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底了,还是过年期间?没错,到农历二月这个节才算结束
“二月二,龙抬头”小考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文章说了过去《男孩女孩最热衷一项活动》,这是春天的事情,这篇仍来说说春天——春天的节。
眼瞅着正月将尽,仲春又来,快到“二月二,龙抬头”了。
要周四(2018.03.15.)我《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中,特别写了一篇二月初二与“龙抬头”考证。这里率先公开一部分给头条号网友
“二月二”是俗称,节名叫“青龙节”或“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
此节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特别重要。虽然现在已至正月底,但只有到了二月二,从腊月开始的过年活动才算正式结束,农工商学仕新一年打拼从此正式开始。因为农夫在二月二后就要全面开展耕种活动,二月二因此又被称“春耕节”或“农事节”,在过去有不少活动的。
对于”二月二”的来历,一般认为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有关。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上星星的布列分o 28个区域,细化为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有7个星。这就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所谓:“众星列布,其以神着……四布于方,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汉画石图)
这四方又称“四象”,用龙、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相配,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7星排列形状颇似传说中的“龙”,故古人称之为“东方苍龙”,并以龙身主要部分来命名,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
其中“心”和“箕”两个名称,在先秦古籍,如《诗经》中已出现。
“心”一名名“商星”,原名“大火”,《诗经·国风》中《七月》诗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的“火”就是大火星。“箕”则是农具,用以簸扬,它们跟苍龙没有什么联系。

(龙抬头,农夫忙)
但是“角”、“亢”、“氐”、“房”、“尾”五个名字都跟龙有些关系。“角”为龙角,指龙头,“尾”指龙尾,“亢”为龙的咽喉,“氐”为根本,“房”同“旁”,当“大火”改称“心”,寓意中央时,“房”的意思就是位于旁边,象征顺当。
那么“东方苍龙”与“二月二”又是怎么扯上的?有两点原因,一是春季和东方在五行上有对应关系,故这时出现的东方苍龙又叫“春龙”,有的地方称二月二为“春龙节”,就是这原因。

(古陶文“龙”字)
二是东方苍龙的“龙头”,即“角”星在二月“春分”节气前后的黄昏时分,出现在地平线上,古人形象地称之为“龙抬头”。
东方苍龙在一年四时是不断变化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田间舞龙祈丰产)
这说的其实就是指东方苍龙星宿的变化情况,“春分而登天”,即是说春分前后,角星可在黄昏时分看到;而在秋分以后就观察不到了,枚称“秋分而潜渊”。
但是这两点原因并不足以将二月初二与龙角星的出现绑定。笔者认为,这与古人喜欢过重日节习俗有关。
日期与月份数字重合,这样的日子在古人眼里都非同寻常,如一月一(春节)、三月三(上巳节)、四月四(稻熟日)、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虫王节)……

(二月二正是仲春女孩显美的季节)
即使是现代人也有“重日节”情结,如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网上购物节”,选择在阳历11月11日,便是一例,古人将二月初二设为“龙抬头日”正是这原因。或许有网友会说,网上购物节不是从光棍节变来的吗?不是那么回事情,马云清楚。
“龙抬头”古天文学现象,在春分前后出现,二月初二与春分很近,在没有更好重日节主题的情况下,“龙抬头”便顺理成章地移植为二月二内容。

(马云OK,是同意本文观战?)
(注,部分图源网络)
在陕西挖出的两座千年古墓 居然有着两个免死金牌
陕西宝鸡的一个农村,隐藏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墓穴。这个故事始于一个老汉放羊的平凡日子。有一天,他的羊意外掉进了一个深坑。村里的人们赶紧合力将羊救出,然而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古墓的入口。这个消息迅速传到了上级政府,引来了考古队的到来。挖掘车的轰鸣声打破了这个宁静的村庄,而考古学家们则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们的发掘工作。我要新鲜事2023-08-20 21:05:390000中国唯一世居白人民族,却坚信自己是华夏子孙,屡次为国守卫边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融越来越紧密。虽然大家可能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但是那颗爱国之心却一直没有改变。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各自十分精彩的故事,值得大家洗耳恭听。但是在这么多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却十分特殊。他们特殊在何处?那就是他们的长相是西方人长相,有着蓝眼睛与挺拔的高鼻梁。但是他们却和众多民族一样深爱着中国,并且一直坚守边疆保卫祖国。想了解更多他们的故事吗?一起往下看吧!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26:020000龙门石窟的大佛是照着武则天雕的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种说法:洛阳龙门石窟最宏伟的造像——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的。最近想起来,就想求证一下。翻完相关研究文章,可以先下结论,这种说法可视为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并没有坚实证据。这种说法的产生,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目前所见最早提出的,是宫大中在1980年发表的《龙门石窟艺术试探》一文。此后的类似提法,基本都源于此,而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的市侩之言更不足取。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40:240000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
一西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应该以明末清初为其嚆矢。这场传播的媒介者是天主教(旧教)的传教士,全部来自西欧大陆。其后经历了“礼仪之争”而有一个较长的间断期,直到19世纪中叶,西学才二度传入中国。这第二度西学东来的媒介者主要是新教传教士,绝大多数来自英美两国,故其背景与上一次颇有不同。本文对第一次明末清初传来的西学尝试作一个历史的评价,至于第二度的西学东来则不属本文范围,拟俟诸异日再作评论。0000严耕望: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一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通常总是要有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两者相配合。客观环境所涉甚广,可说整个国家社会无不息息相关,而最直接影响个人成就的当是早期的教育与成年后的工作环境。主观条件,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天分、性情与身体健康等等。教育与工作环境多少有些要碰机会,天分更是先天生成,不可强求。但不懈的努力对于这些多少都可作若干主动的创造与控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09:4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