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怎么样做才好吃?古人有一好吃做法一学就会,现在广州还流行
古人正月十五怎么“吃元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元宵节又要到了,又到吃元宵时!
元宵怎么样做才好吃?古人有一好吃做法可以学学,一学就会,现在国内广州等地仍流行这样做。

(元宵节)
将元宵放在沸汤里煮熟,这种现代流行吃法,也应该是北宋人发明的一种吃法。
陈元靓《岁时广记》“卖节食”条引《岁时杂记》:“京(今开封)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皆上元节食也。”“煮糯为丸”就是煮元宵。

(煮元宵)
但在古代,“煮元宵”仅是吃法之一,起初也不是主流,早期元宵吃法很多种,如像煎包子、炸油条一样“炸元宵”,清朝时广州一带便流行这种说法。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茶素”条称:“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者也。”这种油炸元宵广州人称为“煎堆”,现在仍是可以吃到。

(炸元宵)
油炸元宵并非珠江流域的广州独有,长江流域也有。
据清顾禄《清嘉录》,苏州就有正月十五炸圆子风俗:“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䭔,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这种油炸元宵苏州人又称“油䭔”,除了祭祀用,当然也食用。

(炸元宵更好吃)
元宵炸着吃风俗何时出现?《清嘉录》引《皇明通纪》称:“盖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晚至唐末五代已有炸元宵。
北宋陶谷杂采隋唐至五代典故所撰随笔集《清异录》中提到的“油画明珠”就是油炸的,元无名氏《馔史》释称,油画明珠是“上元油䭔”。

(搓元宵)
䭔本是蒸制的,有馅。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引《江表录》称:“宇文让置毒糖䭔,今之元宵子也。”
从明宋诩《宋氏养生部》“油䭔”条所介绍的制作方法来看,确实如今天的元宵:“用碓细白糯米粉,汤溲之。锁以糖蜜豆沙为小䭔,油中煎熟。”汤圆和油䭔的区别,应该仅是熟化方式的不同。

(元宵看灯)
北宋时京城开封元宵节虽然出现了煮汤圆,但当年更流行的仍是吃油䭔,俗称“咬焦䭔”。焦䭔即油䭔,大概是油炸后呈焦黄色而得名。《岁时广记》“咬焦䭔”条引《岁时杂记》称:“京师上元节焦䭔最盛,且久。”
当时街头有专门卖油䭔的:“又大者名栢头焦䭔。凡卖䭔,必鸣鼓,谓之䭔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楼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

(明朝宫中过元宵场景)
这段文字很有现场感,鸣鼓卖焦䭔,这与后世满大街汤圆叫卖声——“卖汤圆,卖汤圆,小小的汤圆圆又圆”,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节日气息。
不只有“炸元宵”,有的地方,如湖北汉口还有“炒元宵”。值得注意是的,但不论是“炸元宵”,还是“炒元宵”,最早都是从南方地区流行的,而北方基本上是“煮元宵”。所以,过去北方人见到南方的炸元宵或炒元宵,都觉得很新奇。

(煮元宵)
荐书 |《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岩画研究》:西伯利亚岩画研究新进展
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除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一望无垠的泰加林和草原之外,还有大量鲜为人知的原始艺术,而人面像岩画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作画方式多样。从分布范围上来看,西伯利亚人面像岩画主要位于叶尼塞河、托姆河、安加拉河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地区;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人面像岩画则是一种主要分布于环北太平洋地区的文化现象,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关。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53:380000荐书 | 一位好记者讲述的《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
她是浙江考古圈“团宠”。也是小编心中的“女神”。她留着齐肩短发,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写稿。她写了10年良渚,坚持与热爱,简直是活成了人间理想。有人说她是最会讲考古故事的记者。也有人说她的报道更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读起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她,就是马黎!近日,由马黎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53:21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侯马铸铜遗址
东周时期晋国铸造青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址。位于山西侯马市西,侯马晋城遗址牛村古城之南。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已发掘5000余平方米。它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36:280001这个西汉人首用“考试”一词,并在“笔试”中受益,被汉武帝封官
“笔试”考本文作者倪方六又到高考时间。现在高考安排在每年6月的7、8、9三天,我是1980年参加高考的,我们那时是7月的7、8、9三天,比现在热多了,我高考在苏北泗阳县城,家里条件也不好,吃的住的都不好,学校统一安排在一家招待所,夜里根本就没有睡好。现在高考时间推迟了一个月,这便人性化多,也许是接受了考的反映,改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17: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