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下葬前一天必有一活动,天要黑时才开始,否则不尊重亡人
传统丧事中的“送程”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传统丧事有很多忌讳和讲究,有些风俗至今仍在农村地区流行。
下葬的前一天,叫“正吊日”,正吊也叫开吊,允许各路亲友前来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这是整个白事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天,丧家要桌席酬谢宾客邻里,这叫“办事”或“办大事”。

正吊日晚上,就是亡人时间了,次日棺材即要下葬,俗称“要走了”。因为要远行,得向生前一样,给亡魂饯行,要举行一种送行仪式,俗称“送程”,也称“起程”、“关盘程”。
这是过去农村丧事必不可少的程序,必做仪式,天要黑时才能开始。如果不送程对亡人不利,是不尊重亡人,亡魂去阴间的路上不顺利。最糟糕的是,万一亡魂不送不走,则大不吉利。

在苏北等地,送程时要给亡魂备好交通工具——三顶纸花轿,一大两小。为什么要三顶?除了亡魂外,还要给两个前来接人的阴间当差小鬼准备。大轿在前,亡魂坐;小轿在后,小鬼坐。
还要准备火把、堂号灯、照路灯,桌子、祭菜等。
火把是柴扎的,较粗,点燃后比较亮,持续时间长,现在图省事,直接用一长棒来制作。堂号灯就是过去的可防风的带罩油灯,外贴书有亡人堂号的纸。照路灯需要最多,一般用三尺六寸长单根芦柴棒,裹上棉花草纸,蘸以松香素油,既旺火又抗风。

我小时候在苏北农村生活时,多次看到送程的场景,事先组织好送程的人,由他们准备火把、堂号灯、照路灯什么的。照路灯制作很简单,就是将芦柴上裹有棉草或是火纸的一头,插进柴油桶里,浸上油即成。
在我记忆中,是没有人家用松香素油的,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材料不好搞。而柴油便宜,燃烧效果还好,最主要的是柴油容易搞到,农村手扶拖拉机燃油用的都是柴油。

送程置办照路灯的费用,由亡人的出嫁女儿或侄女负担,也是出嫁女儿的心意,以感谢亡人生前的辛劳养育。
照路灯的数量有满槽和半槽之分,满槽灯720盏,半槽灯360盏,有经济能力的都会办满槽灯,但有的女儿家经济条件不好的,也不一定非要达数,少一些也不要紧的,但多少都要置办。

送程时,吹鼓手全班出动,孝子所有男性后代,手捧丧杖领路送行,送程的队伍浩浩荡荡,很有仪式感。
前面由两个火把、两盏堂号灯引路,一人挑汤水饭,撒纸钱。从家门口一直到终点,沿途两边插满“照路灯”。送程一般在天要黑时开始,大家先到土地庙前。在这里,要诵读祭文,这相当致悼词。现在不少地方都没有土地庙,都是临时在亡丧家附近围一个,像征土地庙。

送程队伍来到土地庙前,摆下祭桌,大花轿居中,小的分摆两侧,轿门向庙门停下,孝子们跪在花轿四周。主事者向土地庙作揖后,高声朗诵:“某省某市某县某乡某村公民,恸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享年××有×。”
下面内容就是对亡人一生的正面评价,再表达子女、亲友对亡老的感激和怀念,大概是这样:“某某在世,广行善事,颇积阴功,乡里称颂,邻居赞扬,诸亲六眷,儿女子孙,感念在心,特备素酒香烛,敬祭土地庙前,恳求当方土地,开恩放行,准予坐轿登程,赶赴西方乐土。”

诵读完毕,儿女高呼:“新死亡魂上轿吧!”孝子后代跟着也呼喊“××(称谓)上轿吧。”
紧接着打开轿门,将引魂纸轻轻移入轿内,由长房孝子将亡人灵位捧入轿内,同时祷告:“××(爸爸或妈妈称谓)不害怕,上轿坐好!”然后闭上轿门。

也有的在土地庙前不读祭文,由和尚替亡人念经忏悔。最后诵唱:“土地神你是听,新死亡魂在你门,金银纸马你收下,打发亡魂早动身。”唱毕,孝子一齐喊上轿。
送程队伍抬轿起程,向亡人生前籍贯所在县城方向前行。

送程时,如果经过岔路口,花轿要停下行路祭。两顶小轿前摆一桌酒菜由阴差自用,大轿面前专设一桌祭菜,祭奠亡魂。孝子从轿中小心取出灵位放于桌上,由主事者或女婿行八揖九叩大礼,奠酒破菜。
这叫“拜路祭”,意为亡魂此去不返,后代恋恋不舍,尽量留他多吃喝一次。此时,吹鼓手要卖力助哀,鼓乐大作。祭毕,孝子仍将灵位放入轿内。

送程到终点,要再行拜路祭。终点一般在离家两三里外的桥头、路口,是当地约定成俗的地方。在撤走祭桌,大轿在前,小轿在后,轿下四周放火纸,点火焚烧,俗称“化轿”。化轿时不要为了燃烧快,将轿子打散,可架着让其自然燃烧。焚烧一定要干净,不能留下一点芦柴纸片,否则亡人得到的去阴间乘的轿子可能是坏的。同时,向轿的前方泼汤水饭。

纸轿焚烧完后,孝子要继续向前奔跑,跑几步磕一个头,连磕三次,然后缓步退回,表示恋恋不舍,希望亡人一路走好。
要注意的是,送程仪式结束后回来的路上,千万不要弄出声响,孝子的哭丧棒要夹在腋下,搭头巾盘缠在头上,这样就能骗过亡魂,认不出来,不会把亡魂再招引回家。

(注,部分图源网络)
郑炳林:做学问切忌半途而废
现在正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时期,同学们都无法正常返校,受学校之命,结合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和同学们唠家常式地来说说我的求学、治学之路,或许为大家今后成长有所借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43:330000秦始皇陵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科研人员为何不敢挖掘
认为地宫中可能存在机关、可能灌注了大量水银。1974年的某一天,几位农民在挖掘水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他们对此感到非常害怕,甚至误以为挖掘出了神像,担心会惹神明不快。这一发现很快引起了当地考古部门的关注。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们意识到,该村庄的地底深处肯定还埋藏着更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结果证实,这个被人们意外发现的古迹遗址正是秦始皇陵。1、无法展开的挖掘我要新鲜事2023-08-20 20:56:410000元朝严禁出售堕胎药和帮人堕胎,首创“堕胎罪”
古代的避孕方法与堕胎本文作者倪方六接着前面的《中国古人如何采取避孕手段?》一文,再往下避孕话题。古代比较安全的避孕方法,还有“麝香避孕法”和“藏红花避孕法”。传说这两种避孕方法多为皇帝的妃子和上层女性使用。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多女人如果全都生育,皇帝后宫岂不成了超级幼儿园?所以皇帝都会实行计划生育,皇帝“幸”后往往让太监给妃子采取避孕手段。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00:230000考古专家挖到“玻璃杯”,认为是盗墓贼留下,检测后禁止外借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这个历史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我们的历史,让我们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些文物非常奇怪,让许多考古专家都感到困惑。其中就包括在上个世纪所发现的一件国宝——战国水晶杯。我要新鲜事2023-04-15 21:39:060000郭静云: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9-37页。本次编发时省略了注释和参考文献,若有参考或引用,务请查阅原著。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文化北传和人们北移的趋势在稻作农产北传的同时,长江流域的工具、用具、礼器、陶器、石器加工技术、生活方式等等,也传到北方。既然长江流域的人口密度已相当高,南方人遂向北开辟农田,逐步迁移到北方的土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8: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