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洞非常巧妙地打在太子墓上,推测不是当年知情人,就是盗墓高手
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房陵大长公主墓和长乐公主墓,这篇头条号来说说废太子李承乾的墓。
在原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西边,有一个呈圆锥形的封土堆,南北约6米长,高约2.5米,当地人世代相传叫“牛犊冢”。

为什么叫牛犊冢?埋的是牛犊子?不对,是形容这座墓不大,与邻近的古墓相比,显得实在太小。
此墓距离唐太宗的昭陵约18华里,应该是陪葬墓。这会是谁的墓呢?
1972年10月至12日,昭陵博物馆对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令考古人员十分意外的是,竟然是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李承乾的墓。
据考古简报,墓葬属于长斜坡土洞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构成,水平全长35.4米,朝向南偏东3度。

墓道为22度的斜坡道,紧接着是5节过洞与5个天井相间隔,在靠近里面的3个天井两壁下部,各有一对壁龛,共计三对,这些壁龛是为了放置随葬品而设计的。
接着即是进入墓室的甬道。在甬道中部靠近西壁顶上,发现一个古代盗洞。这个盗洞打在这个位置,既十分精准,又非常巧妙,不前不后,恰到好处,推则不是熟悉墓葬结构的知情人,就是盗墓高手,因为在这个地方打洞是最省事的,可直接进入墓室。


过了甬道就是墓室。近似正方形,四边稍向外扩张,东西边长2.6米,南北边长2.8米,顶高2.56米。墓室内有砖砌棺床,位置在墓室西壁。
由于墓早年被盗,加上自然破坏,打开墓室时,发现原被淤土充塞,棺床砌砖多被撬起。乱砖中夹杂着棺木朽块,但未见有骨骸。
墓内壁原有绘画,但因为人为和自然破坏严重,几乎全部脱落。

虽然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随葬品,并发现了墓志一合。
墓志出土于甬道中段,志盖正方形,每边长49厘米,盖顶篆书“唐故恒山愍王墓志铭”;志石正方形,边长49厘米,厚9厘米。志文阴刻楷书,12行,满行13字,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形象图案。与别的皇室成员墓志相比,李承乾的墓志书写较俗,刻工粗糙。
碑文内容不记生平事迹。全文118字,抄录如下:
大唐故恒山愍王、荆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墓志铭王讳承乾,字高明,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子。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薨,开元廿五年十二月八日奉敕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内,京兆府礼泉县安乐乡普济里东赵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妃苏氏招魂合衤付。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五月戊辰朔廿九日庚申,礼也。

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陶俑一类,不见等级较高的三彩器。这些陶俑原系彩绘,发现时色彩多已剥脱,有一部分已经破碎。保存较完整的随葬品计有——
彩绘陶男立俑54件,高约20厘米;
彩绘女立俑1件,高9.5厘米;
男骑马俑10件,高约32厘米,长约27厘米;
陶立驼6件;
陶立牛10件;
陶猪6件;
陶羊10件;
陶鸡18件;
陶蹲狗8件。
这些动物俑,除立驼、立牛外,其高或长均不超过10厘米。

不论是出土墓志的规格、风格,还是随葬品的质地、款式,与李承乾曾任太子的地位不太相符,与一般陪葬昭陵的宫女墓等级差不多,太简单或说寒酸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应该从李承乾的生平简历说起。
唐太宗共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李承乾为唐太宗的长子,母亲是皇后长孙氏。李承乾小时聪明可爱,唐太宗对这个大儿子抱有厚望,从起名“承乾”就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希望将来他能继承大唐江山。而根据古代“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李承乾也理应成为唐太宗的皇位继承人。
事实上也是这样,李承乾在8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但随着年岁增长,李承乾出现了变化。首先是他常年身体不好,腿走路有点瘸,不良于行。更不好的是品性变劣,学会了阳奉阴违、不听劝勉,兄弟交恶。又因遭唐太宗批评,男宠被处死,父子产生隔阂,心生怨恨。
贞观十六年(公元 642年),李承乾对有夺位野心的胞弟李泰动了杀念。在暗杀失败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干脆起兵逼宫,但最后政变败露,逼宫失败。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于黔州。不久,死于徙所。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据墓志,李承乾死于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公元643年11月17日) 。虽然李承乾图谋不轨,心怀鬼胎,但唐太宗对这个大儿子还是很有感情的。据《旧唐书》,接李承乾死讯后,唐太宗为此废朝,“葬以国公礼”。
虽然唐太宗对李承乾有感情,但李承乾死后并未能及时埋进昭陵陪葬区。一直到唐玄宗时才得以陪葬昭陵,这是李承乾的孙子、曾在天宝年间担任宰相的李适之再三申奏后的结果,几次上疏,请求将其祖父归葬昭陵园内。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二十七日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号愍。次年十二月八日诏陪昭陵,二十六年(738年)五月二十九日迁陪昭陵。据《旧唐书》,“葬礼甚盛。”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曾为太子的李承乾墓和随葬品为什么太简单和低级了,他死时是庶人之身。
最后说一下,根据无一点骸骨的遗迹情况来分析,也许李承乾的尸骨并没有运回来,而实行了招魂葬陪葬昭陵的,可能是李承乾的衣冠冢。

欢迎订阅我的专栏——
为夏文化研究培养新生力量——记第四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
作者:刘中伟2021年7月18日至23日,河南大学第四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顺利举办。研讨期间,十名考古学家做了十二次以“夏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全国43所高校62名具有一定“夏文化”研究基础的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和艺术史专业青年参与研讨。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38:350002「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汉代漆器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3:390000古墓中发现国宝文物 墓葬主人居然如此身份(超级古墓)
西安的一个小村口树立着的石碑是国宝级文物。90年代末期,陕西西安的一个小村子突然出现了一群人。只不过这群人鬼鬼祟祟,趁着天黑去往了这个村子的片儿空地,而他们要进行的就是盗墓活动,只不过这会儿盗墓贼在盗墓的时候,居然使用了炸药,一下子把周围的村民们都给吵醒。虽然村民们来到这里查看就近,但是在村民们到来的时候,盗墓贼已经将里面的不少文物给偷走。专家调查我要新鲜事2023-09-27 21:18:170000盗墓该不该骂?消失800年的“死字”因盗墓而复活,又咋说?
契丹文字,因盗墓而“复活”本文作者倪方六说到盗墓,特别是洋人在华盗墓,不少人恨之入骨,骂之而后快,大量的民族宝物流失海外,大量的中华文化优质基因被毁……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有时又会觉得盗墓者挺可爱。因为,盗墓在破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做了不少“好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17:440000「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马家浜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8:25: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