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曾作拘留所,白俄逃兵将圣室当成厕所,在墙上写下流话
敦煌文物被破坏与流失小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谈到甘肃敦煌,不少网友可能为大量文物的流失而痛心,其实,除了外国“探险家”的盗掠,破坏,旧中国政府的腐败和对文物保护的冷漠,也是造成莫高窟文物损失的重要原因。
这一说法,是不争的事实。

我在写作《民国盗墓史》时,曾调查了清末民初敦煌文物被掠被破坏情况,了解到了很多令人吃惊和意外的真相。当地的中国官员,在当年根本不拿敦煌当回事情。
1920年,敦煌主政官员一度将莫高窟一些石室当成拘留所,用来关拘在苏联“十月革命”中失败后,逃入中国境内的几百名沙俄白军。这群异族败军在洞窟里吃、喝、拉、撒、睡,时间竟然长达半年之久,无聊的士兵在珍贵的壁画上胡乱涂抹刻划。
更糟糕的是,这些逃兵将当年佛家净土、修行圣室当成厕所,甚至在上面写起了下流话。民 国学者在调查中见到这一幕时,可以说是哭笑不得,无言以对,难过得要命。
敦煌遗书的流失,令许多民国要人、著名学者痛心疾首,并为保护之而奔走急呼。作

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在视察西北时特地来到敦煌,看到莫高窟凋敝零乱、濒临毁灭的敦煌千佛洞及其他艺术珍品,他感慨万分,挥笔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斯氏伯氏去多时,东窟西窟亦可悲。
敦煌学已名天下,中国学人知不知?
在于右任、向达、贺昌群、常书鸿等人的呼吁、努力下,民国政府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在敦煌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这才得到了保护。
可是,后来敦煌文物仍遭人为破坏。如壁画中人物的许多眼睛被挖空“破”掉,有的干脆将壁画用黄泥水涂抹得一塌糊涂,一些壁画被彻底地破坏了。

如今,敦煌研究已成了一门学科——“敦煌学”。1987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弓、宋家钰应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之邀,赴英国考察敦煌文献。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文物却要跑到外国去,张弓在历史所建所五十周年时,以“泪眼亲瞻怜落寞,暂接倩景慰故园”为题,写了篇文章,文章中是一种无奈。
有一次,他在与英方交涉重拍文献照片时,英方一名工作人员说:“这些书本来就是中国的,应该还给你们;可是给了你们,我们就没有了。”
这些中国敦煌文物都是斯坦因从中国西域弄来的,他曾四次到西域“探险”,时间分别是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敦煌和吐鲁番是其劫掠文物的主要地方。

斯坦因第一次探险就大获成功,据他的探险日记,在1900年11月25日这天,他带着雇佣来的中国人,行至于阗国故都遗址约特干村,开始了他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仅此一次获文物近百件。
斯坦因最“辉煌”的探险在第二次,来到了敦煌。

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一行到达敦煌县城,他请了湖南人蒋师爷为他助手。斯坦因在敦煌首次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他十分激动,3月16日便匆匆忙忙地到访莫高窟。
后来在蒋师爷的帮助下,得以进入藏经洞,在藏经洞外甬道上一件件检查王道士抱出的写本和绢画织物,共花了7天时间。将自己认为好的卷子和绘画全部挑选出来,然后以相当于500卢比的40块马蹄银买下。

1907年6月13日,斯坦因携带着12大箱写本、绘画、织物等各种文物,离开千佛洞经敦煌。
如今收藏在英国伦敦的大批中国敦煌文书,就是这么来的。虽然很遗憾,但是看到这些被斯坦因当年劫掠去的敦煌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中国学者还是很欣慰的。如果放在国内,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排除被毁灭性破坏。

十大考古进校园 |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进校园首秀:将考古的“爆红”变“常红”
这次带人“入坑”,贵州考古先走了一波漫画风!4月27日,“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首场讲座,在贵州师范大学开启“圈粉”模式。作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在夺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成为一个多月以来,贵州考古“霸屏”的热门词汇。而这场被同学们称为“踩在热点,冲在浪尖”上的讲座,恰好在该墓群拿下“全国十大”的第31天进行。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3:24:120000此皇帝创有别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盗墓,最新考古发现可能错了
汉文帝霸陵的考证与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这位皇帝第一个提出了薄葬观,反对厚葬。据《史记》,他临死前这么说的:“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位皇帝,就是创造中国封建社会第一盛世“文景之治”的刘恒,史称“汉文帝”。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在未央宫去世,享年46岁——23岁当皇帝,当皇帝23年,天意还是巧合?死后仅7天时间,汉文帝便速葬于霸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8:0000001949年国民党想挖开戴笠墓,火化尸体骨灰带往台湾,为何又放弃?
已消失的戴笠墓本文作者倪方六看到这个题目,有网友或许会问题,戴笠墓在哪里?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毗邻中山陵。戴笠墓地是蒋介石亲自选定的。当时蒋介石柱着手杖,一直走到灵谷寺后山山顶,又转到烈士公墓山头,再顺着烈士公墓小道下山。到了一处前面有一个小水塘的地方,蒋介石停了下来,对陪同的毛人凤说:“我看这块地方很好,前后左右都不错,将来安葬时要取子午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0:590000关于办婚礼选日子与婚俗,我的一点想法
关于结婚选日子,仅我谈一点我个人的想法,供大家参考。当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类推到所谓的各种需要“挑良辰择吉日”的事情上。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2:310000图兰角龙:已知最早的角龙科动物(长7米/9000万年前)
在七大洲中,亚洲是目前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其中就有不少大型、巨型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图兰角龙,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图兰角龙基本资料图兰角龙是一种亚洲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7米,与胄甲龙、腱龙差不多大,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在第275位,生活在距今9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图兰角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0:21: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