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辉:考古,不止是考古
现如今的考古学,虽然不似电视剧里的那般神奇魔幻,也是科技感十足的,考古,已经不仅仅是考古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室,有的可以研究植物的成分,有的可以研究骨骼的构成,还有的可以通过同位素研究来判断人类的迁徙……似乎只有想不到,没有考古学者们做不到的。相比从前,现在的考古学者更像是一个侦探,通过时光遗失在遗址中的蛛丝马迹,还原古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景。
1980年,年仅16岁的方辉考入了山东大学历史系,第二年专业分流进入考古专业。从业已三十余年的方辉,见证了考古学的发展变迁,也为考古学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大学课堂到田野遗址
受家庭影响,方辉从小就喜欢读书,偏爱文史。他说:“我入学时,年纪尚小,对未来并没有一个很缜密的设想和规划。”他看到考古专业高年级学长们的实习是去探访洛阳、西安等地,甚是羡慕,心向往之。在那时的方辉看来,考古是能走遍名山大川,遍访文物古迹,实现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因此,专业分流时他选择了考古专业。考古可是大热门,当时历史系120人,80人报了考古专业,方辉回忆,因为自身条件优越,才有幸成为入选考古专业的20人之一,从此走上了专业考古的道路。方辉说:“考古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文物本身是有物可见的,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直接。”考古不同于其他人文类学科,更具实践性。田野实习是山大考古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山大特别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田野发掘水平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方辉的导师刘敦愿先生曾说过:“你在田野里待的时间越长,你的技能就越高,就像飞行员,飞行的时间越长技能就越高一样。”技能是熟能生巧的,但是知识储备不是一早一夕就能习得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方辉从大学三年级起就开始订阅专业期刊《考古》和《文物》。他认为,作为一个把考古当成事业的人,应当掌握考古学最前沿的信息。入行三十余年的方辉至今依然保持着订阅专业期刊的习惯。

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毕业时方辉是他们班唯一一个当年就考取研究生的人。方辉从学生时期就深入田野进行考古挖掘,留校任教后又跟学生们一起深入田野进行挖掘。他第一次探访大辛庄遗址是在1984年的秋天,那时他刚读研一,与大辛庄有了第一次邂逅。2003年,方辉第一次作为领队带领山大师生挖掘的地方,又是大辛庄。因为对大辛庄遗址有所了解,方辉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对大辛庄遗址做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这是他期盼已久的挖掘和研究,这一次的考古发掘为山东的考古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入围了当年最具学科价值的六大考古新发现。大辛庄遗址是山东地区最早的商代遗存,这里出土了甲骨文,对商代的政治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年代考古到科技考古
方辉带队挖掘大辛庄的时候,科技考古已经兴起,很多研究已经从田野遗址转移到了实验室。然而,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古学,方辉发现,那时的考古学是以年代学为主的,形式单一,研究的内容狭窄。当时的考古学家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年代的问题,然后对出土的器物进行鉴别。他们需要掌握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个基本方法,从“土中找土”,确定年代。当时整个学界平面的意识并不强,强调的是纵向的,致力于弄清楚叠压打破关系,确定时间顺序。那时,人们对人工制品的兴趣大于自然物品,对于动物骨骼、石头等缺乏关注,只收集人工制品,然后按年代排序,研究器物的发展脉络。
年代学是基础,没有年代,其它的发掘研究都无从谈起。方辉表示,现在的考古学在年代学的基础上,开始回归平面,更多强调的是古人在某一个时段活动留下的遗物,需要去判断是什么行为才能留下这样的遗物,就像一个刑侦破案人员,各种遗物都要收集,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东西,对于解读行为的性质可能非常重要,考古学界把这称之为行为考古学。

2000年之后,科技考古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行为考古学充分运用了各种科技手段。2010年和2014年,山东大学又分别对大辛庄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通过科技手段研究,确定遗址处是建有铸铜作坊的。铸铜技术可以说是当时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手工业,商王一般把铸铜控制在自己手里,通过赏赐青铜器来体现他的权威。方辉说:“大辛庄发现了铸铜作坊,可能是地方的贵族在试图挑战王权,一旦被王室发现了后果不堪设想。”技术让考古学者们离真实的历史现实越来越近,用方辉的话说:“考古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对它的发掘越多,我们就越靠近历史的真实。”
现代考古学更关注环境和生态的变化,涉及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例如,从骨骼上可以看出古人得了哪种病,从水和岩石的状况上可以间接判断迁徙情况……目前被考古学界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叫同位素考古法,采用化学学科的技术方法,从骨骼里把同位素提取出来,然后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研究结果。这是美国人发明的方法,目前国内也在应用。据方辉介绍,考古学所采用的技术大多数都是成熟的技术,并非需要学过理科的人才能进行操作。目前,各种对比类型的数据库随着考古的发展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中,如果各个地方的信息数据库都建立起来,就可以通过对比寻找来源,这将成为考古研究的一个新方法。
从国际合作到跨学科合作
方辉说:“考古学变得越来越不‘单纯’,越来越不‘纯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写出了《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国内考古学的发展在自然技术手段上和欧美之间还存有差距,但国内考古学越来越多元,科技的含量越来越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跨国际合作,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早已是大势所趋。

考古学的中外合作,是一种双赢、多赢的模式,可以带动地区甚至学科间的相互影响。1995年,在日照两城镇考古调查中,山东大学与耶鲁大学开展了合作,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与国际携手的高校之一。方辉也亲历了这次合作,他从中学习到了国外的一些发掘理论和方法,涉及广泛,涵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甚至还有对酒等饮料的化学考古方法。国外学者们更重视环境的研究,认为古代先民在一个地方生活,肯定要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利用资源。在合作的过程中,方辉的考古理念和认识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考古学在与时俱进,考古学人也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方辉说:“学科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考古也是如此。”有时候创新的萌芽就来自于一场简单的交谈。一个饭局,一场交谈,就让植物考古学教师与材料科学教师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方辉的撮合下,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个教师,互相交流后,就可以形成一次跨学科的合作。植物考古学教师运用材料学的先进仪器研究大豆的起源。他将目前发掘的从原始社会的野生大豆一直到唐宋时期的种植大豆,碳化之后放在先进的材料学仪器里测量其含油量,而后把结果绘制成一个曲线图,最终发现,油料留下来的孔洞在逐渐地由小到大。这一研究经美国一家杂志发表后,国外的学者纷纷效仿,用此方法进行油料等相关作物的研究。方辉认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紧跟学科发展步伐的同时,也要争取多创新,引领学科的发展。

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考古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但大众往往只关心考古的结果,经常忽略了考古过程的艰辛。没有人记得考古学者为挖掘遗址露宿田野乡间,没有人记得他们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实验比对……考古,不止是考古,考古人想要告诉大众的是最贴近真实的历史。为了让考古更好地惠及人民,考古学者在发掘和研究之后,又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遗址。方辉说:“不能让遗址成为负担,要把它变成资源。”遗址公园的建设是目前受到多数认可的一种保护利用方式,大辛庄遗址公园正在筹划中。考古,不止是考古,考古学者还会带给大众更多的惊喜……
来源:山东画报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吉州窑址
中国南方古代民间瓷窑址。始建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在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西侧。隋至宋,吉安称吉州,窑以地名。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又叫永和窑。分布范围东西长达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共有24处窑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45:430000三星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 各有哪些亮点 一文帮你梳理
自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公开曝光以来,它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话题。新近发掘的六个祭祀坑带来了不少令人惊喜的文物,包括神树纹玉琮、高达1.15米的铜尊人像、铜扭头跪坐人像、保存完整的木箱、丝织品遗物等等。这些文物不仅让我们更加丰富了对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文物考古领域的专家们将这次的发现汇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六个祭祀坑,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以及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0:59:110001马王堆辛追夫人尸体不腐 蕴含了什么秘密(不腐尸体)
辛追夫人尸体不腐可能和大量的水银有关。1971年,长沙马王堆地下16米深的地方出土了新堆夫人的棺,棺盖打开,发现他的身体包裹着22层纱布,浸泡在装满整个棺材的红色棺液中。为了解开尸体2000多年不腐的谜团,专家提取了棺液进行化验研究。经过化验得知,红色棺液成分复杂,里面含有水银,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朱砂水银我要新鲜事2023-12-04 20:27:030000阎王角龙:蒙古国小型食草恐龙(长1米/距今1亿年前)
在亚洲,蒙古国是除中国外,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这里至今已挖掘出71种恐龙,其中大多数是食草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阎王角龙,它体长仅1米,是一种小型食草恐龙,生活于1亿年前的蒙古,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阎王角龙基本资料阎王角龙是一种蒙古国的小型食草恐龙,它体长1米,与古角龙、雅尔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41位,生活在距今1.25亿年-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阎王角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34:170000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极预测(辛瓜地版)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已经汇报了半天,趁还没有公布,小瓜先赶紧预测一把。提前他们都会有一个网络预测,结果今年不搞了。这十大考古发现,既要看项目本身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影响力、社会关注度,也要看汇报人的临场发挥,学界的门派格局,以及最终投票大佬的兴趣。以前我们一般十个能猜对五六个很正常,猜对七个就相当厉害了,如果全对那就可以抓大奖了。以下是我的预测和理由: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2:48: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