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要及时报丧,报丧文告为何称为“讣告”?写法有讲究
古代报丧和讣闻的讲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文章,来说说白事中的报丧问题。
在传统丧事中,人死后要火速、及时把丧讯通知至亲好友,不得疏漏,更不得“匿丧不报”,否则,即是最大的违礼和失礼。
这就是报丧,有的俗称“传事禀”。
(亡人殓尸)
一般在倒头当天,最迟第二天早晨,就要派专人分头报丧。报丧人可是家中晚辈、亲邻或佣人,也可以雇请专人报丧。
如果死后不报丧,那丧家一定有事,有难言之隐。比如,在及时报丧可能产生不利时,丧家往往会考虑“匿丧不报”,或“延时报丧”。
这种现象,大人物去世时有发生,史上这方面的记载很多,秦始皇嬴政去世时便是“匿丧不报”。
(传统葬具棺材)
秦始皇死于前210年,当时他在进行生前第五次东巡。因为长途奔波劳顿,在返回途中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已病倒了,硬撑到沙丘平台行宫(今河北邢台广宗境内)还是嗯了气。主事的赵高、李斯、胡亥等商议后,决定“匿丧不报”,等遗体运到都城咸阳后再说。
秦始皇的死讯当时封锁很严,仅有几个人知道,随侍人员每天正常奉食,活动如常。由于时值暑天高温,担心尸体散发出腐臭气味,为遮人耳目,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让臭鱼味来掩盖住尸臭,迷惑外人。
(帝王驾崩)
为什么要这样?除了赵高、胡亥他们有个人目的之外,主要是考虑到国家政权的稳定,确保新皇帝继位的顺利。如果马上公布皇帝的死讯,势必影响政局,国家很可能动乱。
这种因为考虑利害而“匿丧不报”,后来成为不少大人物、大家庭成员去世后的选择,等一切安排好,理顺以后才报告死讯,这样万一出现意外,也方便应对,否则容易出乱子,发生不测。
(1976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毛逝世的讣告)
报丧有“口报”或“行书”两种方式。一般老百姓家遇丧事,大都是口头报丧。如果是官宦之家、王公大臣、绅商富户,则多使用报丧文告,即所谓行书,让报丧人手执素帖,书面报丧。
报丧文告,即“讣闻”,又称“讣告”。古时又称“讣”,为什么?据徐珂《清稗类钞》“丧祭类”:“讣文,一作‘讣闻’,古本作‘赴’,以丧告人也。详具死者之姓号,履历及生卒年、月、日、时,卜葬或浮厝之地,及出殡日期,凡宗族、戚友、同乡、同官、同事、同学,必偏致之。”
(传统讣闻写法实例)
讣闻有固定格式和文辞,仅书亡人生前官衔、品级,不具亡人履历和生平事迹。一般这样写的——
不孝某某,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皇清诰授×大夫,×官×府君讳××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距生于×年×月×日×时,享年××有×。不孝××(孝子名)随侍在侧,即日亲视含殓,遵礼成服。
(写上丧礼日程)
哀此讣
(下边依次开列孝属子孙名次)
孤子××泣血稽颡
齐衰期服孙××泣稽首
功服曾孙××泣顿首
大功服侄孙××拭泪顿首
功服侄孙××拭泪顿首
缌服侄孙××拭泪顿首
这里要注意,“孤子”是母亲健在情况下孝子的自称,如果母亲已故,则称“孤哀子”。如果母亲健在,也可写成“奉慈命称孤哀子”;有继母在堂,则称“奉继慈命称孤哀子”。
如果长子已故,讣闻则应由亡人长孙替父行孝守制,“孤子”改称“承重孙”,名列子孙名次首位。亡人子孙中如果有已故者,名字也可以列入子孙名单,但要加黑框或以阴文。
(孝子张贴祭母文)
上述是父丧讣闻,如果母丧,亡人称谓换成“××太夫人”。
报丧文告内容形式随亡人与被通知人的关系不同而有不同,一般写在白纸上。简化写法可这样写——
敬禀者,刻因××(孝子名)先生令尊(或令堂)××公老大人,享年××有×,于本月×日×时寿终正寝(或×氏孺人寿终内寝)。谨择于×月×日开吊\发引。
谨呈
×先生(被通知人)老大人台右
治丧人×××等启
×月×日
要注意的是,行文中亡人及被通知人姓名均要另起一行,高出两格,以示尊重。
(农村下葬)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子丧,父亲给儿子发讣闻。一般是这样写的:“ 寒门不幸,蹇及某男××,殇于×年×月×日× 时疾终,年×× ,×日大殓,×日接三,×日发引” ,落款“反服生拭泪拜”。
还有一种,丈夫给妻子出讣闻,文词和父亲给儿子出讣闻差不多,只是将“殇于”改为“悼于”。出现父亲给儿子、儿媳出讣闻,丈夫给妻子出讣闻这种情况,多半是亡人无后。
(农村白事)
过去,一般老百姓家,限于经济条件,无力大办丧事,多用两寸宽的白纸条子,贴在外门前,上书:“×(姓)宅丧事 恕报不周,谨择于×月×日接三,×月×日辰刻发引”。北京俗称此为“报丧条子”,不用整纸,张贴的位置有讲究,亡男贴门左,亡女贴门右。
稍微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在大门前张贴报丧文告。大标题是“×宅丧事,恕报不周”,正文都一样,但为了面子,文中多会写上“惟因老太爷临终治命,为体谅时艰,所有丧仪,理当从俭“一类字样,以掩饰简办丧事的窘况。
上述是旧时讣告写法和讲究,现代都比较简单了,这从报刊上都能看到。
(现代讣告实例)
(注,部分图源网络)
巨型食肉恐龙:南方巨兽龙 体长13.8米(仅次于霸王龙)
南方巨兽龙是一种鲨齿龙亚科恐龙,诞生于9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初期,体长可以达到惊人的13.8米,体重最多更是达到了10.52吨,堪称巨型食肉恐龙之一。南方巨兽龙有着非常强劲的撕咬力和攻击力,咬合力仅次于霸王龙,仅一颗牙齿就有20厘米长。南方巨兽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8:25:440000文物三字经(四)
50明孝陵,留南京。十三陵,在昌平。树华表,列象生。起明楼,修宝城。为考古,开定陵。51明家具,势昂藏。紫檀木,出南洋。运匠心,创新样。闷户橱,拔步床。形式多,寿命长。52清彩瓷,凝琼瑛。珐琅彩,起康雍。御窑厂,延良工。创粉彩,分淡浓。景德镇,最著名。53紫禁城,帝王宫。五百年,历明清。外八庙,东西陵。在曲阜,有三孔。盘龙柱,何峥嵘。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31:550005考古河南: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统治网络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跟现在河南省的范围差不多。东边到豫东周口一带,南边至湖北北部,西边到陕西东部,北边到山西南部。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为我们展示了当时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度。根据聚落面积大小和遗存规格高低,可将二里头文化聚落分为四级。第一等级:二里头遗址。面积最大,300万平方米,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出土了很多特有的、高规格的遗迹和遗物。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9:44:590000崔天兴|考古学空间性研究:从文化史到聚落形态的多重空间建构
空间与时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倾向于把他们一种自然存在,尤其是把空间概念赋予自证的属性。空间是自然的,而空间性是指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生产人造的空间。空间组织和意义是社会变化和社会经验的产物①。人类社会的古代文化遗存中常常包含着大量的空间性信息,对这些空间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是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内容②。0000邓晓杨华武仙竹蒋刚:考古学视野中的三峡库区生态与社会环境发展
在三峡峡谷形成之时,人类就在该地区活动,并进行着早期的资源开发,创造了三峡地区的早期文明。三峡人类活动历史和峡谷演变的过程,蕴涵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各种机制,其范围涉及今天的整个三峡库区。从考古学的视野研究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三峡库区远古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互动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