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史:百年国博考古回顾(三)2003-2018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分设田野考古部、水下考古部、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部。2007年合并成立综合考古部,下设田野、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
2003-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组队,选择运城盆地东部开展并完成了全覆盖式区域系统调查。调查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有所创新,形成了成熟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在考古领域颇有影响。调查涉及史前至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共189处,其中包括绛县周家庄、西吴壁等重要遗址,同时还开展了一些试掘工作。

2007-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西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主持发掘了绛县周家庄遗址,了解到遗址龙山期文化面貌属陶寺文化,确认遗址龙山期聚落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存在大型环壕,以及多处居址与墓葬集中分布区,为认识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增加了实物证据。具体工作引入多学科研究方法,重点关注“聚落主体的布局结构、功能区划、居住形态、社会组织、埋葬制度、生业经济与手工业生产状况、大型公共工程的规划与建设、重要设施的位置与功能”。在此基础上,逐渐理清聚落兴衰演变的整个过程,对其在区域社会复杂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恰当评估[22]。这一理念在新世纪的考古工作中居于前沿地位。


2004年起,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五家单位联合启动“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旨在寻找早期秦人都邑及先祖、先公陵墓所在,并综合考察早期秦文化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该项目持续开展多年,实施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成果斐然。如发现几处早期秦文化城址,为寻找秦人早期都邑及秦公葬地提供了重要资料;李崖遗址西周时期秦文化墓葬之中的丰富的商文化因素,证实秦人来自东方,解决了聚讼千年的学术谜题。早期秦文化所涉地域横跨甘、陕,多家考古机构合作开展工作,有助于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

2015年开始,国博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宝鸡地区开展“秦汉雍五畤考古研究项目”,通过调查和勘探首先发现了凤翔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并于2016-2018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首次发现了秦汉畤祭的文字材料。该项目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一时期还在如下地区开展了不同年代、不同学术目的的考古调查工作:安徽姑溪河-石臼河流域、苏北老濉河流域、冀北坝上及周边区域、山西滹沱河流域、山东薛河流域等区域先秦遗址的系统调查;陕西关中秦汉离宫别馆、晋南涑水上游周代遗存、晋南中条山先秦冶铜遗址、河东盐池周边早期遗存等专题考古调查等。国家博物馆牵头实施的多项区域系统调查或专题调查,在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经验与资料的积累、研究与认识的深化等方面,皆多有创获,成为当代中国考古学一道值得注意的学术景观。





这一阶段,水下考古工作足迹涉及辽、津、鲁、苏、沪、桂等省海域。发掘了南海Ⅰ号、福建平潭碗礁一号、福建平潭大练岛、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沉船遗址。此外还开展了海南西沙群岛、福建平潭、漳州、浙江宁波、舟山、温州等海域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获取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精美出水文物,为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以及航海史、对外贸易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博承担水下考古人才培养任务,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前往拉穆群岛、马林迪海域等肯尼亚沿海地区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为探讨肯尼亚古代的海外贸易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特别是谢拉水下遗址发现的中国瓷器,为中非海上贸易与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与俄罗斯合作,在俄方指示的区域内,由中方水下考古工作者主持搜索了日俄战争时期沉没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沉舰。
遥感与航空摄影及相关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蒙、陕、疆、晋、冀、鲁、皖、桂、浙、渝、湘等省。
2003、2005年,国博与内蒙古专业机构合作,分别使用超轻型飞机、Y5型飞机,对河套地区古代遗存,如秦直道、秦长城等遗迹进行航摄,获得大量地面遗迹影像;2006年,采用低空摄影技术,对居延遗址群及黑城遗址进行勘察;2010年,国博对浑河下游地区进行全覆盖式勘查[30]。2005年开始,国博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使用Y-12型飞机对文献记载所谓西周王陵区进行高光谱遥感探测,找出诸多异常区域,为后续考古勘探划出了重点范围。2009年开始,国博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新疆文物局联合开展新疆文物遥感航空摄影考古调查,获得一批重要的遥感考古资料,为开展特殊区域古遗址的调查研究和验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0年,国博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合作,帮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建立“遥感考古工作站”。
除上述工作外,国博还开展了张家口、保定地区大遗址航空摄影考古调查、中国古代矿冶遗址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港口聚落城市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杭州湾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临安皇城遗址考古调查与地球物理探测、广西陆海防百年军事要塞遗存遥感考古调查等;发掘了闻喜千金耙采矿遗址;实施了晋东南夏商遗址遥感考古综合研究项目,调查了浊漳河上游地区,试掘了沁县南涅水等遗址。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8期,田伟、庄丽娜、游富祥、戴向明执笔。配图为新增,源自“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推荐阅读:考古学史:百年国博考古回顾(一)1921-1949
考古学史:百年国博考古回顾(二)1949-2003
考古学史:百年国博考古回顾(四)2018年至今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02:530007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评述(东赵、郭家庙、禁山)
2014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19年分布相对均匀相比,可谓是历史时期考古和边疆考古的大胜,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项目就是全军覆没。史前时期1、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夏商周时期2、河南郑州东赵遗址3、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汉魏时期4、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7、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唐宋时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31:240000小型镰刀龙类恐龙:峨山龙 仅出土一块下颌骨碎片
峨山龙是镰刀龙类恐龙,和很多镰刀龙类恐龙不同的是,它并非生活在白垩纪时期,而是诞生于罕见的侏罗纪早期。峨山龙的第一次化石挖掘是在中国云南省进行的,但是现在只出土了一块下颌骨碎片,所以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峨山龙的体型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0:42:140000史前小女孩墓里发现79件随葬品,考古出土的金冠够盗墓者吃几辈
中国历史上的厚葬本文作者倪方六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起早必为利。从中国盗墓史上所发现的盗墓事件来看,盗墓者敢冒杀头坐牢之灾去盗墓,为的是什么?贪财!作为一种特殊的风俗文化现象,盗墓者的产生,初因可能不是因为贪财,但随着厚葬的兴起,“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诱坏了人心。而古代流行的厚葬风俗,直接导致盗墓在古今中国的流行。盗墓与厚葬俱进,如果坟冢内一堆枯骨,谁会去发冢扒坟,被人骂断子绝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54:57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广州西村窑址
北宋时广州规模较大的民间瓷窑址。以烧外销的青白瓷为主,产品输往南亚各地。在广州市西村增涉河东岸岗地上。遗址南北长1公里多,残存的3处堆积以“皇帝岗”的最大,是西村窑的主要遗存。1956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02: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