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陵一半毁于盗墓,为何朱元璋明孝陵600年无人敢盗?
在中国历史中,其实当皇帝是最不好干的职业,干的好有人嫉妒你,干的不好老百姓骂你,干失败了不仅丢人,还会被永远挂在史书上成为负面教材。
更惨的是。
中国的皇帝无论生前多么牛,多么风光,死后也都往往没个好下场。有时候前脚刚下葬,后脚坟就被人给掘了。
细数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陵墓,几乎一半都被盗过。
比如,汉文帝的汉霸陵、西晋四帝的陵墓、南朝十九陵、唐朝的十九座皇陵、宋理宗的永睦陵、清朝的清东陵...
这些皇家陵墓,全都被盗墓贼挖掘破坏过。
而且手段十分粗暴,完全不会顾及陵墓主人的皇家身份,有时甚至会羞辱践踏这些一国之君。
像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不仅陵墓被疯狂盗掘,连尸体都被人给抬了出来,挂在荒郊野外的一棵树上,长达三天三夜。
之后又被砍掉头颅,将宋理宗的头盖骨去掉皮肉,给制作成了一个“骷髅碗”,相当丧心病狂。
还有臭名昭著的“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事件”,军阀混战时期,土匪出身的军阀孙殿英为了巩固壮大自己的军队,以军事演习为由,对慈禧和乾隆所在清东陵进行了盗掘。
直接用炸药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入口给炸开,上千人的部队在里面挖了三天三夜,最终将这两座皇陵挖得干干净净,无数珍宝被洗劫一空。
足足装了三十辆车。
更过分的是,孙殿英盗墓时,直接将慈禧的尸体丢在墓穴的西北角,后来被发现时,全身已经发霉长满了白毛,嘴角也有破损。
后来孙殿英的恶行遭到全国批评,但他却通过贿赂,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历史上像以上这种对皇家陵墓疯狂盗掘和践踏的事件,远不止这两起。
可以说,皇帝生前最大的敌人是“侵略者”,死后最大的敌人就是“盗墓贼”。
中国皇陵一半毁于盗墓!
在过去,盗墓贼是相当猖獗的,根本管不住,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就有10多万起,被盗古墓20多万座。
导致很多国宝流失海外,后来对这方面进行了严打,盗墓贼才大大减少。
不过,在盗墓贼猖狂的时候,却有一座著名的皇家陵墓600年来无人敢盗,这就是被称为“中国明清皇家第一陵”的明孝陵。
专家用磁场探测器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察和研究,发现朱元璋的墓室地宫庞大,面积达到了4000多平方米,而且里面完好无损,没有被任何人盗掘过。
这在中国帝皇陵墓的历史中是很少见的。
明孝陵的名气太大了,绝对算的上历史前十的皇陵,里面埋葬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妻子马皇后。
明代有一个亲王的墓室只有31平方米,但里面的发掘出的陪葬品就多达5300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多件,珠宝玉石34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50余件。
朱元璋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开国皇帝,不用想,就知道他陵墓中珍宝和陪葬品有多少了。
而且陵墓的位置,从建造之初,就没做任何隐秘工作,公诸于世,南京城内谁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
身份、地位、位置都知道,相当于直接明牌了,为什么600多年来都没人敢盗?
主要有三个原因,特殊防盗措施、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机缘。
首先不是没人不敢盗,而是不知道怎么盗。
其实,这600多年来,已经有太多盗墓贼光临过明孝陵了。根据考古调查,朱元璋陵墓的周围几乎快被挖完了。
整个山体表面60%的地方都被挖掘过,有很明显的盗墓痕迹。
但都没有找到朱元璋的陵墓的地宫入口。
为什么?
因为整个明孝陵的设计都是打破常规,一反常态的。
朱元璋对自己的“最终归宿”是异常注重的,在登基的第十三年后,他就开始研究规划自己的陵墓。
皇上选墓地往往都是越远越好,越隐蔽越好。
像清朝为了不让外人知道皇陵在哪,基本都把墓建在深山老林之中,比如埋葬乾隆和慈禧的清东陵就在离北京125公里之外的河北遵化县。
但朱元璋却出人意料地将墓地就定在了南京城墙边,最显眼、最热闹的紫金山脚下。
沿袭了唐宋时期“依山为陵”的老传统,然后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进行布局,前后动用了10万名军工,耗时了整整25年时间才完成。
朱元璋也真是敢想敢干,因为就在明孝陵建完第二年,他的挚爱马皇后就因病去世了。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在这25年的时间里,朱元璋事无巨细地调整陵墓的建造,而且还自创了一种方形的坟墓。
目的就是为了将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
甚至为了达到这种目标,朱元璋不顾反对,重新启用了从汉朝就废除的“活人陪葬制度。”
而且朱元璋的活人陪葬,非常夸张和残忍!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死后,为他陪葬的仅仅是妃子,就有四十多个。
几十人的陪葬,朱元璋还不满足,还找来了一些孩子进行陪葬,这些孩子被称为仙童,说是能够引领死人成仙。
而且为了不让这些陪葬的孩子,在死后尸体腐化,在他们体内灌满了水银,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这种活人陪葬的方式,不仅可以看出古代殉葬制度的残忍,还能看出朱元璋对自己陵墓有多么注重。
可以说,用心程度完全不亚于他对国家的治理。
他也确实做到了,朱元璋精心设计的明孝陵一经面世,就轰动全国,影响后面明清两代的所有皇家陵墓,纷纷进行仿造。
成为了“皇家陵墓”的最佳模版!
建造出一个中国历史上壮观的皇陵并不难,难得是建造出一个能抵挡盗墓贼的皇陵。
历盗墓贼和建墓者是在不断斗争的,但大多时候的胜利者都是前者。
历史上很多皇陵不管藏得多么隐秘,建的多么牢固,总能被盗墓贼找到漏洞和缺点。
盗墓贼为什么这么厉害?
和一个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三国的乱世枭雄——曹操。
可以说,他是盗墓贼的祖师爷,也是他将盗墓贼第一次组建成了一个体系。
有一部很出名的小说,叫做《盗墓笔记》很多人都看过,里面将很多盗墓贼都称为“摸金校尉”。
这个名称就是曹操创造的。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战争不断,作为一方霸主的曹操,为了招兵买马,偷偷组建了一支“盗墓小分队”。
虽然见不得人,但整个团队非常正规,分工明确,曹操为他们提供了的“盗掘办公室”,还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前者是领导,后者是干活的。
加上放风的、挖土的,总共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
跟随着大部队南征北战,军队去打仗,他们去盗墓,走哪盗哪,哪座墓大,盗哪座。
这个盗墓小分队,就是曹操军队的重要补给站,养活了大半个军队。
其中,曹操盗过最大的一个墓,就是梁孝王刘武的墓。
刘武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和窦太后的亲儿子。
而且还立下不少战功,地位是相当高的。
刘武死的时候正处于“文景之治”,汉代最国富民丰的年代,所以他的墓建造的是十分豪华的。
比北京的“十三陵”还要大4倍,被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可以想见刘武墓陪葬的丰厚程度。
据说,曹操靠盗刘武的墓,养活了军队整整三年。
后来袁绍准备讨伐曹操的时候,还专门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檄文。
以这件不齿之事为主,将曹操狠狠臭骂了一顿,将他盗墓的勾当告诉了全天下。
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这篇檄文也将曹操盗墓的丑闻,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后来三国时代结束,曹操死后,他的“盗墓小分队”也宣告解散,不过这些人经过常年的训练和经验累积,已经可以独挑大梁。
队伍散了,手艺还在,慢慢还传下去了。
后来很多“摸金校尉”都把曹操拜为祖师爷,称自己是曹系盗墓的传人。
曹操盗墓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很多皇帝死后都绞尽脑汁在自己的陵墓上大作文章,防盗墓贼。
毕竟谁也不想落得梁孝王刘武墓那般的下场。
自然,朱元璋也不想。
所以,朱元璋在反盗墓上,可是下足了功夫!
他想了三个绝招。
第一招是横凿山体。
自古以来,很多帝王的陵墓都是从山顶打洞,然后掏空山体修建地宫,修建完,再填土封上。
但明孝陵不是,它是横着在山体打洞,然后挖空修建地宫。
而且朱元璋选的地方叫做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无比的岩石山,用了上万人才凿开。
这样一来,盗墓贼就算知道准确的地宫位置,再怎么从上往下挖,把洛阳铲铲坏,也挖不进去。
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
所以很多盗墓贼,在山上挖了一半,就撂挑子不干了,只留下那些徒劳的盗痕。
第二招是墓道偏移。
盗墓贼们上面挖不动,肯定转攻到山体外围寻找地宫入口,但朱元璋太聪明了,直接预判了盗墓贼的预判。
按理来说,皇家陵墓的地宫通道,一般都是在陵墓的南北中轴线上。
但明孝陵的地宫墓道,却不按常规出牌,是歪的,往西偏了20多米。皇家陵墓十分讲究是不可能出错的,除非是故意的。
显然墓道偏移,就是故意为了防盗墓贼的。
而且里面是呈90度角的,进来以后墓道忽然拐弯,往那边过去,然后才通往地宫。
而盗墓贼是万万想不到这一点的。
第三招是填鹅卵石。
专家通过仪器探测出在明孝陵的墓室顶部,堆积了很多鹅卵石,不是自然形成,都是人工进行填充的。
这些鹅卵石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防盗墓贼的,一旦墓穴被挖开,鹅卵石就会震落坍塌。
这个原理很像西汉的“流沙墓”,当盗墓者挖掘盗洞深入墓穴时,沙土会从四面流入把盗洞堵住,石块会砸下来把盗墓者砸伤砸死。
在襄阳曾经发现过一座流沙墓,在里面发现了足足80名盗墓贼的尸体,被称为“中国第一凶墓。”
所以,盗墓贼对这种墓,一律都不敢碰,因为一旦下去,基本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虽然朱元璋靠着这些创新,让盗墓贼摸不到头脑,但这三大绝招也不能一直都是明孝陵的“保护符”。
毕竟盗墓贼的“装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之所以600多年都没被盗,这就和历史机缘和朱元璋的人格魅力有关了。
明孝陵是历史中的“幸运儿”。
无论是明代、清朝、太平天国、民国,几乎每个政权都对它给予“特别关照。”
首先明朝时期,对明孝陵的保护是最为严格的。
在南京地铁的2号线上,有个地铁站叫做孝陵卫,这就是600年前专门负责保护明孝陵的一个军事警卫机构。
“卫”是明朝军事编制的名称,所以驻扎在明孝陵的就叫孝陵卫。
朱元璋还活着时,就已经考虑到了自己死后怎么守卫陵墓的问题,他从最信任的周、李两个家族中,亲自挑选了5600名皇家士兵,为他守护陵墓。
孝陵卫,相当于现代军队半个师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孝陵卫不仅人多,而且全都是精锐,据说个个武艺高强,和明朝排名第一的锦衣卫差不多。
当时别说盗墓者了,连只苍蝇都很难飞进来。
根据史料记载,孝陵卫的官兵共驻扎了167年,直到明朝灭亡。
明朝因为李自成起义,亡了国,清朝打着“灭流寇而安天下” 的口号,趁机捡大便宜,建立了大清王朝。
这事搞得明朝子民心里很膈应。
所以,汉人和满人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对付。
但被汉人视为“根本之地”的明孝陵,却被清朝早早纳入了保护对象的名单。
当时满清还没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就派大学士冯铨跑到明孝陵来祭拜朱元璋。
第二年,豫亲王多铎就亲自去拜祭了明孝陵。
并且还专门派了两名内官,四十名护卫,日夜守护明孝陵。
到了康乾时期,这两位历史上最有名的清朝皇帝,更是六下江南亲自前往明孝陵,把朱元璋当“老祖宗”对待,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康熙第三次来拜祭的时候,还亲手为朱元璋写了一块御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治隆唐宋”,意思是赞美朱元璋的功绩,堪比唐宋。
现在这块碑仍在立在明孝陵第一道门“文武方门”后面的碑殿里。
虽然清朝的动静很大,但他们对明孝陵的“关照”,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
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江山和拉拢人心。
当时清朝建立后,埋葬朱元璋的南京是民乱最多的,多次派兵镇压都没有太好的效果,最后康熙明白了,这里的百姓仍然是向着朱元璋的大明的。
朱元璋作为明代中最优秀的汉人皇帝。
他把明朝带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高度,重现了唐宋王朝的盛况,无论是眼界、想法、治国能力还是精神属性,都是历史上很多皇帝难以媲比的。
所以他死后,埋葬他的明孝陵就成了汉人,尤其是明代遗民的心理寄托。
满清的死对头洪秀全,更是对明孝陵充满尊敬。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很多明朝建筑都遭到了损毁,而作为核心的明孝陵是受损最少的。
天王洪秀全曾率领太平天国百官到明孝陵拜祭朱元璋,甚至在祭文中称自己为“不肖子孙”,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太平天国对朱元璋的尊敬和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对明孝陵的盗掘,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明孝陵是极有可能在此时就被盗一空的。
当时的明孝陵牢牢拴住了民心。
可以说,谁能保护好明孝陵谁就能得民心。
哪怕后面进入了革命时代,到了民国,孙中山和袁世凯相互对抗的关键时刻,孙中山也率领民国百官,前来明孝陵拜祭。
所以,这才是明孝陵600年来无人敢盗的根本原因。
除了朱元璋那些极具创新性的反盗机制,还融汇着后世统治者们的敬仰和认同,是他们作秀的最佳舞台。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年“法外狂徒”孙殿英盗的不是清东陵,而是明孝陵,无论他如何贿赂,他都难以脱身。
伤的是统治者们的利益,也伤了天下人的心。
这些种种的历史和政治因素,才是明孝陵的最大的“保护伞”。
明孝陵不仅盗不了,也不能盗!
能够历经600年的沧桑,依旧完好无损,这就已经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个超脱历史的文化符号。
骇人!秦始皇兵马俑不带头盔的真相,为了加官进爵
我们知道古人打仗的时候都是全副武装的,盔甲加头盔可以极大的减少伤亡率,但是在秦始皇的兵马俑中有很多士兵并没有戴头盔,甚至有的士兵直接将头发盘在头上,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一下秦始皇兵马俑不带头盔的真相!秦始皇兵马俑不带头盔的真相文章导航:1、不戴头盔现象2、不戴头盔原因士兵不戴头盔现象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19:500000三星堆文物“上新”:解开古老文明源头之谜
专家认为,三星堆文明成长的土壤是长江流域上古文明体系,其本身也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堆给世人带来的惊喜还能持续多久?考古工作者正试图用阶段性考古发掘的成果,把这个答案补充完整。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成果——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等数件器物首次亮相,再一次吸引大众眼球。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2:300001荐书:许倬云:《西周史 增订版》
增订新版序一感谢李峰先生,在台北出版「西周史」著作新版后面,惠赐长跋,补充二、三十年来,新出现的考古资料。跋文原文就有大约四十多页,再加上图版七十多页,工程不小。我深感他的厚意,也佩服他的功力。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4:590000讲座整理|徐少华:曾、鄂之谜与周在江汉地区的分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9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座整理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曾、鄂之谜与周在江汉地区的分封主讲人:徐少华教授(武汉大学)整理人:丁善泉(武汉大学)编辑、配图:刘亚楠摄影:李伯璋终审:桑佳旻长按指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2:10:390000夏文化最有可能在哪里被发现
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虽然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已经被史书所记载,但由于缺乏确凿的自证文字材料,夏朝的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近年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教授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夏文化可能与考古学中的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关。我要新鲜事2023-06-21 20:12:4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