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算西汉时中国非农人口达33%,清朝仅6%,古代咋成城里人?
古代城乡人口比例有多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做城里人好,还是农村人好?现在成了热议话题。
如果放在30年前还不是问题。在农业生产落后、经济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当然是做城里人好。


所以,在30年前那波“农转非”热潮中,很多人为脱去了农籍而高兴,而感觉“高人一等”,因为从“农业人口”变顾了“非农业人口”。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好多人成了“城市农民”,后悔当年“农转非”,真正的农村人现在有地有房有粮,种田还有补贴,永远不愁失业和没房子住——让整日奔波的城里人羡慕不已!
中国古代的情况如何?古代也有“城市农民”,但与现代的城市农民不同,他们可以在农村拥有田地、房产,虽然住在城镇,但不少人仍以农业生产为主。

古代中国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据,现有的一些说法都是根据史料上的记载推算出来的。如日本学者牧野巽曾根据《汉书·货殖传》中李悝的说法,从战国时期粮食的产量与消费量,推算出当时中国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6:4,非农业人口达33%。在此基础上,名叫宇都宫清吉的另一名日本学者,推算出西汉时的城市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
这一比例很高了,领先当时的世界,比“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还高。

据公开资料,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比例仅为17:83。中国学者近年也在研究,得出的比例同样不低——西汉时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达27.7%。
别不相信,至少在上古周代时,中国就有专人管人口统计了。《周礼·秋官》中的“司民”,即是负责人口统计的,“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但是古代并无“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统计学概念,有相应的概念。

唐宋时,管住在城里的人家叫“城厢户”、或“城内户”、“在城户”、“坊郭户”等,相对应的农村人口则称为“乡村户”。
随着城镇化的普遍,古代“城里人”的总数在绝对增加,但因为农村人口增长更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曲线,是呈下降状态的。如南宋,《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得出的结果,“城郭户”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12%左右,而在到清朝,城里人绝对总数超过2000万,但占全中总人的比例是在进一步下降,仅为南宋的一半左右,约6%。
很显然,城市生活质量高,古代的农村人也想变为城里人。但古代也存在户籍限制,古代的户籍制度对古代的城镇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一向是限制非农业人口转移的,反对“农转非”,这与政府征收“人头税”、“农业税”有很大关系,也与重农耕的思想有关系。
但是,户籍限制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谁不想到城里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饥荒年代,由于城里福利(赈济措施)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来到城里找活路,城里往往因此出现大量的无业流民。
对这些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怎么办?各朝采取的手段并不一样,南宋政府采取分别对待的办法,疏赌并用。

首先对流民设立临时户籍档案,在身份核实清楚后,发给相当于现代“暂住证”一样的收执。古代的暂住证含金量很高,凭收执可以领取钱、米等福利,流民离开时,要销毁收执。另一方面允许投资性农转非,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以转为“非农业人口”,花钱买到大城市户籍。
宋朝一般三年“农转非”一次,因政府三年进行一次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如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便曾办了一批“农转非”。

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当时户部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这些属于城市黑户的所谓“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入非农业户口,拿到在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长期居住权,幸运变为“城里人”。
当然,古代流民能获得城市户口的机会是有限制的,而且城市,特别像都城临安这样的大城市,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流民,一般还是动员他们回乡种地,或是住到城郊区去。对愿意回乡的,政府会给予鼓励,或资助钱粮,或免征赋税。
不只宋朝如此,其他朝代也多会这么做,鼓励大家当农民,与眼下正好相反。

裘锡圭:董作宾小传
董作宾,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清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1895年3月20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63午11月23日卒于台湾省台北市;是一位在甲骨学上有重要贡献的学者。董氏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幼读私塾,1915年春考入南阳县立师范讲习所,次年冬以第一名毕业。1918年春赴开封,考入河南育才馆(培养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学校),1919年冬毕业。毕业后留在开封与友人一起办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6:020003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
八年前,我曾在与今天同样的场合,就是在蔡孑民先生八十七岁的纪念日,讲《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今天,我又在蔡先生九十五岁诞辰纪念日,把这同样的题目再谈一次。0002海南岛黎族船型屋的“前世今生”
黎族是海南岛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3000多年来,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创造了悠久文明的历史,而且还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其中,作为黎族村落的传统建筑——船型屋,是千百年来黎族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黎族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01船型屋的“前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2:08:020000盗墓有3种绝器,你知道哪一种最厉害?
原题:民国盗墓三件绝器本文作者倪方六《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到盗墓工具,可能有的读者会立即联想到洛阳铲。不错,洛阳铲当然是一种盗墓利器,但盗墓利器并不只有一把洛阳铲。实际上,在更早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专门用于盗墓的工具,只是在盗墓成为一种专业行为、成为一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后,才有了专用的工具。图:警察收缴的盗墓工具:钎、铲、锄均有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03:340000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10: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