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实话背后是考试公平问题,古今都是难题,寒门子弟想出人头第在任何朝代都不易,汉朝有一政策不错
汉代的“抽签考试”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考生知道自己2017年高考分数了,真的有人笑有人跳。
考试到底公不公?分数高能力一定强吗,将来就会成为栋梁之才吗……这些问题现在议论很多。目前的情况是,考出高分的多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对于农村寒门子弟来说,高考想拿个高分相当不容易,要比“城里人”付出数倍的努力才成。
(熊轩昂受访截图)
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便说了这样的大实话,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熊轩昂还说,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熊轩昂说的大实话透露出当前的教育不公,考试不公。
其实,熊轩昂的父母虽然是外交官,但其家庭也非那种“厉害”的钟鼎之家。
(熊轩昂资料截图)
据媒体报道,熊轩昂5岁时妈妈被派驻东帝汶,爸爸身体不好又不会做饭,一日三餐靠小吃店。这些年都夫妻两个轮流在家带他,长这么大,全家团聚只有几年。他不满五岁时,三餐多靠小店解决。两年后,妈妈回来,爸爸又被派驻东帝汶,夫妻俩接力换手。这次高考一结束,爸爸便去巴西工作,留下刚回国的妈妈陪着熊轩昂等成绩、报志愿。
而从熊轩昂的学习经历来看,从小上的是片区公办学校,而不是昂贵的私立学校,也没有上过太多补习班,取得好成绩更多是靠他自觉的个人努力。
熊轩昂对媒体没有讲“外交语言”,而说了大实话,这多少与他个人这种经历有关,他其实也在抱怨目前的教育不公。所以,熊轩昂的话一出,便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广受称赞。
(熊轩昂受访截图)
考试取士是中国人的发明,在汉朝时已开始这样的尝试。对于考试的不公,古人也早就意识到了,采取过不少措施,以尽量让寒门学子得到公平的机会。
如现在流行的笔试,当初也是出于公平,是汉朝为考核学子的真正水平而最早采取的。之前普遍实行推荐制,让一些草包凭关系混成了“大学生”,当了官。
这种笔试当时称“策问”,又叫“策试”,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写过,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由应试者进行书面回答,即汉文帝所谓,“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中国考试史上第一场笔试,就是汉文帝主持的,可以说他在录取公平方面,首先做出了努力。
(汉文帝画像)
除了笔试,汉朝对普通在校生还采取了“抽签考试”手段;同时,把更多的上学读者机会提供给社会。
汉朝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力兴办高等学府——太学的时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兴太学”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要求丞相公孙弘等人拿出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不久即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建筑校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由此开始。
此后,汉朝的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太学扩建,学生扩招,校园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大大增加。在西汉末期王莽主政时,太学进一步扩建,建成的校舍能容万名学生,一直到东汉末年,汉代太学生的数量都常维持在3万名左右。
(汉朝学子,现代再现)
汉朝上大学似乎是“宽进严出”,并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以甄别选送为主,但要想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以被选拔当官,即所谓“入仕”为标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学的学生每学年都有考试,即所谓“课试”。根据课试成绩好差评出甲、乙两科,成绩直接与仕途挂钩,优秀者可授以相应的官职——考试本身就是为了公平!
课试采用“射策”的方法。什么叫射策?通俗说来,就是将考题(“策”)放在桌子上,考试时由学生随机拈取(“射”)作答,根据答案的优劣评出学业等级,其实这就是现代的“抽签考试”。
(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苦读的东汉学子孙敬)
另有学者根据《后汉书.顺帝纪》注引《前书音义》,认为射策是一种“选题考试”。
射策是汉朝特有的学生考试模式,当时太学生主要学《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考试时便围绕这五经出题,因此又称“五经课试法”。
为了公平,汉朝的太学生考试制度,先后有过多次调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由于太学生在校人数过多,旧的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扩招,于是朝廷对考试制度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将原来一年考一次,改为两年考一次,录取名额也不再加以限制,这让普通学子多了“上大学”和“当官”的机会。
(汉画像石上授课场景)
据《文献通考·学校一》,在改“两年一考”的同时,又设复试制度,可以多次考试,第一次没考好者还有二次、三次……的复试的机会,只要通过考试都可以“补吏”;或者留校,等两年后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复试并没有次数限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体现了一种公平性。
而考试发展到现代已非常完善,但公平性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不过,教育部门一直为此进行努力,对农村孩子、寒门学子给予照顾。
(古代私塾教育场景,现代影视再现)
西安发现大型流沙墓,让考古队束手无策
2018年的7月份,在西安南郊的北里王村,考古队正在对一座大型汉代诸侯夫妻合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掉地表的封土以后,墓坑中填满了沙子。原来,这座墓葬的主人为了防盗,专门从渭河运来河沙盖住墓室。盗墓贼遇到这种积沙墓一般都会十分头疼,因为沙子有很好的流动性,在打盗洞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塌下来的沙子埋住而命丧黄泉。清理流沙我要新鲜事2023-08-18 20:13:030002明朝御马监太监墓被盗,为什么盗洞挖得那么准?
曾国藩墓风水和被盗详情本文作者倪方六说明:这篇文章是我几年前写的旧文,当时做客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警法目录》,与北京很有名气的主持人徐滔(现任做副台长)、特约嘉宾主持那威、故宫专家张淑芬一起,聊了一期特别节目《盗墓奇谈》。下了节目后,就盗墓写了这篇文章。图:2007年初发掘的安徽“六安王”墓内棺材正前方发现的唐代盗洞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32:360001中国末代皇帝应葬回清西陵?登基次年即选定了陵址,传此地会作怪
本文作者倪方六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溥仪。但他仅当了3年皇帝,即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这之后就变天了,大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诞生。实际上,溥仪退位后,又当了两次皇帝。一次是民国六年(宣统九年,公元1917年)“辫子军”溥仪复辟,这年7月1日,年已12岁的溥仪真正体验了一把皇帝登基的快感,第一次当皇帝才3岁,是父亲载沣抱着坐上宝座的,完全没有记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8:590001中国长城屹立不倒 考古专家发现秘密(长城秘密)
万里长城屹立的秘密是城墙内填充的百吨碎石。长城的山海关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秘密,其实原因就藏在墙体的内部。它的地基部分每块都是重达三吨的花岗岩,并且在石块与石块之间用蝴蝶形的铁索固定,这样能有效的预防石块在潮汐长将时四处移动。不仅如此,上下九层高达14米,严丝合缝的花岗岩巨石,让敌人想轻易凿开城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万里长城我要新鲜事2023-10-20 20:34:44000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绘图培训活动
为交流考古绘图知识,提高考古绘图和记录水平,2023年4月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并开展了考古绘图培训活动,全所职工、技工、实习生等百余人踊跃报名,一楼会议室座无虚席。上午的培训由方向明所长主讲,从基本规范到方法工具,从绘图的科学性到艺术性,结合PPT讲解演示和实物测绘示范,全面地分享了他长期从事考古绘图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技巧。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55:4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