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名最多30个名字中有27个是单字,起名爱取单字与一说法有关
古人为什么喜欢取单字名?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代户籍统计发现,中国人重名现象严重。名字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重了会引起麻烦和误会。如何避免重名?最好不用单字,多取双字或三字名。

警方曾公布,中国重名最多的30个名字(见上图)中,有27个是单字,只有王秀英、李秀英、张秀英是双字。日本人为什么重名少?与他们姓与名多为双字或三字有直接关系。
但在历史上,不少时期古人喜欢取单字名,特别是两汉,这种取名倾向最明显,从帝王到平民百姓,都流行取单字名。如西汉11位皇帝,10位是单名: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只有昭帝刘费陵是双字名。

刘弗陵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干脆去除“陵”字,也改用单字“弗”,故史家又称昭帝为刘弗。东汉13位皇帝,则无一人是双字名,全是单字。
同时代的人也都这样,如刘王的竞争对手西楚霸王项羽,也是单字名。这一单字取向风尚,对后世深远,一直影响到今天,家长给孩子起名都喜欢取单字。

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可以说,南宋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朝单字名才基本淘汰,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人是单字名。
过去中国人起名为什么喜欢单字?原来古人认为,双字名有低贱、不懂礼数的味道。这一“贱名观”在先秦时已存在。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么一个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国大夫魏多帅军队进犯卫国,魏多,即魏曼多。为什么不叫他全名,而称他为“魏多”?是讽刺他取了双字名“曼多”,双字名不合礼数。
单字名为什么在汉朝特别流行?有一说法,这与王莽有关。据《汉书·王莽传》,匈奴单于“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又说,“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听说中原人嘲笑双字名,于是匈奴单于将自己的多字名改为一个字,意思是顺从中原朝廷了。

王奔不喜欢双字名,而视单字名为古礼。所以,在他长孙王宗图谋夺权事泄自杀后,王莽复其本名“会宗”,就有贬低的意思。
因为王莽对单字名的崇拜,到东汉及魏晋时期,单字名大流行。《后汉书》、《三国志》里,90%以上的人名都是单子,如魏武王曹操、蜀主刘备、吴主孙权,都是单字。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在王莽之前流行单字名又怎么说?其实,王莽顶多是推动单字名的流行,而单字名在西汉流行的根据原因,在于时人对单字名的喜爱,叫起来上口,有劲,而非双字不好。

就此“二名非礼”一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曾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理解了“二名”的概念,应该是一个人有两个字不合礼数,而不是双字名。
在汉朝,人们不只取名时喜欢单字,在所用字的字义方面也有特点 ,敬字、谦字、美字,是汉朝人取字时的首选,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为什么这样?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因为汉朝是一个敬老、爱老、重老的社会,故长幼尊卑的排行字,广受青睐,在先秦时流行用“伯”、“仲”、“叔”、“季”等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兄”、“孙”、“房”等字。
成吉思汗每次出征前必做一事,做了后才敢行动,古人对此深信不疑
元朝的特殊祭祀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另类朝代,风俗明显异于中原。现有史料表明,至少在进入铁木真(成吉思汗)时代时,蒙古人的社会形态仍处于奴隶社会,比中原的封建社会要落后多了。兽骨占卜曾是奴隶社会流行的占卜方式,商王便是在甲骨上面进行。在当时,蒙古贵族热衷于兽骨占卜,称作“烧琵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9:180000府城商城:三千多年前的焦作城市文明之根
2020年4月下旬我跑到了河南省焦作市郊区的一处被称为府城商城的遗址。学习过考古的人大概都听说过,当时商王朝建立早期,国内城址屈指可数仅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垣曲商城、府城商城和盘龙城等几处城址。可以说与现在作为地级市的焦作比,当年位于焦作市郊区的府城商城是不折不扣的直辖市。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4:500000郭静云:殷商以前的人牲斩首礼
【编者按】大约二年前,在实地考察石峁遗址后,郭静云先生首先提出石峁遗址很可能会发现马骨,并将这一认识写进其著作《天神与天地之道》,最近有报道在石峁遗址确实发现了马骨,印证其说法。现将郭静云先生相关论述摘要如下,以飨读者。1.长江流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03:310001新发现 | 安徽阜阳岳家湖遗址考古收获——皖西北地区首次发掘大汶口末期至龙山早期遗址
皖西北的阜阳亳州一带因地处黄泛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开展较少,在临泉、阜南、界首、太和等地的多次调查均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但此前经过正式发掘的仅有亳州傅庄、后铁营、程井和蒙城尉迟寺等遗址,后者确立了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阜阳地区(颍河下游、汝河下游)则基本还没有开展过考古发掘工作,而阜阳三区(颍州、颍东、颍泉)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鲜有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20:030002夏朝存在471年没有王陵,夏王去哪了?三星堆考古成解密突破口
目前关于夏朝存在时间的最早记载是古本《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此后,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一系列夏文化的考古发现,采信了这一记载,将夏朝的年代框架拟定在了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我要新鲜事2023-06-02 19:52: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