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死人奔土如奔金”,是说死要及时埋,“抱孙葬”啥意思?
过去墓穴选位和棺材摆放讲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绝大部分民族,都奉行“土葬”,其中尤以汉族最为推崇,讲究“入土为安”,民间更为“死人奔土如奔金”的说法,就是死后要赶紧下葬,不宜久留。
(家族墓地)
土葬是一种礼遇,在过去土地私有制的年代,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土豪、官宦之家,都会有专门的家族葬地,供家族成员死后下葬。这种专门为葬事而设地块,过去称为“茔地”,在现代考古中屡有发现,有的茔地甚至绵延上千年。
旧北京郊外,大户人家的茔地很多,祖辈传承,故又称“祖茔”。多的上千亩,少的几亩,四周立有石头界桩,上刻“×宅茔地”以为标志。茔地内种植松柏树,这就是俗话说的“风水林”,有的还垒成土山,以壮“风水”。
入葬祖茔是有讲究的,按尊卑长幼埋在自家坟地里。最为尊长的,坟头也大,居于中间最尊位。如果有官爵,在清朝时,还会筑起“宝顶”。这样人家的祖茔,地下随葬品也多,为防盗墓者光顾,都会雇人看守,这些人家俗称“看坟户”。
(北京王爷坟宝顶)
雇人并不定要支付工资,有的直接许看坟户在茔地上耕种,收成供看坟者“养生”,如果有困难,坟主家也会照顾的。
在旧北京,新入葬的墓穴,可由看坟户组织人工挖掘,选定的位置大有讲究,汉族的风俗多是正中为祖先位置,后代往两侧平排延伸,颇有气势。其他民族风俗不同,葬法也不同,如清朝时,满人的墓穴安排通常是“三穴连珠”、“五穴连珠”, 中间为祖坟,每边各埋一少的,形成“八”字形,谓之“雁排翅”。新丧再埋时,一律在“翅尾”上打坑。
(携孙抱子葬示意图)
老北京满人这种“雁排翅”墓穴排列方法,仅是中国传统葬法中的一种。据明柳洪泉《柳氏家藏茔元秘诀》所记“乡俗通葬”,至晚在明朝时,民间已流行有十种墓穴排列方法,这些葬法都用于自家茔地——
1、阡陌葬,2、金车葬,3、窟葬,4、突葬,5、拢葬,6、墩葬,7、卧马葬,8、昭穆葬,9、礼经葬,10、抱孙葬。
(土葬)
在这十种葬法中,昭穆葬帝王家用的最多,是正葬;抱孙葬则在民间最为流行,老北京满族的“雁排翅”葬法,实际就是汉族的“抱孙葬”满族版。抱孙葬就是后世子孙死后,葬在祖坟前面两侧,长子在左,次子在右;儿子的前面是孙儿辈,如此这般,依辈份、长幼排列。
我在安徽亳州曹操祖茔地调查时,便曾了解到,当地至今流行这种葬法。这种葬法过去在苏北、山东、河南等平原地区十分流行。而共和国惟一土葬的开国上将许世友,生前指定要将自己埋在父母的坟前“脚边”,这也是一种抱孙葬。
(上海嘉定发现的明朝夫妻合葬墓)
墓穴的位置选择有讲究,每座夫妻合葬墓内,夫妻棺材的摆放位置,因为葬法的不同也不同。如在抱孙葬中,长子夫妻与次子夫妻棺材的摆放位置就不一样。但 一般妻子的棺材都会放在“边”上,这叫“男把明堂女把边”。
“明堂”,民间指穴位的左侧,右穴位为“边”,如果妻子死再娶的续弦,则埋在原配的右边,反正不摆放在丈夫的阴宅的上位。
(夹葬示意图)
但有特殊情况,如原配未生男孩,偏房(小老婆)生了男孩,母以子贵,偏房死后就可以埋在“明堂”的左边,即棺材摆在丈夫棺材的左边,原配的棺材在明堂右边,将丈夫的棺材夹在中间,俗称“夹葬”,又称“挡风”。老话说,死后让你妈给你爹挡风,就是这么回事。
多妻合葬墓中妻子棺材的摆放位置相对复杂的,主要依据亡人生前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果生前地位显尊,死后就不能“委曲”。
(现代棺材)
(图:部分图源网络)
犸君颅龙:非洲大型肉食恐龙(最长11米/头顶长角)
犸君颅龙是一种阿贝力龙科恐龙,体长普遍在8-9米左右,最长的可达11米,最大的特点就是颅骨中空,额头处长有短且粗壮的角,因为硕大的体型、锋利密集的牙齿以及强有力的后肢,使得它成为了7000万年前的顶级掠食者,属于阿贝力龙科中最大最强的恐龙,第一批化石发现于非洲,被认为是玛君龙的异名。犸君颅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0:37:050001男子查古籍找到古墓群 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偷盗文物)
盗墓贼在古墓上种庄家掩盖罪行。在2009年,我国湖北的一个警方就在当地抓获了一个古墓盗窃的盗墓贼,除此之外还抓获了其余的几个同伙,在他们的根据地一共找到了160多件还没有被出手的文物,之所以会被抓,是因为他们根据一个考古队留下来的线索,从而锁定了一个古墓的位置。锁定古墓位置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7:28:170003川大考古的那山、那事、那人
出发自从领到野外防护装备那一刻起,我们的心情似乎就再没有平静下来。我们领回宿舍的,是一件藏青色工作服,一顶白色太阳布帽,一件雨衣,一双反毛大头皮鞋,一支军用工兵铲。看这行头,便可知道我们行将进入大山深处。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0:23:190000关于夏文化研究——对刘绪先生的访谈
1.您本科时,北大教学体系中是如何从考古学角度论述“夏代”或者“夏文化”的?您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夏文化问题的?我是1972年上的大学。当时还是“文革”期间,上课不是太正常。我们这个班是北大自1966年停招之后,时隔7年招入的第一届学生。老师们对我们这一届同学都非常用心,有点恨不得把失去几年的时间都追回来的感觉。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06:5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