同龄的女性,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繁忙的人。我也不例外,每天穿梭在教学、科研、家庭和第二职业之间。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虽然十分忙,忙得很少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但我只要回首往事,最愿意回味的,要算是在北京大学度过的那些年代。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2:31:150000村民修房挖出南宋古墓 墓主是南宋逃兵(墓志铭自我美化)
曾经有村民修房子挖出了西汉古墓,2016年12月8日,四川泸县兆雅镇的村民在修房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古老的石墓,里面有两百多块石刻,有青龙白虎、侍女武士、美女贵妇等等,最重的石刻能够达到400多斤。经过专家的鉴定,这座古墓是南宋时期的古墓,只不过墓中有三个盗墓洞,古墓已经被盗。村民修房挖出南宋古墓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8: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