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四川凉山金沙江畔发现两百余座商周时期墓葬
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宁南县文物管理所对钟家梁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商周时期墓葬287座,其中包括石棺葬27座、土坑墓241座、瓮棺葬18座、灰坑葬1座;出土各类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各类随葬品463件(组)。

墓葬局部全景——北部
遗址概况
钟家梁子遗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华弹镇金江村,地处金沙江左岸、支鲁沟北侧的二级阶地上,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整体呈坡状,局部稍平缓,遗址南北高差近70米。遗址被破坏的较为严重,大部分墓葬直接开口在耕土层下,打破生土层;部分墓葬存在叠压、打破关系;遗址局部发现有较为深厚的次生堆积。

墓葬局部全景——东部
墓葬介绍
石棺葬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东部,墓葬多为梯形,头端较宽,脚端稍窄;墓葬整体呈倾斜状,头端较高,脚端略低。石棺大多由不规整的砂质片岩竖砌、平铺而成,部分采用砾岩砌筑。尽管大部分石棺保存较差,但从一些保存较好的石棺来看,完整形态的石棺由盖板、四周挡板和底板构成;也有仅使用盖板的现象。盖板多为自下而上依次叠砌,部分盖板范围超出了墓圹口部;侧板多由石材依次竖砌而成;多数石棺未见底板,而使用底板者,仅在墓主人的头部、腰部、脚部下方各平铺一块石板。墓葬长1.8-2.8米、宽0.5-0.9米。墓内随葬品多为陶罐、串饰、贝饰、海贝等,陶罐一般2件,分别位于头端和脚端;串饰、贝饰多位于颅骨、胸骨、腕骨附近;海贝多位于上肢附近。

石棺葬-M196清理后
土坑墓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均为竖穴,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直壁,平底或斜底。部分墓葬在墓圹四角各放置一块卵石,或者在左右两壁放置数块卵石。墓葬一般长约2.0米、宽0.5-0.8米。墓内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和装饰品,部分墓葬随葬有动物骨骼,陶器主要位于头部、脚部或身体两侧,串饰、贝饰等装饰品多位于颈部、腕部,或散见于上肢附近,海贝则在头骨两侧较为常见。

土坑墓-M164清理后
瓮棺葬主要分布在遗址东部和中南部,多集中在土坑墓和石棺葬附近。可分为两种形制,一是由一件陶瓮横置于坑内,陶瓮肩部有一缺口,人骨置于瓮内,缺口上方覆盖一块大陶片;二是由一件陶罐正置于坑内,罐口上方叠压一石块。瓮棺内均未发现随葬品,部分人骨保存较好,多为婴儿。

瓮棺葬-W16清理后
灰坑葬仅发现一座,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圆形,弧壁、平底。墓口直径0.96米、墓底直径0.72米、深0.36米。人骨位于坑底东南部,单人侧身屈肢葬,下肢弯曲至胸前。坑内填土中有4块较大的卵石,未见随葬品,墓主人为一婴儿。

灰坑葬-M154清理后
出土遗物
钟家梁子遗址商周墓葬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以陶器和贝类装饰品为主,另有少量石器、骨器等。土坑墓、石棺葬内出土的陶器均为明器,瓮棺葬的葬具应为实用器。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另有泥质黑陶、夹砂红褐陶等,纹饰多为刻划或戳印的几何形纹饰为主,有篦点纹、点线纹、斜线纹、折线纹、水波纹、交叉划纹、圆圈纹、乳钉纹等,陶罐的上腹部多附加一个圆形半环状的横耳或一对带小型穿孔的立耳。陶器形制以陶罐为主,另有钵、杯、壶等,根据陶罐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出土器物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陶器在云南巧家小东门墓地中较为常见,第二、三组陶器为该地区首次发现。
第一组陶器以花边口卷沿罐为主。这类陶器多在口部施花边,在肩部施戳印纹、刻划纹,部分陶罐口沿沿面上施戳印纹,常见附加有单横耳和双竖小耳。器物组合多为2件,以双耳罐、无耳罐的组合较为常见,另见罐、钵组合。这类器物多出土在石棺葬中,部分土坑墓内也有发现。

第一组陶器·M93组合

第一组陶器·M193组合
第二组陶器以侈口折沿鼓腹罐为主。陶罐多在腹部最大径处刻划一周几何形纹饰,以斜线纹、平行弦纹、水波纹为主;部分陶罐同时在折沿处刻划一周波浪纹,并在颈部和中腹部之间饰竖向的波浪纹或折线纹4-5组。该组器物多以单件出现,偶见有罐、杯组合,仅出现在土坑墓内。

第二组陶器·M137组合
第三组陶器以盘口折沿小平底罐为主。陶罐素面,通体磨光,多为泥质黑陶,盘口、折沿、沿面内凹、圆唇、鼓腹、下附圆形泥饼成小平底。该组器物多以单件出现,偶见有两件组合,仅在土坑墓内出土。

第三组陶器·M43:1 陶罐
串饰发现数量较多,共出土104组,由蚌壳切割、磨制成圆形小薄片后,中间穿孔,多片成组穿成串状,推测应作为装饰品,佩戴在手腕部、颈部,或直接放置在墓主人身上。贝饰数量略少,共出土41组,由蚌壳切割、磨制成稍大的圆形薄片,中间穿孔,分布较分散,但多出现在头部和胸部,推测应为衣物上镶嵌的装饰品。海贝共出土54组,背部有一穿孔,或单个,或数个一组,多出土在颅骨两侧和上肢附近。

M197出土的串饰

M201出土的串饰

M61出土的贝饰

M34出土的海贝
初步收获
钟家梁子遗址是近年来在金沙江干流两岸发掘面积最大、发现墓葬种类最多、出土遗物较为丰富的一处商周时期遗址,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揭露了钟家梁子遗址中墓地的全貌,基本弄清楚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墓葬布局的情况。即石棺葬年代最早,土坑墓年代稍晚,瓮棺葬年代最晚,墓葬按照地势成组分布现象显著。
第二,新发现了一批典型器物组合,尤其是第二、三组陶器,他们与第一组陶器存在显著的地层叠压和打破关系,其年代应稍晚于第一组陶器。这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为研究金沙江干流两岸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第三,钟家梁子遗址是目前在金沙江北岸考古中出土人骨状况最好的遗址,大量保存状况良好的人骨样本,为开展这一区域系统的古代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材料。
近年来,伴随着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工程的实施,四川、云南两省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库区内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如四川宁南县的曾龙田遗址、陈家田坝遗址、文庙遗址,云南巧家县的段家坪子墓地、三棵树墓地、徐家老堡遗址等,而钟家梁子遗址的发掘,更是为这一区域的先秦历史文化格局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郑万泉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俗话说“死人奔土如奔金”,是说死要及时埋,“抱孙葬”啥意思?
过去墓穴选位和棺材摆放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绝大部分民族,都奉行“土葬”,其中尤以汉族最为推崇,讲究“入土为安”,民间更为“死人奔土如奔金”的说法,就是死后要赶紧下葬,不宜久留。(家族墓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6:320000夏朝存不存在:考古发现夏商盐铜基地,难怪二里头被称为“夏都”
前两年,原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更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由此正式宣告“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二里头之所以被确定为“夏都”,主要在于三个原因:首先所处时空与史书记载的夏朝情况一致,其次考古确认为具有“王朝气象”的广域王权国都,第三是介于龙山文化与商朝文化之间的另一种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16:040001秦始皇修建的土路 为啥两千年都没长草(秦直道)
秦始皇修建的土路用的都是熟土不会长草。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也被后世称为历代的第一个皇帝。在任期间,他完成了四个震惊中外的超级项目。相信大家对这四大工程都有所了解,那就是长城秦始皇陵和秦之道。那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秦之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当时没有水泥路,也没有柏油路,所以秦是一条土路。那么为什么这条土路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长草了呢?秦直道我要新鲜事2023-02-19 23:44:520000考古中国 | 陕西靖边清平堡发现明代城隍庙遗迹
陕西考古院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6月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沙梁子古城遗址等3项长城考古的新发现,充分展现了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遗产价值,以及长城沿线地区文化、民族的频繁交流与融合。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49: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