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走西域”的是谁?将内地人移迁敦煌,比西汉张骞早多了
最早“走西域”的人是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西域段,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也最神秘的一段路程。
2017年8月14日“一带一路,昂扬在途”跨国文化交流活动进入西域段后,便充分感受到这段路程的魅力。至少有三大传奇故事,至今在西域流传,黄帝孙颛顼“乘龙而至四海”,还曾向今敦煌地区移迁内地人口……

(敦煌壁画)
这证明,早在先秦时代,中原与西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已不可分割,古丝绸之路的出现并不意外。
一般认为,中原与西域开始联系,是在西汉张骞凿空后,其实并非这样,比张骞早多了。传中华“五帝”之一、黄帝之孙颛顼,便曾“乘龙而至四海”,巡视西域,到过今甘肃张掖境内。
这一说法非空穴来风,可以从传说中的早期中国版图中找到蛛丝马迹,在炎黄时代,中国地域四极广大。据《淮南子·主术篇》,炎帝治天下时的疆土:“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这些地方,都是炎帝有效控制地区,“莫不听从”。

(传说中的炎帝)
“交趾”泛指今两广南部和越南北部,“幽都”即今雁门以北地区,“旸谷”太阳升起的东方,那么“三危”在哪在?据唐李泰主编《括地志·沙州》,此山在沙州县东南三十里,因为此山有三峰,故名“三危”,沙州即今甘肃敦煌。
到了颛顼时代,疆域版图似乎进一步扩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时代,“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幽陵”即幽州,广及今外蒙古,“蟠木”即东海上的度朔山,民间又称“桃都山”;“流沙”古称“居延泽”,位于今甘肃张掖市境内,具体位置在古居延海南。

(明王圻《三才图会》中颛顼形象)
颛顼治国有方。从《史记》所记载来看,四方疆土颛顼全都巡视过。《大戴礼记·五帝德》中引用孔子的话说,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他曾“乘龙而至四海”。
依孔子的说法,颛顼应是中国最早远行西域的君王。

(三星五帝形象)
“五帝”中的舜帝也曾步颛顼后尘,来到过西域。在尧舜时代,生活在今江淮、荆州等地的三苗部落多次作乱,于是舜请求尧将三苗部落迁到河西等地。
此举不只可以排除内患,还可以改变当地西戎人的风俗,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此即《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谓:“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敦煌附近三危山)
“迁三苗于三危”这一记载,在河西民间传说中更生动:当年舜押着三苗王晋云子和数万人西行,来到今甘肃永昌与山丹交界处的焉支(胭脂)山时,西王母派负责胭脂种植的两位女弟子出来迎接。舜随着她们登上了鸾鸟山,乘鸾鸟赴瑶池,拜见了西王母。
听从了西王母的意见,将三苗王晋云子安置在三危山,部落成员则分置于河西各地。

(《山海经》插图——西王母形象)
“迁三苗于三危”,是中原最早向西域等地移民活动,近现代不少学者认为,古西域的鬼方、昆夷、猃狁、匈奴一脉相承,西域之“大夏”与中原之“大夏”同族;西域的月支前身为有虞氏。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对此早有明确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河北的商代文化考古 在古代遗址有重要发现(河北考古)
河北地区发现的武安赵窑遗址填补了太行山东的商代考古空白。河北地区作为我国考古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省份,也在这些年当中有过不少的发现,在5月三十日国家文物局所发表出来的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工作会议当中,就重点说明了河北的商代考古工作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南部部分地区是代的一个重要生活以及战略地区在河北也发现了武安赵窑遗址,这是在河北发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商代遗址。武安赵窑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3:01:010000五阿哥永琪墓在水库发现 石棺打开后 百年传说被证实
我要新鲜事2023-08-15 20:16:100000瑞拖斯龙:澳大利亚大型食草恐龙(长12米/1.68亿年前)
在澳大利亚,目前出土了19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瑞拖斯龙以希腊神话泰坦神族之一的瑞拖斯来命名,令人印象深刻,它体长可达12米,生活在1.7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瑞拖斯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00:140000讲座回顾|郑君雷 岭南:考古学和文化史上“真正的南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讲座回顾岭南:考古学和文化史上“真正的南方”主讲人:郑君雷教授(中山大学)整理人:蒋兆熙(天津师范大学)校对:吕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55: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