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算西汉时中国非农人口达33%,清朝仅6%,古代咋成城里人?
古代城乡人口比例有多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做城里人好,还是农村人好?现在成了热议话题。
如果放在30年前还不是问题。在农业生产落后、经济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当然是做城里人好。


所以,在30年前那波“农转非”热潮中,很多人为脱去了农籍而高兴,而感觉“高人一等”,因为从“农业人口”变顾了“非农业人口”。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好多人成了“城市农民”,后悔当年“农转非”,真正的农村人现在有地有房有粮,种田还有补贴,永远不愁失业和没房子住——让整日奔波的城里人羡慕不已!
中国古代的情况如何?古代也有“城市农民”,但与现代的城市农民不同,他们可以在农村拥有田地、房产,虽然住在城镇,但不少人仍以农业生产为主。

古代中国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据,现有的一些说法都是根据史料上的记载推算出来的。如日本学者牧野巽曾根据《汉书·货殖传》中李悝的说法,从战国时期粮食的产量与消费量,推算出当时中国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6:4,非农业人口达33%。在此基础上,名叫宇都宫清吉的另一名日本学者,推算出西汉时的城市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
这一比例很高了,领先当时的世界,比“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还高。

据公开资料,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比例仅为17:83。中国学者近年也在研究,得出的比例同样不低——西汉时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达27.7%。
别不相信,至少在上古周代时,中国就有专人管人口统计了。《周礼·秋官》中的“司民”,即是负责人口统计的,“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但是古代并无“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统计学概念,有相应的概念。

唐宋时,管住在城里的人家叫“城厢户”、或“城内户”、“在城户”、“坊郭户”等,相对应的农村人口则称为“乡村户”。
随着城镇化的普遍,古代“城里人”的总数在绝对增加,但因为农村人口增长更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曲线,是呈下降状态的。如南宋,《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得出的结果,“城郭户”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12%左右,而在到清朝,城里人绝对总数超过2000万,但占全中总人的比例是在进一步下降,仅为南宋的一半左右,约6%。
很显然,城市生活质量高,古代的农村人也想变为城里人。但古代也存在户籍限制,古代的户籍制度对古代的城镇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一向是限制非农业人口转移的,反对“农转非”,这与政府征收“人头税”、“农业税”有很大关系,也与重农耕的思想有关系。
但是,户籍限制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谁不想到城里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饥荒年代,由于城里福利(赈济措施)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来到城里找活路,城里往往因此出现大量的无业流民。
对这些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怎么办?各朝采取的手段并不一样,南宋政府采取分别对待的办法,疏赌并用。

首先对流民设立临时户籍档案,在身份核实清楚后,发给相当于现代“暂住证”一样的收执。古代的暂住证含金量很高,凭收执可以领取钱、米等福利,流民离开时,要销毁收执。另一方面允许投资性农转非,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以转为“非农业人口”,花钱买到大城市户籍。
宋朝一般三年“农转非”一次,因政府三年进行一次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如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便曾办了一批“农转非”。

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当时户部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这些属于城市黑户的所谓“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入非农业户口,拿到在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长期居住权,幸运变为“城里人”。
当然,古代流民能获得城市户口的机会是有限制的,而且城市,特别像都城临安这样的大城市,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流民,一般还是动员他们回乡种地,或是住到城郊区去。对愿意回乡的,政府会给予鼓励,或资助钱粮,或免征赋税。
不只宋朝如此,其他朝代也多会这么做,鼓励大家当农民,与眼下正好相反。

新发现 | 镐京遗址发现西周大型建筑基址、道路、陶排水管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
镐京遗址是西周都城所在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办辖区内,东距西安市主城区约20公里。遗址分布在沣河东岸的白家庄、花园村、官庄村、普渡村、上(下)泉村、落水村等村落,现存总面积约9.2平方公里。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55:460002巨型植食恐龙:费尔干纳龙 最长可达16米(诞生于侏罗纪)
费尔干纳龙是一种巨型恐龙,诞生于1.64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15-16米,第一批化石则是在亚洲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发掘的,属于蜥脚下目类恐龙的一种,它的外形类似于黄龙,主要使用四足行走,并且主要以植物为食。费尔干纳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3:47:180000劳尔哈楼龙:唯一拥有植食胃石的肉食恐龙(多达32颗)
劳尔哈楼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成年后的体长可达8米,属于大型肉食性恐龙之一。第一批出土的劳尔哈楼龙化石是在欧洲的葡萄牙发现的,其中包含了一具未成年个体,胃中发现了只有植食性恐龙才拥有的罕见胃石。劳尔哈楼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28:550001日享一书:BGc01《穿越长三角京沪、沪宁高铁江苏段》
分享没几本就该翻出压箱底的货了,今天分享的是,南京博物院编著的《穿越长三角京沪、沪宁高铁江苏段考古发掘报告》。说实话一般收集书,那些文集了,专著了真还不上眼,那些毕竟说白了都是二手文献。这种报告一般出版量很少,虽然不好看一般人都不看的,一旦你需要的时候里面那些遗址的资料真是得下功夫找。比如这本,问了一圈都没有,后来心一狠舍不得银子套不到狼,就直接拿下了。说白了要的也仅仅是其中一篇而已。aj1n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9:27:580000冠长鼻龙:北美小型植食恐龙(体长4.5米/鼻骨突出)
冠长鼻龙是一种鸭嘴龙亚科恐龙,体长仅仅只有4.5米,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鼻子非常大且突出,第一批化石是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发现的,诞生于白垩纪的末期,科学家曾经怀疑过它的有效性,质疑它可能是原栉龙的未成年形态或者是原禽龙类恐龙。冠长鼻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1:00: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