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252

考古学员实习时从一战国墓填土中发现一具人骨,真相难解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41:200

洛阳烧沟附近战国墓发现不解之谜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周边历代墓葬丰富,特别是城北的邙山,到处是古墓。

唐诗人王建《北邙行》诗开头即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沈佺期《邙山》一诗亦称:“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邙山古墓)

因为邙山墓多,古今盗墓者都盯上了这里。不只盗墓者喜欢光顾邙山,这里也是重要的考古实习基地。

1953年8月,时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89名学员结束课堂学习后,便来到邙山实习,实地发掘。

(考古实习现场)

这批学员很幸运,都是共和国考古专家带着的,时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亲自给学员讲授田野考古学,然后在洛阳西北郊烧沟附近的基本建设地区实地发掘。

这一片地方墓葬很多,如一块地方仅约200平方米,就发现了28座古墓。许多墓被后代埋的墓破坏。

可见当年这里的墓葬是非常稠密的,“北邙山头少闲土”一说不虚。

(邙山古墓考古发掘现场)

从当年9月27日,到10月15日,19天里共发掘出了战国和汉朝墓葬59座。

据王仲殊《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一文,实习收获很大,学员们掌握了辨认土色、开掘墓坑、清理墓底以及照相、绘图、测量等,在全部考古发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各种技术。

发掘出的59个墓,编号从601-659,其中632号墓与638号墓是汉墓,其他57座均是战国时期墓葬。

(邙山古墓考古发掘现场)

在59座墓中,有一些墓已遭盗掘破坏。612号墓被盗得最严重,墓室大部分被翻乱,人骨架被毁坏。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填土和乱土中发现了不少随葬品,是不是盗墓时怕被发现紧张所致?盗此墓者不是近代人,是古代盗墓者,另有两座是近代人盗掘的。

这些墓分为竖穴墓和洞室墓两种,以竖穴墓为多。竖穴墓和洞室墓也是邙山古今民间墓两种最主要葬法。

(竖穴墓)

竖穴墓,就是从地面,直接向下挖出长方形竖穴下葬。

洞室墓要讲究些,是在竖穴基础上形成的,由一个竖穴和一个洞室组成。棺材或尸体直接放在洞室内,竖穴中不置葬具和随葬品,仅是开辟洞室和下葬时使用的空间,相当于墓道的作用

(半洞室墓)
(侧向洞室墓,屈肢葬 )
(顺向洞室墓 )

这些墓葬中,不论是竖穴墓还是洞室墓,都是单身葬,每个墓里只有一具人骨架。葬式与现代流行的仰身直肢葬不同,一般是仰身屈肢葬。

这次考古实习没有重大考古发现,但也遇到一个不解之谜。

不解出现在640号墓上,墓主之外,在填土又发现了一具人骨架。

(一洞室墓内发现围屏石榻,尸体放置其上,与本文无涉)

该墓深近5米,墓底椁室中葬了一个人。但在自地表向下挖了约1.5米后,从填土中发现了一具人骨架。

这,会是谁呢?

可以肯定的是,填土中那具骨架不是墓主人,两者也不是合葬的关系,更不可能是后来葬入的。墓壁没有破坏的情形,人骨架周围填土是夯打过的,是与墓主同时埋下的,没有二次挖掘的迹象。

(土坑墓内遗骸)

虽然这具人骨架不是墓主人,但可以推测其属于640 号墓无疑,那么他与墓主是什么关系?

此人没有葬具,面部向下,是俯身葬,此人骨架右上肢骨向后伸直,左上肢骨伸向右侧而被压在胸下,两脚分开。这样的葬姿也特奇怪,与发现的仰身屈肢葬明显不同,应该是一个例外。

(一女人为男性墓主殉葬,呈挣扎状,与本文无涉)

考古简报认为,这可能是一位殉葬者。这一推测是有道理的,那么,如果是殉葬者,是自愿殉死的,还是被弄死的?当然,也不排除是意外死亡和其他原因致死。

,图源网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