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陪葬墓发现两处盗洞,盗洞打的贼准,撬开棺床寻宝
唐朝张士贵墓考古发掘情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张士贵墓发掘于1972年1月。这座墓,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墓之一。
张士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烟霞乡马寨村约300米处,北距昭陵约5公里。封土堆呈圆丘形封土堆,发掘时地面高约9.1米,底径20米。
发掘时发现,张士墓贵与尉迟敬德墓一样,在古代已遭多次盗掘。
据考古报告,张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南北全长约57米。方向为正南偏西一点(182度),墓道位于墓的南面,为长斜坡形,有5个天井和5个过洞。

在第4天井下东西壁各有一对小龛。甬道在墓室南面偏东,分两段,前段为土结构,后段为砖结构。在砖结构甬道内的南端安有一道石门,石门框及上、下坎,向外的一面均有线刻画,门扇上也有线刻,东为男侍,西为女侍。
甬道内是砖砌的封砖。
墓室系用砖砌成,顶为穹隆式。墓室底部平面近方形,惟四边向外稍成弧形突出,南北长4.3米,东西宽4.05米,顶高4.7米。墓壁原都绘有壁画,可发掘时发现,已全剥落。
棺床位于墓室西侧,系用8块大小不等的石条砌成。板床南北长3.65米,东西宽1.9米,高0.25米。
盗洞打得贼准。发掘时,有两处盗墓最明显,应该不是一批盗墓者。

一处在第5天井的北边,另一处在石门内甬道顶上。顺盗洞而下,墓内曾流入大量的水,并积有很厚的淤土。盗墓者拆开甬道内封土门砖左上角,将封堵的石门推倒。
这伙盗墓者很有经验,墓室的棺床被撬,有两块石板被移动了位置,应该想寻找石棺床下的宝物。盗墓者很坏,在盗内当时认为贵重随葬品以后,又进行了破坏,不能带不想带之物统统砸了,所以墓内遗物多被扰乱和损坏。
天井内各小龛是放置随葬品用的,所以盗墓者也没有放过,封砖都被拆开了,龛内除淤土外,还堆有不少乱砖,应是当时拆下的砖块。

张士贵的墓志盖已被砸成6块,幸好墓志完好,在甬道被发现。而张夫人歧氏的墓志,只剩墓志盖,墓志没了。
发掘时,棺床上不见葬具,也没遗骸。棺材和遗骸哪去了?推测已早腐烂,这与墓被盗毁有直接关系。
虽然被盗过,但发掘清理时,仍清理出各种随葬品409件,主要出自墓室,甬道和小龛发现的随葬品较少。
张墓随葬品主要是陶俑和动物模型,计有彩绘釉陶俑和动物模型207件,其中有男立俑、持物男立俑、男胡人立俑、男牵马俑、女立俑、女坐俑、男骑马文官俑、男骑马武士俑、女骑马俑、马、动物模型等。

彩绘瓷俑22件,全是男骑马俑;彩绘红陶俑和动物模型95件,其中有男立俑、女立俑、男骑马胡俑、女骑马俑、动物等。
还有釉陶器物模型,如仓、碓、磨等。陶俑中的2件白陶抬蹄舞马,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为唐马俑中仅见的类型。
所有这些随葬品中,最具价值的,是贴金彩绘武士俑和文官俑,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也就是俗话说的“国宝”,曾先后去日本、美国、台湾、香港等地展出。
这两尊俑,贵在其做工和造型。俑的形象生动,俑的眉毛、胡须都是一根一根画上去的;文官俑的耳孔都做出来了。服饰图案描绘非常细腻,排列有序,用工独到,工艺精湛。从服饰样式和色彩搭配以及人物形象上,可以充分自信、豪迈的大唐气象。


张士贵墓出土文物中,除俑物外,墓志也很有价值。张士贵墓志盖虽被砸碎,但修复后完整,墓志文石则完好。夫人岐氏的墓志不厚,但志盖完好,上书“唐故虢国夫人岐氏墓志铭”。
张士贵墓志每边宽0.96米,厚0.15米。志周边线刻图案花纹,志盖顶篆刻5行,每行4字,为“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
志文为楷书,共55行,每满行57字,详细叙述了张士贵生平、身世——
“公讳士贵,字武安,弘农卢氏人也。原夫玄珠洞鉴,希夷之道弥光;赤松轻举,神仙之风逾邈。华阳时秀,副车开渭渚之辞;京兆人英,亡箧劭汾阴之敏。落印以旌其德,传钩以启其祥。十腰银艾之荣,七珥貂蝉之贵……”



墓志由“太子中舍人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制文”,“梓州盐亭县尉张玄靓书”。志文阴刻,张玄靓所书的字,形状方正,笔回瘦劲,书体介于虞褚之间,以褚体成分居多,为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资料。现已印成字帖,供习书者临摹。
更重要是,志文修正了新旧《唐书》中的错误。
张士贵本名“忽峍[lù]”,后易名“士贵”,字“武安”,弘农卢氏(今河南卢氏县)人。张士贵体力过人,善于骑射。在隋末战乱中,靠造反起家,聚众为盗,攻城掠邑,号称“忽峍贼”。李渊占据长安后,写信招抚,拜为右光禄大夫。归唐后,跟随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忠心不贰,积极参与“玄武门政变”,被赐爵“新野县公”,授“虢州刺史”。再后被任命为“左领军大将军”,改封“虢国公”。
入列“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功臣。

张士贵比唐太宗李世民晚死8年,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卒,终年71岁,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资料图,部分图源网络)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 共同感受萨拉乌苏遗址(古代遗址)
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期的重要发现。在日前也是河套人发现的100周年论坛的开幕式。这个开幕式当中到来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以及考过爱好者,这些考古人事到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一下萨拉乌苏遗址的博物馆以及遗址区域的考古体验,并且可以对于萨拉乌苏所发现的考古成果有更多的研究。可以看得出来,世界上有不少人对于萨拉乌苏遗址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当然萨拉乌苏一直对于整个世界的考古工作来说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8-16 20:48:060002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珍贵文物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首次集结展出
1月14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厅开始预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44:550000山东发现龙山遗址 距今4000多年(龙山遗址)
山东发现4000多年前的龙山古遗址。在日前山东淄博进行考古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比较庞大的石迁遗址,根据当时出土的一些文物可以判断的出来这个遗址是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期,现在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已经对于这片遗址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工作。考古现场可以看到一些长方形的土坑,这是在进行考古工作,根据考古工作者所说,这个古代遗址的面积大概2万平米。挖掘过程我要新鲜事2023-03-17 20:08:180000安徽发现一种文字 比甲骨文早近4000年:中国有7300多年文字史
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安徽蚌埠淮上区双墩村的一座距今已有7300多年历史的上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刻符,被称为“双墩刻符”。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字演化过程中双墩刻符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9-30 21:12:150000荐书 | 一位好记者讲述的《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
她是浙江考古圈“团宠”。也是小编心中的“女神”。她留着齐肩短发,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写稿。她写了10年良渚,坚持与热爱,简直是活成了人间理想。有人说她是最会讲考古故事的记者。也有人说她的报道更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读起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她,就是马黎!近日,由马黎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53: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