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没那么有节操,辞官归隐真相不是想的那样,是你也这么干
古代公务员高工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从去年底开始,“2019年涨工资”就成为话题。
在2018年底,国家财政部已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应优先考虑调整工资等增支因素。
最近涨工资又成新闻,搅动了职工的心绪。

教师首先心动了,见诸媒体的消息显示,2019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已出台,教师的基本工资整体上调,人均涨幅在300-400元左右。
就“涨工资”话题,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古代工资。
其实,涨工资声音在古代也不时响起,且历代不绝。

通贯古代中国公务员的薪资水平,总的来说是偏低的,古人称之为“薄俸”。由于工资较低,“涨工资”的也是贯穿中国古代官场的愿意,因为俸禄太薄而辞职的并不鲜见。
古代官场常说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原因除无法为民作主之外,还有俸禄太薄、养不起一家老家的原因——贪官另说。

这种“卖红薯”的市场行为,可以理解为古代官员的“下海”行为。
早在先秦时,因为工资低而拒当公务员的便大有人在。其中最著名的因降薪而辞职走人事件之一,记载于《墨子·贵义》(卷十二)中。

当时的文化名人墨子,曾推荐一人到卫国做官,不久此人便回来不干了。原来挺尴尬的,但很实现。原来,卫国国君起初答应给他一千盆禄粮,结果到岗后只给五百盆。
墨子当即问此人:“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意思是,如果给你的工资超过一千盆,你还辞职吗?那人说,“不去(不辞职)。”

可见,古代公务员对工资水平的高低同样很在乎,并不因为现代职员才“向钱看”。
工资低会影响公务队伍的建设和稳定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最明显,不少人根本不想当官。虽然有国家动荡,政局不稳,世风有变的客观原因,也与时人厌世有情绪有关,但与俸禄太少更有关。

以三国时期的曹魏来说,魏国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相当低。魏明帝曹叡当皇帝的景初年间(公元237年-239年),公务员的俸禄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
此说载于《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卷二十五),时大臣、关内侯高堂隆在奏书中是这样说的:“将吏奉禄,稍见折减,方之于昔,五分居一。”

高堂隆明说了降低工资对公务员的不利影响,认为工资福利是一个官员养家糊口的活命钱,砍掉它无异于要他的命,即所谓“若今有废,是夺其命矣”,导致公务员对朝廷大为不满,进而对当朝皇帝产生怨恨。
这一时期,读书人并不热衷于官场,用宋朝文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话来说,魏晋读书人“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一时期借口工资低而退出官场的代表人表,当是东晋人陶潜(陶渊明)。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退出公务员队伍,归隐南山前,说了这么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五半米”,虽然在史学界有日俸和月俸之争,但属低薪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用今天的俗话来复述陶的原话,大概意思是这样——我陶渊明怎能为那个两个小钱,而向那些那些孙子们点头哈腰献殷勤?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老子不干了!

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认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其节操所在。事实上,陶渊明并不那么高尚,他也是俗人一枚,你碰到这种事也会这么干的!
由于当时县令的俸禄很低,有点想法的人都会不干的,并非陶渊明一人。因为有能力、年富力强者平愿意干,多由年老胥吏或退役的下级军官充任,这些官员的形象很差,为当时士人所不齿,如此恶性循环,有追求的文化人当然都不想当官,不齿当官。
既拿不到什么钱,民间口碑又不好,所以,陶渊明选择辞官,便很好理解了。

由于公务员工资普通太低,东晋及南朝官员“兼职现象”普遍,是历代公务中最集中的,即便高级官员也多兼职,这样可以多拿一份俸禄,以弥补本职工资的不足。
南北朝时的“低工资”现象,到隋唐时方得以改观,但到明清时,公务员的工资又大幅下降,在影响公务员队伍稳定的同时,也导致官场贪腐成风。

读《世纪敦煌》:“彼时与此时”的变迁,是敦煌故事的另一种讲述方式
在敦煌莫高窟第45窟唐代塑像低垂的目光注视下,小心地拆开书的塑封时,心中还暗暗地想着,没有拆封的新书一定没有作者签名,太遗憾了!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34:3900002022年发掘明末战场:古代版“机关炮”现身,一次能发射百枚铅弹
前言“在四川的一条江流当中,隐藏着价值上万亿的宝藏。”消息一经传出,大量不法分子纷纷潜江盗宝。当地考古人员们也不甘退让,带上抽水机,马不停蹄地赶来抢救,挖出的珍宝直叫他们眼花缭乱。一块巨大的金印横空出世,其中隐藏的历史颠覆世人认知。大量文物陆续出水,揭露了朱元璋那个明王朝,以及张献忠后妃的故事。惊天大案牵出水下宝藏我要新鲜事2023-09-23 19:31:520000盗墓贼盗空古墓,为何还留下10多件国宝?专家进去:原来如此
想必大家都看过盗墓小说,都能被其中的惊险情节吸引到,为了解开一个谜底进入古墓当中结果越陷越深,但是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虚构的。在现实生活当中,盗墓贼是十分可恶的,他们进入古人的陵墓当中偷盗文物,还不管善后,将陵墓糟蹋的一塌糊涂。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故事,盗墓贼进入过古墓,但是考古队考察的时候,古墓当中的许多珍贵文物都保存完好,这是为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0:58:260000朱乃诚:中华龙文化意识的起源与形成(一)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关于龙的故事、产生了各种龙的造型。“龙”文化意识,经过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至20世纪,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关于龙的话题与内涵,相当宽广。其中最重要的议题是:中华“龙”文化意识的起源与形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4: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