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始祖显真容
9月2日,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展出了一座距今五千多年的红陶人像。
这座陶像形体完整,神态生动,头上盘发,口部圆张,双手相交。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座陶人竟然酷似歌神张学友,尤其是张口呼叫的造型,让网友们推测,这座陶人恐怕是那个时代的歌神。

人像出土于赤峰市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遗存——兴隆沟遗址,经过抢救性发掘与复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这座地处偏远的博物馆因为集中展示红山文化遗存,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却因为“张学友”而在公众视野中意外走红。
什么是红山文化?由于分布地域与遗址年代的不同,各处文化遗址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根据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考古学家将各地的遗址归类总结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XX文化”,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来自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或红山文化的文物,它们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国史前文明。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致力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苏秉琦先生曾经提出著名的“满天星斗说”,即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在中国的大地上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不同类型的文明,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天空中的群星。

他将各类型的史前文明归纳为六大区系:以燕山南北和长城地带为重心、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大溪文化为代表的西南;以山东为中心、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以环太湖为中心、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各区系的文化充满了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在满天星斗的史前文明时期,红山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度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就已在今天的赤峰市一带进行文物考察,并注意到这一区域在史前时代的重要性。此后这一地区所出土的彩陶陶片,得到了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的重视。他对东北地区的考古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并致力于寻找南北接触地区的文化遗存,但却因侵华战争的爆发而搁置。
建国之后,对这一区域的深入考古研究逐渐展开。梁思永、尹达先生的研究认为,此地的文化遗存既含有长城以北细石器文化在陶器上的特点,又含有长城以南仰韶文化中着色陶器的特点,是一种长城南北两种新时期文化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新型文化。因此,他们建议根据最早的文物出土地的所在的赤峰红山,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主要遗存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的地区,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流域为中心,距今六千至五千年。七十年代以来,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引发世人关注;尤其是辽西地区牛河梁遗址群的发现,最终掀起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
从1983年开始,考古队正式进驻牛河梁,试图确定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地点。根据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回忆,“在寻找居住遗址时,竟然在牛河梁的主梁顶发现了一座庙址。这一个比一个重大的意外发现在提醒我们,这里的工作已经远不是确定一个玉器出土地点的问题了,我们面对的是5000年前的一个神秘王国留下的历史宝库。”
一年后的秋天,一尊女神头像在遗址中出土,“她仰面朝天,微笑欲语,似流露着经漫长等待后又见天日的喜悦。”这一跨越五千年的历史会面被摄影师恰到好处地抓拍下来,牛河梁遗址“坛-庙-冢”结合的建筑群也逐渐揭开面纱。

在女神庙的遗址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物塑像、动物塑像和各种陶祭器,展现出了先民们浓厚的宗教祭祀文化。有学者认为,女神庙的所祭祀对象正是神化了的部族祖先,牛河梁则是红山文化共同体崇拜共同祖先的圣地。

不仅如此,牛河梁遗址中祭坛的设置,反映出红山文化的先民对天文学已有深入的了解。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的圆坛和三重方坛相组合,反映了古人对天圆地方的认识,与后世的天坛、地坛已基本接近。冯时先生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其中圆坛的外环直径为22米,内环直径为11米,中环为15.6米,恰好构成等比数列,与《周髀算经》中七衡图的内、外衡关系相一致。牛河梁的三重圆坛,反映了分至日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以此作为对天的祭祀场所,是现存最早的中国早期天文学的确凿物证。
红山文化遗存的陆续发现,确切无误地证明了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具有宗教祭祀性的大规模礼仪建筑群,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将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时间从四千多年前提前了一千多年。牛河梁祭坛遗址所反映出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水平,更令世人惊叹。

在如此发达的文明背景下,内蒙古敖汉旗所出土的这件“张学友”,更不能等闲视之。根据冯时先生的研究,目前所见的早期立像或跽坐人像,男像皆双手垂直或抚于双膝,而女性则以双手交握为常态。这座陶人的生理特征与造型姿态表明,“张学友”的实际性别当为女性,而她的真实身份则是一名巫师。
古代的巫祝常常需要呼叫以祈祷。“张学友”张口呼叫的有趣造型,并非如歌神一样演唱,而恰好透露出她所担任的职业。冯时先生指出,“敖汉陶人塑像当可认定为红山文化的女祝形象,其造型特征呈现为女祝作法的姿态,其综合巫祝生前作法的特点,故呈呼叫裸身之形。”出土这座陶塑像的房屋遗址,则是用于奉祀的神祠。
一座看似欢乐的普通陶人,背后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让人感慨于五千年前就已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
墓室一侧竟然设置“狗洞”,考古人员想了想,恍然大悟,太狡猾了
朴素的民间反盗墓手段本文作者倪方六说到反盗墓,不少网友可能会想起秦陵、茂陵这些帝王贵族大墓上的机关,更厉害的,有的还会做成可活埋盗墓者的流沙大墓。这些墓的造价和成本极其高昂,对于民间来说,是不可能造这种墓来难不盗墓者的,也没有必要。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民间在反盗墓方面就无所作为。事实上正相反,民间往往以朴素的智慧,保护自家坟墓不被盗掘,给先人一个安宁的地下空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33:420002撬开皇后的棺盖,盗墓者扫空随葬品,揪走凤冠金钗,只剩根红头绳
盗墓者如何扫空光绪帝后两具棺椁的?本文作者倪方六清朝皇家陵园有三处:一处在东北沈阳,称“清北陵”或“清祖陵”;一处在河北遵化,称“清东陵”;一处在河北易县,称“清西陵”。三处陵园均遭盗墓者光顾,其中清西陵被盗的第一座帝陵,是下葬最晚的光绪皇帝的崇陵,也是目前清西陵内惟一一座地宫对游客开放的帝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6:210001山东工程队挖出古墓 里面有三个孩子尸骨(虐心秘史)
工程队发现三个孩子的事故,其中一个女孩是另外两个男孩的陪葬品。时间回到2003年5月份,在山东临沂的城市扩张时期一个施工队正在对王羲之故居进行扩建的时候,有一个工人随手把自己手上的一根钢管扔到了旁边的空地上,没有想到居然在这个空地上砸出了一个黑黑的洞口,工程队的领导,赶快让工人们停下工程进度,随后报警。而警方来到此地之后,则是通知了考古专家,经过专家的初步确认,这是一座来自于古代时期的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11-03 20:01:460000西汉有一年暴发传染病,所用防控手段至今有效,欧洲中世纪才使用
隔离,中国人最先使用的防传染手段本文作者倪方六就要过大年了,而“武汉肺炎”影响了节日气氛。引起中国武汉不明肺炎的原凶,早已确认是新型冠状病毒,而不是2003年暴发的非典或其变种。这一确认为疑似病人的确诊或已确诊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方向。如何对付新型冠状病毒?自然是药物治疗。而防止再次传染、交叉传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医学隔离和封锁疫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1:120000辽国公主墓里的发现 让当代人无法接受
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8:18: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