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度量衡”起源:考古发现更早证据 史记又一次被推翻
度量衡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等。在中国历史中,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被认为是一大功绩,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却表明,度量衡在中国的历史要比史记所记载的更早。
一、甘肃考古发现更早证据
位于甘肃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距今已有6万年至4800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关键点。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遗址出土了一组陶器,这些陶器具有精确的容积数据。其中,条形盘、铲形抄、箕形抄和深腹罐等陶器的容积关系是十分规律的,大致呈十倍递增。这些陶器的容积数据揭示了三个基本结论:首先,至少在距今4800年前,中国已经使用十进制系统;其次,制造这些容器需要一定的几何知识,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几何学知识;第三,这组陶器不仅仅是容器,它们很可能是度量衡中的一种“量”,而且比大禹时代早得多。这一发现挑战了史记中度量衡起源的记载。
除此之外,大地湾遗址的起始时间追溯到距今6万年前,这一发现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了古代人类在中国南方的存在,尤其是在末次冰期期间,当时中国北方的古人类因严寒而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南方的大地湾遗址的存在令人不解。

二、中国天文考古证据更早
与甘肃考古中的发现相比,中国天文考古领域的证据更早。在古代中国的天文测量中,规矩与圭表是两个重要的工具。考古学家在不同遗址中发现了这些工具的实物证据。例如,距今约9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了骨制规矩,而距今约6500年的西水坡遗址出土了用于立表测影的“表”,以及青龙白虎星象图等。更令人惊讶的是,距今约4300年的陶寺遗址出土了一根刻有20个刻度的圭尺,每个刻度对应着观测到的20个节气,其中第11刻度被认为是夏至正午日影的长度,与周髀算经中的“一尺六寸”地中标准相符。这些天文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代中国已经使用度量衡系统来进行天文测量,这种度量衡的起源比大禹时代还要早得多。
三、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原因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授时,以便准确测算农时,特别是播种期。古代中国的四季分明,一旦错过了农时,就会导致来年的饥荒。因此,古代的立表测影工具必须具有相对固定的度量衡,以确保准确的农时测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中国的圭表长度是相对固定的,最初以“股骨”为度,尽管不同人的股骨长度可能不同,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精度,容易在不同部落之间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度量衡变得越来越精确,陶寺时代已经使用木胎漆绘的圭尺。
与古代中国不同,虽然苏美尔、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在纸面上的天文学非常发达,但却鲜有天文学遗存在考古发现中出土。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在天文测量和度量衡方面的早期优势。

中国度量衡的起源比史记所记载的要早得多,至少在距今48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使用度量衡系统。史记中的记载只是提及了大禹时代的度量衡使用,但并不代表度量衡起源于那个时期。夏商周时期的文献和考古实物表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成熟的度量衡体系,尽管我们对这个时期的度量衡了解仍然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学家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度量衡系统,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荐书:纪赟:一部真正的“大家小书”《佛教文献学十讲》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29:570000中国神人革命: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管仲会说“以人为本”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崇尚鬼神,鬼神高于一切,甚至天天轮番祭祀,人事礼俗居于其次,因此商朝是典型的“以神为本”。管子记载,管仲向齐桓公称述霸业时,提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因此,“以人为本”春秋时已有,而不是现代词汇。问题在于,商朝时是“以神为本”,春秋时是“以人为本”,两个思想截然相反,那么何时发生由“神”到“人”的宗教革命,如何发生?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0:41:410001考古快照| 陕西咸阳塔儿坡战国秦墓
2022年3—7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咸阳渭城区塔儿坡发掘一处战国晚期秦人墓地,共发掘古墓葬406座(其中战国晚期385座、汉代20座、唐代1座),窑址13座(汉代2座、唐代10座、明代1座),出土文物847件(组)。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52:450000一座古墓几百年来无人敢盗,只因墓上刻有八个字,连乾隆也望而却
春秋战国之后,不管是最高统治者还是王公贵族,他们都很喜欢厚葬,正是因为这种风气的兴起才会出现了盗墓行业。古往今来被盗窃以及破坏的陵墓有很多,不管是埋葬着秦始皇的陵墓还是汉代墓穴,几乎都被盗墓贼染指过。但是在众多古墓中有一个墓穴竟然无人敢盗,就连乾隆皇帝看到他墓穴上刻着的八个大字时也吓慌了神。我要新鲜事2023-05-04 19:17:040004新发现 | 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滇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环境的区域变化和垂直变化表现显著,长期以来是地质构造、地貌演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地区。此外,区域内南北向山脉和河流发育,在自然地理上形成通道效应,不仅是沟通青藏高原腹地与云贵高原的纽带,也是连接南亚、东南亚与我国西南地区的桥头堡,自古以来便成为人群迁徙和交流的重要地理廊道。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38: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