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怎么样做才好吃?古人有一好吃做法一学就会,现在广州还流行
古人正月十五怎么“吃元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元宵节又要到了,又到吃元宵时!
元宵怎么样做才好吃?古人有一好吃做法可以学学,一学就会,现在国内广州等地仍流行这样做。

(元宵节)
将元宵放在沸汤里煮熟,这种现代流行吃法,也应该是北宋人发明的一种吃法。
陈元靓《岁时广记》“卖节食”条引《岁时杂记》:“京(今开封)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皆上元节食也。”“煮糯为丸”就是煮元宵。

(煮元宵)
但在古代,“煮元宵”仅是吃法之一,起初也不是主流,早期元宵吃法很多种,如像煎包子、炸油条一样“炸元宵”,清朝时广州一带便流行这种说法。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茶素”条称:“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者也。”这种油炸元宵广州人称为“煎堆”,现在仍是可以吃到。

(炸元宵)
油炸元宵并非珠江流域的广州独有,长江流域也有。
据清顾禄《清嘉录》,苏州就有正月十五炸圆子风俗:“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䭔,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这种油炸元宵苏州人又称“油䭔”,除了祭祀用,当然也食用。

(炸元宵更好吃)
元宵炸着吃风俗何时出现?《清嘉录》引《皇明通纪》称:“盖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晚至唐末五代已有炸元宵。
北宋陶谷杂采隋唐至五代典故所撰随笔集《清异录》中提到的“油画明珠”就是油炸的,元无名氏《馔史》释称,油画明珠是“上元油䭔”。

(搓元宵)
䭔本是蒸制的,有馅。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引《江表录》称:“宇文让置毒糖䭔,今之元宵子也。”
从明宋诩《宋氏养生部》“油䭔”条所介绍的制作方法来看,确实如今天的元宵:“用碓细白糯米粉,汤溲之。锁以糖蜜豆沙为小䭔,油中煎熟。”汤圆和油䭔的区别,应该仅是熟化方式的不同。

(元宵看灯)
北宋时京城开封元宵节虽然出现了煮汤圆,但当年更流行的仍是吃油䭔,俗称“咬焦䭔”。焦䭔即油䭔,大概是油炸后呈焦黄色而得名。《岁时广记》“咬焦䭔”条引《岁时杂记》称:“京师上元节焦䭔最盛,且久。”
当时街头有专门卖油䭔的:“又大者名栢头焦䭔。凡卖䭔,必鸣鼓,谓之䭔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楼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

(明朝宫中过元宵场景)
这段文字很有现场感,鸣鼓卖焦䭔,这与后世满大街汤圆叫卖声——“卖汤圆,卖汤圆,小小的汤圆圆又圆”,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节日气息。
不只有“炸元宵”,有的地方,如湖北汉口还有“炒元宵”。值得注意是的,但不论是“炸元宵”,还是“炒元宵”,最早都是从南方地区流行的,而北方基本上是“煮元宵”。所以,过去北方人见到南方的炸元宵或炒元宵,都觉得很新奇。

(煮元宵)
穿越还是假文物?山西古墓挖出“愤怒的小鸟”,被鉴定为一级文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就是在博物馆或者是文物鉴赏节目中看到的古董宝贝们被很多人追捧,但是有时候我们就是欣赏不到它的美,感受不到专家们所描绘的独特艺术,云里雾里就跟着大家一起“鉴赏”了,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年代不同,对美的追求也不同罢了。但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文物,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可爱漂亮。我要新鲜事2023-07-14 12:23:550006瑞兽麒麟真的存在吗 若是没有 那张麒麟照片又是怎么回事
瑞兽麒麟是一种神话和传说中的存在,科学界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真实存在。那些所谓的麒麟照片往往是虚构或艺术创作的产物。瑞兽麒麟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在很多古老的文化中都有所提及。科学界普遍认为麒麟只存在于神话和传说中,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其真实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0:12:210000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帮助专家找到了九座古墓,墓主人至今成谜
盗墓这件事一开始是最为丧尽天良的职业,可是近些年却慢慢的被大家所追崇了,究其原因其实也就是因为几本书罢了,这里小编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这片文的主人公可不是盗墓贼,而是一座坟墓,并且是一墓九连的九子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3:04: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