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专设高级监狱,给犯罪官员坐牢,唐朝时夏天还发钱发饮料
古代的高官监狱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坐牢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古人坐牢有什么讲究?
刘邦亡秦建汉后,便废除了秦朝的“重刑”做法,“约法省刑”,“恤刑悯办”。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下,当官的犯罪所受处罚要比普通人轻松多了。同样的坐牢,当官的与不当官的,要求并不一样。

如在汉代,便出现了一种“颂系”制度。
所谓“颂系”,就是宽容犯罪分子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基于儒家文化原则,并首先考虑了官员和有爵位犯罪者的尊严。凡是得到颂系的罪人,不须进入坐牢,即便坐牢也不用戴刑具,如手拷脚镣什么的。

据《汉书·惠帝纪二》记载,爵位在“五大夫”以上的、公务员“六百石以上”的官员,还有皇帝身边的宦官、有头有脸的贵族,都可以获得“颂系”待遇。后来有的老百姓也可享受这一待遇,但是有条件的——须80岁以上、8岁以下及孕妇等犯罪分子,才可以获得宽容。
汉代有不同类型的监狱,如掖庭秘狱、廷尉诏狱、上林诏狱、郡邸狱、共工狱、若卢诏狱、都船狱、都司空狱、保官狱、内官狱、请室狱、导官狱、水司空狱。等等。古

这些监狱所关押的犯人身份都不一样。
如“若卢诏狱”,由少府领若卢令丞掌控,关的都是将相大臣一类高官,可以说一种“高干监狱”,或者说“高级监狱”;“都船诏狱”所关押犯人的级别就要低一些,人员相对较杂,关的是“将军以下与二千石”犯罪官员。

可见在古代即便坐牢,普通人与权贵都是不一样的。这在现代看来,是司法不平等,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民罪,纯是扯淡。
总地来说,在汉代坐牢比坐秦国大牢,要舒服多了。

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后,他继承了西汉慎刑、轻法的做法,不通过暴政和高压进行国家管理。
为了表明仁政,东汉曾裁撤、关闭掉大批监狱。
但到后来汉和帝刘肇主政时,鉴于高级官员犯罪增多的现象,朝廷又陆续恢复、设置了一些“高干监狱”。如专门用来关押“将相大臣”的若卢狱,便被恢复了,还先后增设黄门狱、北寺狱、都内狱等特殊监狱。

这些监狱,当时的民间称为“官狱”。
因为对犯罪官员的“颂系”是一种司法不公,对别的犯人不公平,社会影响也不好,后来不少朝代取消了这种“坐牢特权”。如南朝陈,所有囚犯“不计阶品”, 一律“著械”与“著锁”,不论是谁,只要进来了,都戴上刑具,在理论上做到王子犯罪法与庶民同罪,事实上难说。
唐代的司法是很文明的,相对公平公正,但也存在“颂系”制度,有坐牢特权。

除了对老幼妇病残给予颂系照成外,唐代对坐牢的官员更体贴。囚犯如果是五品以上的,“月沐一度,暑与浆饮及钱物等”。
官员坐牢还能定期洗澡,夏天还发给饮料消暑,发钱物供零花消费,这样坐牢简直是一种别样生活享受,度假啊。他们除了不自由,还缺什么呢!

咸丰皇帝用的银色酒壶 消失百年后被拍卖(海外文物)
咸丰皇帝用品消失百年后在海外拍卖。2022年的7月5号,伦敦一家拍卖行撤拍了这件咸丰皇帝御用的银扁壶,那是因为他们收到了圆明园的信函。咸丰皇帝御用的这件银扁壶高24厘米,直径19厘米,它的底部刻有咸丰两年重三十两图文。据史料记载,这件文物当年是专门为了咸丰皇帝的大婚制作,它的样子完全仿照战国时期的青铜扁壶。银扁壶我要新鲜事2023-11-12 19:34:290000巨型梁龙科恐龙:原雷龙 身长超过20米(走路发出雷震声)
在1998年之后,原雷龙就被发现与雷龙所指的是同一物种,原雷龙是一种蜥脚形类亚目梁龙科恐龙,诞生于侏罗纪末期,有着非常明显的修长尾巴、脖子和粗壮的四肢,因为尾巴摆动时能够发出至少2百分贝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所以才取名为雷龙。原雷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2:14:060000双庙龙:中国大型食草恐龙(长8米/距今9400万年前)
在中国,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就是辽宁,这里目前已出土了35种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前面介绍的中华丽羽龙和神州龙,还有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双庙龙,一起去认识看看吧!双庙龙基本资料体型:双庙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恐龙,它体长8米,与锐龙和时代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234位,生活在距今1亿年-9400万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1:22:530002周志清:横断山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互动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①,其范围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达中缅边境。山脉的南北横亘,造成了东西地貌的分野和屏障,这里不但成为气候、降水的分水岭,造成了自然地理的巨大反差。横断山脉形成的南北交通孔道成为古代人群互动的纽带。0004李学勤: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
2005年是清华研究院——即通常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的80周年,大家将纪念这一曾在学术界起过重大作用的机构,缅怀当年于院中执教的诸位学者。在研究院的四位导师里,王国维先生的任职时间最为短暂,他1925年4月迁来清华,1927年6月2日就辞世了。然而,他在一生的最末段落,继续活跃于学术的前沿,做出了创新的业绩。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