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蕙芷:理想与现实——唐代墓室壁画的天象图研究
由于期末考前,看到郭静云老师分享的这场演讲讯息,所以在考完期末考的那个星期六,就来听两位老师的报告,尽管我对他们报告的主题相当陌生,但也从中获得若干启发,笔者应郭老师之邀,试图将本次所学所闻记录下来,不足之处,尚祈见谅。
庄蕙芷教授以“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探讨文献和考古中关于墓葬和天文学(或天学)呈现的差异。以往根据文献认知,古代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学习天学的,只掌握在少数人当中,但出土的唐代墓葬中却发现大量天文图。
庄教授指出,中国在天文学留存的天文史料中,在唐代以前的很少保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系统。
唐代的天文学已经相当发达。战国以来的三家星系统,到了唐代已经融合发展成三垣二十八宿系统,天象被分为三十一个星区,除了二十八宿,中间还多了上垣太微垣、中垣紫薇垣、下垣天市垣。对日蚀、月蚀的观测、预测的方法、黄道等都有了很正确的观测和认识,这点从目前发现的天象图都可看出来。星象图甚至有军事上和政治上的用途,且为了保有其神秘性,法令上也规定,私人不得在未经允许下学习天文学,所以古代天文学者通常都是有家学渊源的。
同时,庄教授又指出,唐代的葬制有严格等级身分上的规定,特别在京城地区更如此。而从墓室中的壁画题材亦可对墓主的身分有一些掌握,甚至有些墓室的壁画就是葬主本人故事,例如唐中宗的长子、储君懿德太子,由于未能登基就去世了,他的墓特别被中宗允许,不仅「号墓为陵」(一种名义上的追加,只比帝王的等级低),还有皇帝才能用的“三出阙”等排场。其他可以用来显示身分的图还有“列戟图”,墓主可以选择列与其身分相当的等级,也可选择不列;也就是说在墓葬呈现上,可以往下降级,但不能往上升级。
初唐和盛唐在壁画墓上较多,中晚唐的数量则大减,而天象图也就更少了。其中的天象图,呈现方式有些有星点联机,但也有很多没有;有些星点的位置画得很正确,但也有很多画得很不精准。天象图在墓葬中出现可以反映墓主的身分,以三品为限,若墓葬主人的身分低于三品,则其墓葬就不会出现天象图,几乎没有例外。因此,天象图是一种彰显身分的表征和勋荣。
洛阳北魏元乂墓
山西朔州水泉梁墓
演讲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切的讨论和交流。本系李昭毅教授分享了他的心得,由于其主攻秦汉制度史,因此听完庄教授的报告,发现在汉代的墓葬上似乎没有像唐代有如此严格的规范。几位在场的教授也讨论起唐代前关于墓葬的器物规范、墓画的题材是否有限制,这些对其他面向的研究有无什么启发性的想法。庄教授指出,唐代以前的墓室壁画和题材在现有的文献上也看不到任何规范,似乎与墓主的身分地位没有绝对关系。有教授提出,探讨所谓“科学”的概念,虽然唐代天文学确实较为发达,但仍参杂许多阴阳家概念,是否该视之为“科学”有可以再讨论的空间;另外,该位教授请教庄教授关于汉代画像石的问题,庄教授表示,画像石不像壁画那么完整的被发现,所以在判断上面的星图往往较为困难。有两位教授也分别对论文指出若干的修正和建议,如注释的部分作者不小心误植、引用史料原文上有错误等。郭静云老师则针对银河的构图,提出是否中原的银河构图是由其他地区传入?庄教授则认为,高句丽和河西的天文图较有可能来自汉代关版画,也就是由中原向四方扩散。庄教授也指出,三国时代的壁画衰落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直到后来才以椁画的形式重新发展,之后在北朝时代才又慢慢回复到墓室壁画的的情形。还有,虽然银河在文献上出现很早,但目前可见的壁画中,直到五胡十六国时期才出现。郭教授也指出,银河和二十八宿没有关系。相关的讨论引起教授的讨论。例如: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不得私学,但仍有无法完全禁绝;本来是牛宿星、女宿星,前者变成河谷三星,也就是现在的牛郎星;这是由于在神话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岁差的转变,因此在研究古代天文学时,对古代天体的改变也必须注意;古代对天文学的重视还包含军事、天命方面,如:北魏皇帝对太史官的军事解释就提出过反对意见、梁武帝等皇帝有时甚至也会不满官员的解释,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反驳。
藉由这次庄教授的演讲和各位教授们的讨论,让我对这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想到以前读黄仁宇的著作时,常常强调中国的制度是“间架性设计”(schematic design),也就是先造成一个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再向下垄罩着执行统治,很多漏洞有名无实,官僚之间的逻辑被重视的程度远超过实际效能。也就是说,官方的理想化规范在实际层面上往往大打折扣,因此仔细探究,充斥着理想化色彩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常常有出入。换言之,在看待文献时(特别是汉代以前的史料),必定要多方谨慎思考,除了文献外,最好也配合考古资料作配合,且不可硬把考古资料强与文献配合,变成有如“圣经考古学”般的情况。
文/朱育镳(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生)
一千年古墓9次被盗,文物却一件未丢,专家:墓主真高明
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式非常庄严和神秘,许多国王和臣子都会分阶段进行,他们非常相信重生和来世,认为只要他们的身体不腐败,那么肯定会有重生的一天,所以墓葬中大多都伴随着大量精美的文物,它们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作为重生以后的资本。我要新鲜事2023-08-15 19:42:150000黄帝并不是华夏人文始祖?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专家提出颠覆性观点
本文作者倪方六华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也称为“华”、“夏”、“诸夏”,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行书“夏”字)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33:260000大夏巨龙:中国最长的恐龙之一(长30米/距今1.2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早期,恐龙的体型都还比较小,慢慢的恐龙的体型就变大的,渐渐出现各种巨型、超巨型恐龙,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最高的恐龙腕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大夏巨龙等,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大夏巨龙基本资料大夏巨龙是一种中国的超巨型食草恐龙,它体长30米,体重约70吨,与南极龙、南巨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8位,生活在距今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大夏巨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20:160000湖南出土失传古籍,解读奇书内容后,专家:将彻底改写历史
我要新鲜事2023-07-10 20:46:060000郭静云教授“中国通史”课程第一周心得
很早之前就有听学长姐和高中师长说过,大学历史和我们过去十八年来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直到我真正上了郭静云老师中国通史第一周课程后,完全颠覆我的想法,中国通史不仅涵盖历史本身,更涵盖哲学、天文、地理和中文,真正达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境界。而以下是我对于课程小小的理解: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