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蔡金英: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
本文为蔡金英所著《裴李岗文化: 中国文明的奠基》一书的结语。是这本书的精华与整体概括所在。这本书也是近些年少有的一本专门论述裴李岗文化的专著。结合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将中华文明起源的根追溯到裴李岗文化,这本书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小瓜把该书的结语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裴李岗文化目前已调查发现遗址160余处,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经过发掘的有20处左右。本书对这些遗址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首先建立了裴李岗文化的时空框架,在时空框架的基础上,对裴李岗文化的谱系进行了探讨。

裴李岗文化的墓地和居址中的陶器器类略有不同,墓地中的随葬陶器主要是各种壶,另有少量的钵、罐和鼎等。居址中的器类较为丰富,主要为罐和钵,另有盆、碗和鼎等,可见少量壶。

根据器物的演变规律,结合层位学材料,本书重建了裴李岗文化的时空结构,把裴李岗文化分成了三期。
第一期遗存主要见于豫中地区,目前发布材料的遗址有贾湖、裴李岗、唐户、石固、莪沟北岗、水泉和沙窝李等。遗存整体呈现瘦高特征。根据碳-14测年校正数据,我们大致可以把裴李岗文化第一期的年代范围定在公元前6470—前5800年之间。

第二期遗存分布范围较一期时向西边和向东边都有所扩展。目前发布材料的遗址在第一期基础上新增加有瓦窑嘴、中山寨、王城岗、宋庄、朱寨和高崖等。即西边到了豫西孟津一带,东边到了中牟地区。遗存整体特征较一期时有向矮胖转变的趋势。根据碳-14测年校正数据,我们推断裴李岗文化第二期的年代在公元前5800—前5500年之间。

第三期遗存分布范围较二期时缩小,主要分布在豫中地区,与一期遗存分布范围大体重合。目前发布材料的遗址有贾湖、裴李岗、石固、水泉、沙窝李和瓦窑嘴等。遗存整体器形较矮胖。根据其遗存特征,结合第二期的年代,推断裴李岗文化第三期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5500—前5000年。

在时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探索了裴李岗文化的谱系:裴李岗文化主要来源于贾湖文化,磁山文化南下导致了贾湖文化向裴李岗文化的转变。而后李文化向西方向的推进导致了裴李岗文化第一期向第二期文化遗存面貌的转变。同时,裴李岗文化从形成开始,就对周边文化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裴李岗文化一期时,主要是向北和向南方向扩展,同时向东南方向有少量辐射。向北扩张进入到冀南地区,改变了磁山文化的面貌。向南进入到澧阳平原,渗透参与了彭头山文化的形成。向东南方向进入到淮河中下游,对顺山集文化产生了辐射影响。
裴李岗文化二期时,向北、向南和向东南方向的影响持续推进,同时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了向东和向西北。向东发展进入到鲁中南至淮河中游地区,参与形成了双墩文化。向西北发展进入到渭河流域和汉水流域,参与形成了老官台文化。
裴李岗文化三期时,在西北方向还能看到对老官台文化的持续影响,同时向东北方向发展,进入到黄河下游鲁西地区,影响到了后李文化,目前主要在月庄遗址中见有裴李岗文化的因素。裴李岗文化三期时,随着老官台文化东进和双墩文化西进,逐渐衰退转变。以椅圈马一期和大张H1等为代表的一类遗存与裴李岗文化有关,之后的后冈一期文化亦应是在裴李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冈一期文化中除了双耳壶、折沿罐、敛口钵、圈足碗和罐形鼎等承袭裴李岗文化因素外,还出现有红顶钵等与老官台文化相关的遗存特征,及高领罐和颈部内收壶等与双墩文化相关的遗存特征。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鼎盛时向周边扩张,在不同时期跟不同方向的文化接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同时,裴李岗文化是个开放的系统,发展过程中把后李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文化中的因素糅合到自己的文化中来,在向外释放自己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迁。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膨胀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文明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奠基。

倾头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长2.5米/距今6800万年前)
倾头龙是种小型厚头龙亚目恐龙,它体长2.5米,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北美洲。倾头龙头颅骨较圆它的尾部具有骨化肌腱,可使尾巴保持僵挺,其化石首次发现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通过研究发现它是草食性动物,以树叶、水果为食。倾头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21:020001竺可桢:科学之方法与精神
0001考古学人: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
中国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发源于本土还是来自西方?中国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这一系列围绕“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界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一场学术争论,也是关系到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的重大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中国文明”。本文要介绍的这位西方考古学家,便是一位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起源”大讨论的学者。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2:000000唯一被挖的皇帝陵墓 有怎样的陪葬品(皇帝陵墓)
被挖的皇帝陵墓中找到纯金皇冠。1956年考古队根据史料记载的信息,几天不到就直接挖到万历皇帝地宫的通道内。此时一堵高大雄伟。金刚墙挡在考古队的面前,拆掉墙面上的封门砖后,一面雄伟精美的大理石门赫然出现,透过门缝清晰可见里面的顶门石条。可这种防盗技术在经验丰富的专家组面前简直不用费吹灰之力,他们只是简单的用铁丝制作了一个拐钉钥匙,就将门内的顶门石条一开。万历皇帝我要新鲜事2023-11-26 20:27:060000盗墓者喜欢从棺材小头凿盗洞,而非撬棺,为什么?过去木匠都懂的
本文作者倪方六在清西陵一带,光绪皇帝妃子墓被盗有不少说法。特别是盗墓者进入地宫后,说得有声有色,情节比盗墓小说写的还精彩。最先进入妃墓地宫的,是李纪光。他臂挽手锯,腰别利斧,肩挎马搭……顺着蜈蚣梯麻利地钻进了地宫。四周观察了一下,便走近了地宫北侧棺床正中的棺材,开始“作业”了。他没直接撬棺,而是选择在棺头打洞。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9: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