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多雨,雨天出行真麻烦,中国古人发明了一种雨天用具,很管用
比蓑衣高级的古代雨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正是2017年国庆假期。
这个假期与中秋佳节相连,比较长,应该是比较爽的一个小长假。但是,我想好多网友现在都是爽不起来,第一大不爽,自然是路堵严重,再一个不爽是大家之前都没有想到的,就是连阴天。

(冒雨逛天安门)
受冷空气影响,这次假期的全国降水范围很大,大部分地方阴雨天数较多,并且伴随一定程度的降温。这给假期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本想可以在户外美美地拍一通照片,只能“雨中即景”了。
我干脆不出去,宅在家里,赶赶书稿,顺便写点自媒体文章。
雨天如何出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雨衣,遇雨穿衣。这篇文章就来说说雨衣的由来,古代的雨衣什么样。
在古代,高级一点的雨衣则不用莎草、蒲葵一类来制作,而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所以被称为“油衣”,后期涂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现代着雨衣出行)
油衣起源于何时?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当年,陈成子率齐军途中遇到大雨,他当时就是身着雨衣,即所谓:“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晋人杜预就此条注称:“制者,雨衣也。”
油衣也称“油衫”,用桐油涂绢绸制成,故亦称“油绢衣”。据《宋会要辑稿》“后苑造作所”条,北宋皇家设有各种制作器具的作坊,其中有就“油衣作”。宋朝一些富家子弟雨天出行很爱穿油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宋都城情形:“遇雪,公子王孙赏雪,多乘马披毡笠,人从油绢衣。”
油衣何时进入民间的?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有这样的说法:“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意思是要用竹竿把油衣挂起了,不要叠起来收藏。可见,至晚在东汉时,这种高级雨衣,民间已有使用。但民间普遍用起油衣,应该在唐宋以后。

(古人雨天出行装束)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有一则“孔拯避雨”的故事,提到孔拯借油衣的事情,被借人家,“未尝置油衣,然已令铺上取去,可以供借也。”虽然家里没有备油衣,但这户人家很够意思,派人出去买了。这段话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时人家里一般都会备油衣,二时街头店铺已有油衣出售。

(古代街头)
明清时,油衣已是百杂店常销货,北京、南京这些大城市无不售油衣。如在北京,出名的有“窦氏油衣”。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女娼男盗尽由他。”因为窦氏油衣好卖,当时不少商家都打出窦家招牌,出现冒牌油衣。

(古代出行有人带着伞)
到清朝时,防雨服装更为丰富,除雨衣外,还有“雨裳”,从皇帝到百姓都能穿,以颜色区别等级。《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帝雨裳,明黄色,油绸,不加里,左右幅相交……”皇族、一品大员则穿红色雨裳,二品以下文武官至军民皆青色。
民间还出现了“雨裙”,用油布制作,使用时裹在裤裙外面。清李海观小说《歧路灯》第五十七回有借雨具情节:“我无事不来,今日特来问谭爷借雨帽、雨衣、雨裙,俺家里要走哩。天晴就送的来。”可见,雨裙与雨衣、雨帽是时人完整的雨天出行装束。

(出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纸张发明以后,古人制作油衣的材料发生变化,开始选用成本低、防水效果好的油纸。晚清时国外塑料雨衣进入中国市场,成时髦货,老式油衣渐渐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圈。
NBA全明星赛编年史:1976乱世争雄,盲侠夺魁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24:160000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汉至宋)五个项目的意义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50:470000考古新疆:于建军:洞里乾坤——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手记之一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45:050000清朝被灭亡了上百年 为啥还会有守墓人(清朝皇陵)
清朝的皇室陵墓有着守墓人是因为职业的传承.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在1912年的时候,随着溥仪的退位,也彻底宣告了清朝的结束.如今来看,清朝已经灭亡了111年之久,可是如今却在一些比较的地方,依然有一些人会给清朝的皇室陵墓当守墓人。皇室陵墓我要新鲜事2023-11-20 19:30:450000这伙盗墓者的胆子太大,把看守人员捆绑起来,强行盗挖考古区墓葬
这伙盗墓者无法无天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提到古应国墓盗洞中,发现被同伙弄死的宋朝盗墓者遗骸的事(见《考古发现被同伙谋害的最惨古代盗墓者,尸体悬于洞中,颅顶被砸裂》),这暴露了盗墓者的贪婪和凶狠。盗墓不仅缺德,本身就是违法,无法无天现象其实并不鲜见,即便在当今。古应国墓地上便曾发生过一伙现代盗墓者,将看守人员捆起来,在考古工地上强行盗墓的事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21:1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