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史:百年国博考古回顾(一)1921-1949
#头条创作挑战赛#1921年,钜鹿古城的发掘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稳步发展,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设立专门机构。2018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塑工作格局,优化组织机构,在原综合考古部基础之上成立考古院,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是服务国家和国博事业发展全局,在巩固做好内地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工作重点逐渐向西北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倾斜,重点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百年来,国博考古开拓进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考古调查、发掘项目;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工程;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课题,业已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次年,派员前往直隶省钜鹿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肇始于此。百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取得丰硕成果。

一 1921-1949年
宋大观二年(1108年),黄河决口,洪水裹挟的泥沙在短时间淹没了钜鹿故城。1918年前后,直隶省钜鹿县有人掘得数十件宋代瓷器,很快被古董商高价收购。此后,钜鹿盗挖文物之风渐起。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京畿之地多饥民,而该地仰仗售卖宋代文物,居然“顿呈繁庶之象焉”。
当时的国立历史博物馆虽宣告成立,但可供展陈的文物种类并不丰富。如此背景下,搜集文物成为要务。钜鹿频繁出土的宋代文物自然成为征集工作的潜在对象。





1921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钜鹿,“为一精密之调查”,发现“则前此出土之物,业已售卖一空”。遂与当地官绅商讨,决定选择故城三明寺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掘三明寺故址的原因有二:其一,先前已见出土三明寺碑刻,对其有所了解,进一步发掘三明寺,可以“藉考宋代庙宇之建筑,以资研究”;其二,该寺故址处在农会公地范围中,便于协调。后未如愿找到三明寺庙宇建筑,而是清理出宋代王、董二姓之旧宅,获“瓷、陶杂器二百余件”,陈列于“国立历史博物馆”。
钜鹿宋城的发掘,本意虽是征集文物,但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工作计划,带有了明确的学术目标。据其后刊布的发掘纪略,现场“厥土分三层,最上层为地面之浮土,中层为褐色土,最下层为黑焦土”,已引入朴素的地层概念。对所获遗物登记造册,并予整理刊布,形成了发掘报告。其成果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显然,钜鹿宋城的发掘工作已非简单的寻宝活动,而应归入主动考古发掘之范畴。此次发掘开中国历史时期考古之先声,国博考古由此发端。
此后数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又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南信阳王坟洼、擂鼓台,以及湖北枝江等地发掘汉代墓葬;还派员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并在京、冀、豫、晋、陕等地多次开展田野考古调查活动,成为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机构之一。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8期,田伟、庄丽娜、游富祥、戴向明执笔。)


秦始皇陵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科研人员为何不敢挖掘
认为地宫中可能存在机关、可能灌注了大量水银。1974年的某一天,几位农民在挖掘水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他们对此感到非常害怕,甚至误以为挖掘出了神像,担心会惹神明不快。这一发现很快引起了当地考古部门的关注。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们意识到,该村庄的地底深处肯定还埋藏着更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结果证实,这个被人们意外发现的古迹遗址正是秦始皇陵。1、无法展开的挖掘我要新鲜事2023-08-20 20:56:410001甘肃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8:30:340000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启动
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即日起启动。参评条件根据推介活动章程,2021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开出版的文物、考古、博物馆以及文化遗产领域的专著、文集、研究报告、图录、译著和普及读物等,均有资格参评。此时段内出版的重版书、重印书不在参评之列。图书作者、读者,学术团体、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和出版机构均可推荐图书参评。参评流程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57:380000地下文物看陕西:汉代的商业经济
汉初,由于政府对工商业采取放任政策,“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兴盛,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富商大贾,司马迁称他们为“素封”之家。汉武帝时,虽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打击商人,但商人只是受到了暂时的抑制,不久他们又活跃起来,甚至连王公贵族也加入商人的行列,利用其特权经商谋利。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8:11: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