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最后一天要做一活动,且是必做,老话说做了不受穷
正月晦日送穷 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正月底了,一月将尽,过新年风俗远去。
但在最后一天,过去人还是要做一活动的,以表示对新一年的祈求,这就是“晦日送穷”,老话说,送穷不受穷。

(晦日送穷风俗)
古人在一年有多个希望“脱贫”的日子,如正月初五、正月初六、正月二十九、正月三十等,都是古人送穷的日子。这”晦日送穷“,就是正月三十送穷。
穷,本是一种经济现象,在物质极不丰富的时代,人们搞不清为什么会穷,以为是一种鬼在作祟,名之为“穷鬼”,此鬼又有“穷子”、“贫鬼”等叫法。为了将穷鬼落实,古人附会是颛顼之子,名叫“瘦约”。

(颛顼)
颛顼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孙子,也就是说穷鬼是黄帝的重孙子。颛须号“高阳氏”,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他为什么成为“穷爸”?
唐人李邕《金谷园记》有这样的说法:“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对于送穷风俗到底怎么来的,观点并不统一,上述颛顼之子仅是说法之一,笔者认为,这一风俗的形成,应该与汉魏时晦日“水边除灾厄”风俗有关。

(穷鬼)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称:当时人们,“元月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隋人杜台卿《玉烛宝典》就此进一步解释,正月初一到月底,老百姓都做些美味,饮酒取乐,泛舟游玩,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
活动中,会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到隋朝时此风俗仍存在,但人们只在正月三十日这一天,才到河边消灾除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衣,而不是从正月初一就开始了。
“水边除灾厄”这一风俗,也是古人送穷时,为什么要去水边,把垃圾倒水里的源头。

(洗裙衣)
正月有大小月之分,晦日或在二十九日,或在三十日。一般送穷都在三十日,如果没有三十,就放在二十九。后来有的地方干脆将二十九固定为送穷日,称二十九为“穷九”。
送穷之俗,应该是在南北朝出现的,在隋唐朝时兴起。唐诗人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
其一: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其二:
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几时。
其三:
古人皆恨别,此别恨消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

(糊船送穷鬼,现代仍可以见到)
从姚合的诗中看来,唐朝人对待送穷日是很重视的,“无人不送穷”,穷富都送。送穷怎么送?总要有内容啊。晦日送穷与穷九日送穷不太一样,穷九日是“除涤尘”,即打扫院内外卫,扔掉垃圾。
而晦日送穷是把穷鬼容易依恋、躲藏的东西扔掉,如破旧衣物。而且,送的距离是越远越好,而不是扔到水里也事。远的最好让穷鬼找不到回来的路,所以有条件的人会动用舟车去扔,而不是扔在街头巷尾了。
送穷也有仪式的,心要虔诚,不然穷鬼不高兴,不愿离开,麻烦就大了。韩愈的《送穷文》便记述了唐朝人晦日送穷的活动情况——

(古人扫尘送穷)
“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
韩愈所记的送穷发生于元和六年正月三十日,即“乙丑晦日”。所述大概经过,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这样,主人让仆人星用柳条扎了车,捆草为船,装上干粮,套好牛车,升起帆船,并向穷鬼三次作揖,还说道:“听说你们即将起程,不敢问你们要走哪条路,悄悄地备了车船,装了干粮,今天是吉时良辰,去哪里都是吉利的。请你们吃一顿饭,喝一杯酒,带领你的小弟们离开老房子去住新房子吧,赶紧吧——车扬尘,风鼓帆,比电光还迅速……

(韩愈画像)
韩愈不愧位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一个送穷风俗写的十分有意思,在文中主人还调侃地问“穷鬼”:你不至长久住在这里长久怨恨,我有资助送行的情谊,你们是否打算马上就走呢?此即所谓:“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宋朝人送穷有在正月晦日,也在正月二十九。送穷时,用芭蕉做成船,水边放行。送穷时要念“送行词”。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三)记载了他小时候听到的词——
“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饱吃莫形迹。每年只有今月日,愿我做来称意。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

(古代小娘子形象,现代影视再现)
这为穷鬼写的“送行词”很有意思,说船里有好吃好吹的,将穷鬼骗进去,然后让其扬帆远去行,而要送的穷鬼竟然已有妻室“小娘”。
现在正月晦日送穷风俗,在农村不少地区仍存在,这一风俗不断绝的背后,是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一学子考中进士后花重金找乐,谁知是骗局,学子接着的做法也让人意外
古代学子中榜后的聚会活动本文作者倪方六俗话说人生有“三大喜”:一“他乡遇故知”,二“洞房花烛夜”,三“金榜题名时”,如果再加上“久旱逢甘雨”,就成了“四大喜”,但这不属于人生喜事,只是大家凑个吉祥数罢了。实际上,不论是“四大喜”,还是“三大喜”,一般人最难有的就是“金榜题名时”,所以在古代科学应试中,能够达达录取分数线,即所谓“中榜”,是相当不容易的,当然是人生之喜事!(金榜题名)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07:020000新时代浙江考古重大成果巡礼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26:460001撬开皇后的棺盖,盗墓者扫空随葬品,揪走凤冠金钗,只剩根红头绳
盗墓者如何扫空光绪帝后两具棺椁的?本文作者倪方六清朝皇家陵园有三处:一处在东北沈阳,称“清北陵”或“清祖陵”;一处在河北遵化,称“清东陵”;一处在河北易县,称“清西陵”。三处陵园均遭盗墓者光顾,其中清西陵被盗的第一座帝陵,是下葬最晚的光绪皇帝的崇陵,也是目前清西陵内惟一一座地宫对游客开放的帝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6:210001非遗之声 | 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释放红色文化鲜活魅力的重要作用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培育民族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合有着重要意义。重视内容创新彰显红色文化深厚底蕴0000刘兴林: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聚落(settlementpattern)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是指特定时间范围内同一文化中相邻的一批遗址,研究者关注的是其分布特点及组合关系。进入历史时期,聚或聚落既指人们的聚居方式,又指处于社会最基层的聚居单位和组织机构。本文侧重于它的居住形式方面,对于不同形式的聚居单位统称为聚落形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54:2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