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多雨,雨天出行真麻烦,中国古人发明了一种雨天用具,很管用
比蓑衣高级的古代雨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正是2017年国庆假期。
这个假期与中秋佳节相连,比较长,应该是比较爽的一个小长假。但是,我想好多网友现在都是爽不起来,第一大不爽,自然是路堵严重,再一个不爽是大家之前都没有想到的,就是连阴天。
(冒雨逛天安门)
受冷空气影响,这次假期的全国降水范围很大,大部分地方阴雨天数较多,并且伴随一定程度的降温。这给假期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本想可以在户外美美地拍一通照片,只能“雨中即景”了。
我干脆不出去,宅在家里,赶赶书稿,顺便写点自媒体文章。
雨天如何出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雨衣,遇雨穿衣。这篇文章就来说说雨衣的由来,古代的雨衣什么样。
在古代,高级一点的雨衣则不用莎草、蒲葵一类来制作,而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所以被称为“油衣”,后期涂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现代着雨衣出行)
油衣起源于何时?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当年,陈成子率齐军途中遇到大雨,他当时就是身着雨衣,即所谓:“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晋人杜预就此条注称:“制者,雨衣也。”
油衣也称“油衫”,用桐油涂绢绸制成,故亦称“油绢衣”。据《宋会要辑稿》“后苑造作所”条,北宋皇家设有各种制作器具的作坊,其中有就“油衣作”。宋朝一些富家子弟雨天出行很爱穿油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宋都城情形:“遇雪,公子王孙赏雪,多乘马披毡笠,人从油绢衣。”
油衣何时进入民间的?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有这样的说法:“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意思是要用竹竿把油衣挂起了,不要叠起来收藏。可见,至晚在东汉时,这种高级雨衣,民间已有使用。但民间普遍用起油衣,应该在唐宋以后。
(古人雨天出行装束)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有一则“孔拯避雨”的故事,提到孔拯借油衣的事情,被借人家,“未尝置油衣,然已令铺上取去,可以供借也。”虽然家里没有备油衣,但这户人家很够意思,派人出去买了。这段话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时人家里一般都会备油衣,二时街头店铺已有油衣出售。
(古代街头)
明清时,油衣已是百杂店常销货,北京、南京这些大城市无不售油衣。如在北京,出名的有“窦氏油衣”。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女娼男盗尽由他。”因为窦氏油衣好卖,当时不少商家都打出窦家招牌,出现冒牌油衣。
(古代出行有人带着伞)
到清朝时,防雨服装更为丰富,除雨衣外,还有“雨裳”,从皇帝到百姓都能穿,以颜色区别等级。《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帝雨裳,明黄色,油绸,不加里,左右幅相交……”皇族、一品大员则穿红色雨裳,二品以下文武官至军民皆青色。
民间还出现了“雨裙”,用油布制作,使用时裹在裤裙外面。清李海观小说《歧路灯》第五十七回有借雨具情节:“我无事不来,今日特来问谭爷借雨帽、雨衣、雨裙,俺家里要走哩。天晴就送的来。”可见,雨裙与雨衣、雨帽是时人完整的雨天出行装束。
(出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纸张发明以后,古人制作油衣的材料发生变化,开始选用成本低、防水效果好的油纸。晚清时国外塑料雨衣进入中国市场,成时髦货,老式油衣渐渐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圈。
日本农民在水稻地拾到金印,被定为国宝,日本专家为什么说是假的
汉赐倭王金印的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2023年3月11日-5月8日,日本山梨县立博物馆举办与印章有关的展出活动。展品中,最炫眼的是一枚国宝——金印,好多人都是冲着这枚金印去的。这是一枚非同寻常的金印,中日两国网友都关注!为什么呢?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这事。这枚金印的发现十分偶然,这要回到239年前,当时的日本还是江户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57:170000秦始皇陵又挖出了什么秘密 2023年4月挖掘成果公布
秦始皇陵的规模,秦始皇陵的宝藏、防护系统等。近日,关于秦始皇陵挖掘的成果公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2023年4月,秦始皇陵考古队取得了新的发现,揭示了这座古代陵墓的更多秘密。1.秦始皇陵的规模通过对陵墓周围的勘测和挖掘,考古学家们发现陵墓内部远比想象中更为庞大。据报道,陵墓内部有多个宫殿式的大型墓室,以及连接宫殿的走廊和通道。这些巨大的结构表明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0:16:200000观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古代贵族的乐与行
#以书之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份识别指南是否让您有现场领略王者风范的想法呢?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跨年原创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中,荟集了280余件(套)青铜器珍品,用途涵盖祭祀、军事、生活等诸多领域,大家可以前往近距离领略王者风范~乐器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9:37:280000新发现 | 宁夏周家嘴头遗址发现仰韶时期制陶业特征显著聚落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34:030000李济:《殷墟陶器研究报告》序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