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考年龄最大的考生86岁,科举最大考生108岁,而且考上了
中国古代考生的年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是高考分数公布后的录取季,考生和录取话题很热。
随着参考年龄的放开,每年的高考都会出现大龄甚至高龄考生。如成都今年出现47岁“叔叔考生”,虽然年龄比应届考生大一倍还多,但还是首次参加高,2017年还出现了56岁考生,39年前在湖北参加高考,考到广州读大学。39年后在广州再进考场,参加了人生第二次高考。

与南京爷爷级考生汪侠比起来,他们都很年轻。2015年汪侠已86岁,白发苍苍、手拄拐杖、弯着腰背,在爱心送考司机和交警的搀扶下,参加他人生中的第15次高考。
这种现代高龄考生在现代可能算是新闻,但在中国古代很正常,根本就不算什么,在清乾隆年间一次科举考试中,八九十岁以上考生有90多位。古代科举被录取考生中,年龄最大的达108岁。
为何古代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结束后仍不忘学业,忙于下轮大考?关键还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含金量太高,诱惑太大了。考中了,乌纱、金钱、美女……都会有的。诚如北宋皇帝赵恒(真宗)《励学篇》中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清人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就是古代考生中“屡不中屡高”的代表性人物。“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并不稀奇,还算年轻的。
明末人谈迁《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事迹。其中提到的刘珠、董又莘两位进士,均为高龄考生。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湖北老乡”,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时那年上榜,考中进士。

与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刘珠又不算大了,董到70岁“古稀之年”才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不过董又莘长寿,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很常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便是这样,他当年与秀才老爸一起赶考。但王西庄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王父亲仍没通过乡试,拄拐棍时仍参加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王西庄随父应岁科考”条所述,当时有一与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学官员劝王父,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参加考试?老秀才严肃地说,“大丈夫奋志科名。”

如此这般“奋志科名”的考生,事实上是一种职业考生。在清代,甚至出现了“百岁考生”。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所记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壁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

黄章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大的纪录。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三场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如此赐予老年考生功名的不只一次,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荐书 | 朱凤瀚:《甲骨与青铜的王朝》
甲骨与青铜的王朝(全三册)作者:朱凤瀚著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3月定价:580元作者简介朱凤瀚,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副主任委员,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古文字、青铜器、出土文献。著有《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中国青铜器综论》等。内容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55:050001考古专家进入埃及古墓 患上神秘疾病(木乃伊诅咒)
美国考古学家在进入到一个古埃及的墓穴之后,出现了咳血的症状当我们说到古埃及木乃伊的时候,一定会想到木乃伊的诅咒,木乃伊这种买账的方式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不过大家对于他的印象都是恐怖和神秘。在很多的影视作品当中也都有着木乃伊的诅咒,当然了,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木乃伊只是一种丧葬形式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诅咒,可是美国一个考古学家却几乎认定了这一点。古埃及考古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1:48:290000商朝“九世之乱”:考古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商人会频繁迁都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八”,是指从商契到商汤有过八次迁徙,“后五”是指商朝有过五次迁都。当然,无论“前八”还是“后五”的数字,古今学者争议颇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先商与商朝时,商人的确频繁迁都。我要新鲜事2023-06-11 20:22:400001考古随笔|2016-2018年凌家滩遗址发掘记
2016-2018凌家滩2016年底至2018年初,作为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的新人,我参与了凌家滩遗址的发掘。这是工作以来的首次发掘任务,我迫切希望自己能够胜任。然而考古发掘是一项繁杂而突发状况频现的工作,最后不免留下一些遗憾,好在能够结识一群心怀同一梦想的伙伴,让我意识到此路坎坷但从不孤单。2016——匆匆一瞥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33: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