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员实习时从一战国墓填土中发现一具人骨,真相难解
洛阳烧沟附近战国墓发现不解之谜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周边历代墓葬丰富,特别是城北的邙山,到处是古墓。
唐诗人王建《北邙行》诗开头即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沈佺期《邙山》一诗亦称:“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因为邙山墓多,古今盗墓者都盯上了这里。不只盗墓者喜欢光顾邙山,这里也是重要的考古实习基地。
1953年8月,时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89名学员结束课堂学习后,便来到邙山实习,实地发掘。

这批学员很幸运,都是共和国考古专家带着的,时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亲自给学员讲授田野考古学,然后在洛阳西北郊烧沟附近的基本建设地区实地发掘。
这一片地方墓葬很多,如一块地方仅约200平方米,就发现了28座古墓。许多墓被后代埋的墓破坏。
可见当年这里的墓葬是非常稠密的,“北邙山头少闲土”一说不虚。

从当年9月27日,到10月15日,19天里共发掘出了战国和汉朝墓葬59座。
据王仲殊《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一文,实习收获很大,学员们掌握了辨认土色、开掘墓坑、清理墓底以及照相、绘图、测量等,在全部考古发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各种技术。
发掘出的59个墓,编号从601-659,其中632号墓与638号墓是汉墓,其他57座均是战国时期墓葬。

在59座墓中,有一些墓已遭盗掘破坏。612号墓被盗得最严重,墓室大部分被翻乱,人骨架被毁坏。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填土和乱土中发现了不少随葬品,是不是盗墓时怕被发现紧张所致?盗此墓者不是近代人,是古代盗墓者,另有两座是近代人盗掘的。
这些墓分为竖穴墓和洞室墓两种,以竖穴墓为多。竖穴墓和洞室墓也是邙山古今民间墓两种最主要葬法。

竖穴墓,就是从地面,直接向下挖出长方形竖穴下葬。
洞室墓要讲究些,是在竖穴基础上形成的,由一个竖穴和一个洞室组成。棺材或尸体直接放在洞室内,竖穴中不置葬具和随葬品,仅是开辟洞室和下葬时使用的空间,相当于墓道的作用



这些墓葬中,不论是竖穴墓还是洞室墓,都是单身葬,每个墓里只有一具人骨架。葬式与现代流行的仰身直肢葬不同,一般是仰身屈肢葬。
这次考古实习没有重大考古发现,但也遇到一个不解之谜。
不解出现在640号墓上,墓主之外,在填土又发现了一具人骨架。

该墓深近5米,墓底椁室中葬了一个人。但在自地表向下挖了约1.5米后,从填土中发现了一具人骨架。
这,会是谁呢?
可以肯定的是,填土中那具骨架不是墓主人,两者也不是合葬的关系,更不可能是后来葬入的。墓壁没有破坏的情形,人骨架周围填土是夯打过的,是与墓主同时埋下的,没有二次挖掘的迹象。

虽然这具人骨架不是墓主人,但可以推测其属于640 号墓无疑,那么他与墓主是什么关系?
此人没有葬具,面部向下,是俯身葬,此人骨架右上肢骨向后伸直,左上肢骨伸向右侧而被压在胸下,两脚分开。这样的葬姿也特奇怪,与发现的仰身屈肢葬明显不同,应该是一个例外。

考古简报认为,这可能是一位殉葬者。这一推测是有道理的,那么,如果是殉葬者,是自愿殉死的,还是被弄死的?当然,也不排除是意外死亡和其他原因致死。
(注,图源网络)
江西南昌发现大墓 居然还有上万件文物(海月侯墓)
海月侯墓的发掘现场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室内共发现水晶器皿480件,重达240公斤,超过了所有汉代出土墓葬的黄金总量,其中有无数珍贵的马蹄金和林纸金。一些考古队成员一直在期待和等待,但他们害怕没有我们可以想象的关于墓主神圣份额的材料。这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心情。应该属于期待,矛盾,恐惧,就是一种非常非常纠结的心态。棺椁里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0:10:200000韩建业:石峁源于中原面向欧亚,南下中原重塑文明
近年石峁古城的重大发现令人震惊。有人也许会问,气候干旱、沟壑纵横的陕北北部黄土丘陵地区,4000年前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座面积400万平方米的庞大古城?怎么会拥有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和精美的石雕玉器?它的文化根源在哪里?和周围地区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它达到了什么样的文明水平?在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中处于何种地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简略讨论。一、源于中原而面向欧亚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06:450000古代女子殉葬 为啥要把双腿打开(古代陋习)
双腿打开是因为女子死前在挣扎。殉难是古代封建时代一种极其残酷的制度,一提起它就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制度是我国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受批评的部分。这种制度自商朝以来就出现了,当权者会命令一些人死后与他们葬在一起,这些人大多是小妾、婢女、宦官等等。然而,当现代专家发现考古学时,古代埋葬的大多数女性都有成千上万种姿势,她们的腿是张开的。这是什么原因?活人埋葬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2:11:590001近鸟龙:一种小型四翼恐龙(长0.3米/出土于中国辽宁省)
在中国,辽宁省是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前面我们介绍了锦州龙、热河龙等,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个,它就是近鸟龙,一种已知最小的恐龙,一起去认识看看。近鸟龙基本资料体型:近鸟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食肉恐龙,以捕猎其它小动物为食,偶尔也会食腐,它体长0.3米,比小盗龙都小,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705位,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7:07: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