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辉:考古,不止是考古
现如今的考古学,虽然不似电视剧里的那般神奇魔幻,也是科技感十足的,考古,已经不仅仅是考古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室,有的可以研究植物的成分,有的可以研究骨骼的构成,还有的可以通过同位素研究来判断人类的迁徙……似乎只有想不到,没有考古学者们做不到的。相比从前,现在的考古学者更像是一个侦探,通过时光遗失在遗址中的蛛丝马迹,还原古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景。
1980年,年仅16岁的方辉考入了山东大学历史系,第二年专业分流进入考古专业。从业已三十余年的方辉,见证了考古学的发展变迁,也为考古学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大学课堂到田野遗址
受家庭影响,方辉从小就喜欢读书,偏爱文史。他说:“我入学时,年纪尚小,对未来并没有一个很缜密的设想和规划。”他看到考古专业高年级学长们的实习是去探访洛阳、西安等地,甚是羡慕,心向往之。在那时的方辉看来,考古是能走遍名山大川,遍访文物古迹,实现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因此,专业分流时他选择了考古专业。考古可是大热门,当时历史系120人,80人报了考古专业,方辉回忆,因为自身条件优越,才有幸成为入选考古专业的20人之一,从此走上了专业考古的道路。方辉说:“考古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文物本身是有物可见的,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直接。”考古不同于其他人文类学科,更具实践性。田野实习是山大考古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山大特别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田野发掘水平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方辉的导师刘敦愿先生曾说过:“你在田野里待的时间越长,你的技能就越高,就像飞行员,飞行的时间越长技能就越高一样。”技能是熟能生巧的,但是知识储备不是一早一夕就能习得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方辉从大学三年级起就开始订阅专业期刊《考古》和《文物》。他认为,作为一个把考古当成事业的人,应当掌握考古学最前沿的信息。入行三十余年的方辉至今依然保持着订阅专业期刊的习惯。

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毕业时方辉是他们班唯一一个当年就考取研究生的人。方辉从学生时期就深入田野进行考古挖掘,留校任教后又跟学生们一起深入田野进行挖掘。他第一次探访大辛庄遗址是在1984年的秋天,那时他刚读研一,与大辛庄有了第一次邂逅。2003年,方辉第一次作为领队带领山大师生挖掘的地方,又是大辛庄。因为对大辛庄遗址有所了解,方辉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对大辛庄遗址做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这是他期盼已久的挖掘和研究,这一次的考古发掘为山东的考古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入围了当年最具学科价值的六大考古新发现。大辛庄遗址是山东地区最早的商代遗存,这里出土了甲骨文,对商代的政治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年代考古到科技考古
方辉带队挖掘大辛庄的时候,科技考古已经兴起,很多研究已经从田野遗址转移到了实验室。然而,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古学,方辉发现,那时的考古学是以年代学为主的,形式单一,研究的内容狭窄。当时的考古学家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年代的问题,然后对出土的器物进行鉴别。他们需要掌握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个基本方法,从“土中找土”,确定年代。当时整个学界平面的意识并不强,强调的是纵向的,致力于弄清楚叠压打破关系,确定时间顺序。那时,人们对人工制品的兴趣大于自然物品,对于动物骨骼、石头等缺乏关注,只收集人工制品,然后按年代排序,研究器物的发展脉络。
年代学是基础,没有年代,其它的发掘研究都无从谈起。方辉表示,现在的考古学在年代学的基础上,开始回归平面,更多强调的是古人在某一个时段活动留下的遗物,需要去判断是什么行为才能留下这样的遗物,就像一个刑侦破案人员,各种遗物都要收集,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东西,对于解读行为的性质可能非常重要,考古学界把这称之为行为考古学。

2000年之后,科技考古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行为考古学充分运用了各种科技手段。2010年和2014年,山东大学又分别对大辛庄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通过科技手段研究,确定遗址处是建有铸铜作坊的。铸铜技术可以说是当时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手工业,商王一般把铸铜控制在自己手里,通过赏赐青铜器来体现他的权威。方辉说:“大辛庄发现了铸铜作坊,可能是地方的贵族在试图挑战王权,一旦被王室发现了后果不堪设想。”技术让考古学者们离真实的历史现实越来越近,用方辉的话说:“考古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对它的发掘越多,我们就越靠近历史的真实。”
现代考古学更关注环境和生态的变化,涉及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例如,从骨骼上可以看出古人得了哪种病,从水和岩石的状况上可以间接判断迁徙情况……目前被考古学界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叫同位素考古法,采用化学学科的技术方法,从骨骼里把同位素提取出来,然后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研究结果。这是美国人发明的方法,目前国内也在应用。据方辉介绍,考古学所采用的技术大多数都是成熟的技术,并非需要学过理科的人才能进行操作。目前,各种对比类型的数据库随着考古的发展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中,如果各个地方的信息数据库都建立起来,就可以通过对比寻找来源,这将成为考古研究的一个新方法。
从国际合作到跨学科合作
方辉说:“考古学变得越来越不‘单纯’,越来越不‘纯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写出了《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国内考古学的发展在自然技术手段上和欧美之间还存有差距,但国内考古学越来越多元,科技的含量越来越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跨国际合作,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早已是大势所趋。

考古学的中外合作,是一种双赢、多赢的模式,可以带动地区甚至学科间的相互影响。1995年,在日照两城镇考古调查中,山东大学与耶鲁大学开展了合作,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与国际携手的高校之一。方辉也亲历了这次合作,他从中学习到了国外的一些发掘理论和方法,涉及广泛,涵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甚至还有对酒等饮料的化学考古方法。国外学者们更重视环境的研究,认为古代先民在一个地方生活,肯定要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利用资源。在合作的过程中,方辉的考古理念和认识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考古学在与时俱进,考古学人也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方辉说:“学科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考古也是如此。”有时候创新的萌芽就来自于一场简单的交谈。一个饭局,一场交谈,就让植物考古学教师与材料科学教师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方辉的撮合下,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个教师,互相交流后,就可以形成一次跨学科的合作。植物考古学教师运用材料学的先进仪器研究大豆的起源。他将目前发掘的从原始社会的野生大豆一直到唐宋时期的种植大豆,碳化之后放在先进的材料学仪器里测量其含油量,而后把结果绘制成一个曲线图,最终发现,油料留下来的孔洞在逐渐地由小到大。这一研究经美国一家杂志发表后,国外的学者纷纷效仿,用此方法进行油料等相关作物的研究。方辉认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紧跟学科发展步伐的同时,也要争取多创新,引领学科的发展。

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考古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但大众往往只关心考古的结果,经常忽略了考古过程的艰辛。没有人记得考古学者为挖掘遗址露宿田野乡间,没有人记得他们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实验比对……考古,不止是考古,考古人想要告诉大众的是最贴近真实的历史。为了让考古更好地惠及人民,考古学者在发掘和研究之后,又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遗址。方辉说:“不能让遗址成为负担,要把它变成资源。”遗址公园的建设是目前受到多数认可的一种保护利用方式,大辛庄遗址公园正在筹划中。考古,不止是考古,考古学者还会带给大众更多的惊喜……
来源:山东画报
中国核专家研究古墓时的惊人发现
墓,是人死后在阴间的居所,说白了就是处置尸体的地方。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对古墓感兴趣的应该是历史、考古学方面的学者,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中国核专家也曾把古墓作为内部研究对象,并有惊人的发现。这里就来聊聊,给大家透露一点信息。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19:420003窥探康熙地宫秘密:曾被盗挖,墓内黄水翻滚,帝后尸骨漂浮60年
康熙是入驻中原地区的第二位满清皇帝,纵观他一生在位期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成功的维护了疆土的统一。尤其是在清朝初年经过战乱的百姓饱受战火洗礼,很多的田地都荒废了,人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为了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康熙颁布了永不加赋的规定,力促百姓能安居乐业,为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牢固基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56:440000陕西男子挖掘祖坟 被法院判处死刑(保护文物)
男子用炸药炸开祖坟盗墓后被判处死刑。2006年陕西一个叫吕某的男子和自己的几个伙伴。用炸药炸开了一座古墓,这座古墓已经上千年时间,并且在其中发现了数不胜数的文物,可以说这些文物只要他们随便拿一件去倒卖,就可以让他们挥霍好几年时间。但是他们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就已经被人给送上了法庭,到最后吕某作为首犯居然被判处了死刑。挖掘祖坟我要新鲜事2023-08-30 21:58:060000聚焦三门峡 | 明日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开幕,亮点纷呈提前看
作者:遗产编辑中心了解三门峡一分钟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2021年10月17日至20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本次纪念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中共三门峡市委、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1:31:23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南诏太和城遗址
唐代南诏国都城遗迹。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附近。西负苍山,东临洱海,扼下关与大理的咽喉,地势险要。据唐樊绰《蛮书》记载,此城原为“洱河蛮”所居。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蒙舍诏首领皮逻阁逐败河蛮,徙居此城,成为南诏政权建立后的第一座都城。元代以后废弃。据文献载,蛮语坡陀曰和。此城筑于山坡上,故名太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调查、测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1:25: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