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捉鸣虫是一大乐趣,如何捕捉?玩家有两种方法,一捉一个准
古人所玩鸣虫都是从哪来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人喜欢玩秋虫,这是事实。
有玩家认为,玩鸣虫的最大乐趣,其实并不在“听”,也不在“斗”,而在“捉”。

(玩鸣虫)
“捉”即捉虫,那古人是如何捕捉鸣虫的?从古人笔记上看,有“昼捕”与“夜补”两种,这两种捉法里都有窍门,一抓一个准。
所谓“昼捕”,就是白天捉虫子,一般在午后进行,顺着虫鸣而去。“夜捕”则地晚饭后开始,尤以下半夜最易得手,此时虫鸣正起劲。

(鸣虫蟋蟀)
宋人 舒岳祥有诗称:“秋虫不用喙,动羽哀更清。夜长不肯默,我眠渠自鸣。”所写的就是秋虫夜里善鸣现象。
但是,夜捕想得好虫不易,善于捉捕鸣虫的行家,圈内人称为“虫把式”,他们会在夜晚,细听野外的虫鸣声,判断出鸣虫所在的大概方位,等白天再去捕捉。如蟋蟀这类鸣虫,爱潜伏于碎砖瓦片缝隙,或是枯叶下面,一般翻开瓦片后多半能捕捉到。

(夜捕鸣虫,今天山东地区有些农民精于此道)

(夜捕鸣虫,今天山东地区有些农民精于此道)
南宋贾似道《促织经》中“捉促织法”,对如何捉蟋蟀有具体描述:“凡捉促织,必将着竹筒过笼。初秋时,于绿野草菜处求之;中秋时,须在园圃垣墙之中侧耳昕其声音,然后觅其门户。果是促织所在,用手启其门户,以尖草掭求其出。若不肯出窝者,或将水灌于窝中,跃出……”
捉虫也要讲究时节。就捕捉蟋蟀而言,一般在立秋节气后方能成虫,有经验的虫把式不会在这时急于下手,而是让虫再长壮实一些,在处暑前后再行动。一直到白露节气,都是捕捉秋虫的适宜时段。
捉虫本身并不算难,过去乡村孩童都是捉虫小能手,包括笔者在内童年都爱逮虫子,但是想捉到理想的“好虫”就难了。

(童趣,捉虫子)
《促织经》称:“出于草土者,其身则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必劣。”过去玩虫圈一种说法,叫“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捉到金色的蟋蟀,玩家往往十分兴奋,精心饲养,待关键时露一招。
因为捉虫者众,捕虫之风过盛,很多时候都把好虫捉绝了。这如何是好?古人想到了“养虫”。

(玩家养虫)
“养”有“喂养”与“种养”之分,喂养是蓄养捉来的成虫,这是玩虫的基本功,能种养鸣虫才是水平。所谓种养,即人工繁殖鸣虫,这是明朝人的发明,在北京地区很流行。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促织)今都人能种之,留其鸣深冬。其法,土于盆,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绵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动……”

(专业养殖蟋蟀)
清朝时,古人玩虫、捉虫的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清朝把斗虫与养虫,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手段,尤其在贵族中间,尤如此。康熙皇帝就很喜欢鸣虫,清人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秋时收养蟋蟀,至灯节则置之鳌山灯内,奏乐既罢,忽闻蛩声自鳌山中出。”
到乾隆时,古代中国的虫文化最为兴盛,从民间到宫廷都爱玩虫、养虫。乾隆皇帝曾亲笔题鸣虫诗《咏络纬》:“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音?”

(乾隆御制款粉彩蟋蟀罐)
络纬即鸣虫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乾隆诗后《自序》清楚交代了宫中养虫的事实:“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
杨锡璋;刘一曼: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获
殷墟及甲骨文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个重要发现是敦煌文书及流沙坠简的发现)。1899年,甲骨文为当时任清王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发现。此后的30年内,许多人都到安阳去收购甲骨,盗掘之风极盛,直到1928年正式考古发掘后才基本停止。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00:140001地区性博物馆发展有关问题——序三门峡博物馆《崤函遗珍品鉴》
(图书计划本月下旬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本《崤函遗珍品鉴》的编辑和出版,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珍品的又一次集中呈现,相信可以对大家比较全面地了解三门峡的历史及其文物品类、特色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点睛作用。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01:3400001942年河南灾荒及其赈济——电影《1942》背后的真实历史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7:050001中国最后一座帝陵为什么叫崇陵?前后建了7年,留下一大遗憾
中国最后一座帝陵营建内幕本文作者倪方六光绪皇帝位于清西陵内金龙峪的崇陵,是清朝最后一座帝陵,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座帝陵。墓门封上之日,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实际结束。崇陵建设跨满清、民国两个朝代,能顺利建成,完美收工,在中国建筑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迹,这当然与改朝换代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崇陵,是中国近代国家政权民主交接的一个符号!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崇陵营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6:470001湖南出土一批帛书,证实儒家篡改经典,难怪《道德经》难以读懂
作为中国的“万经之王”,《道德经》享誉古今中外,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至今还让无数中外学者为之痴狂。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道德经》感悟,此书非常很难读懂,很难完整掌握老子思想,只能因人而异各有感悟。唐代白居易研究道德经时,深感才疏学浅,无奈之下写了一首打油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26: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