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从挖出的人类遗骸上发现一奇怪现象,不少人在性成熟期牙齿被人为敲掉,为什么要这样?
现代考古中发现的奇怪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中,总会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现象。
中国人类学家在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原器时代居民遗骸的考古研究中发现,很多颅骨缺失牙齿,更奇怪的是颅骨严重变形,与正常情况下人类颅骨形状差异很大。

(考古中发现的古代滇人遗骸)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篇文章就来说说这事,先说牙齿缺失现象。
1959年山东济南市博物馆在大汶口遗址上发掘墓葬,出土了一批墓葬的人骨,其中有人架的达128 座。这批人骨保存尚良好, 由墓葬中取出,并运回可供研究的有代表79 个个体的头骨和体骨。其中头骨可供测量的,男性17 个, 女性17 个。从中发现,大多数人皆有缺牙。

(约二十一二岁的大汶口成年男性头颅,少了两颗侧面牙,从正面看)

(约二十一二岁的大汶口成年男性头颅,少了两颗侧面牙。从底面看)
据颜訚《大汝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 期)一文,在对31个个体研究中,男性11人,女性20人,其中11个男性中有7人拔牙,占64%;20个女性中,拔牙的16人,占80%
这种现象并非大汶口一地出现,在山东曲阜西夏侯、兖州王因、邹县野店、茌平尚庄、诸城呈子,胶县三里河及江苏邳县大墩子、常州圩墩、上海崧泽、福建闽侯昙石山、珠江三角洲的佛山河宕和增城金兰寺,以及汉水流域的河南淅川和湖北房县七里河等东部、东南部地区早期遗址考古中,都发现了“缺牙”现象。

(文物保护碑)
经与历史文献对比,确认这是一种“拔牙”风俗,属于“人为畸形”。
拔牙风俗所涉及的新石器文化,包括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还有华南一些几何印纹陶分布的地区。从分布地域上来分析,拔牙风俗流行十分广泛。
而拔牙风俗,在日本的考古中也有很多发现。据日本史前学杂志——
清野谦次报告,三河国吉胡贝缘人,有拔牙及使牙变形的风俗。拔去的牙组是上下领的左右切牙、尖牙、第一双尖牙。在56个研究个体中,男性27 例,女性29 例, 最早年龄属于青年。

(日本考古学者 在作田野调查)
小金井良精报告,安房神社洞窟人骨的拔牙风俗,拔去的牙主要是上下领的切牙、尖牙, 有时有上领左右第一双尖牙。
宫本博人报告,津云贝缘人有拔牙风俗,拔牙的方式可能是敲打。
小金井良精和宫本博人书中研究对象是据云时代出土人类骸骨,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根据拔去牙的齿槽部分凹陷特别深的情况,推测拔牙的方式可能是直接敲打掉的。
这一现象,早为人类学家所关注。马丁(R.Martin)在其《人类学教科书》一文便提到: 牙的人工畸形常常存在于黑人、马来亚人、南太平洋与美洲叮的一些民族中。变形的牙组多属于上领的切牙与尖牙, 采用磨、敲打等方式去进行。

(古人拔牙想像塑像)
需要注意的是,发现最早最流行的拔牙形态是,拔除一对上颔侧门齿,其它拔牙形态很少。
这种拔牙风俗又叫凿齿,在《山海经》还提到了一个“凿齿”族:《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这种风俗在魏晋时代文献上也有记载,如西晋张华《博物志》提到的僚人就是这样:“僚妇生子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
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 现在仍能看到拔牙现象,仡佬的祖先就是僚人。
一般人多大开始拔牙呢?据中国人类学家潘其凤、韩康信的研究,现代考古中发现的拔牙风俗,拔去的齿种都严格限定在上牙(门齿、犬齿)。拔牙年龄在十四至十五岁的性成熟期。
颜訚的大汶口人骨研究报告与上述结论相近,拔牙的年龄可能是在12-13 岁以后,在18-21 岁之间的一段时间,主要是在青年时期。

(约十八九岁的大汶口成年女性头颅,少了两颗侧面牙,从正面看)

(约十八九岁的大汶口成年女性头颅,少了两颗侧面牙,从底面看)
为什么要拔牙?原因并不单一。
拔牙年龄在十四至十五岁的性成熟期,潘其凤、韩康信认为,最初可能与取得婚姻资格的仪式有关。也就是说,不拔牙就没有结婚资格。这种风俗大概在摆脱血亲婚配向族外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拔牙像征成年,成年人才可以婚配。
但也可能是一种丧俗。如仡佬族就有为逝世亲人拔牙的现象。明田汝成《炎徼纪闻·蛮夷》“仡佬”条:“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

(仡佬族新娘,现代表演)
明嘉靖《广西通志》亦有类似的记载:仡佬“棺而不瘗,置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父母死,则子妇各折二齿投棺中以为诀,名打牙仡佬。”古代僚人崇拜山岳,人死后悬棺而葬,现在仍可以看到。
但历史上人类的拔牙风俗还应该受到了原始宗教影响,有辟邪、祈吉的愿望和色彩。曾任贵州巡抚的清人田雯在其《黔书》中记道: “女子将嫁,必折其二齿,恐妨害夫家也。”这里面便有祈吉的因素,此现象至今尚。
而考古中发现,在原始拔牙群体中,女性多于男性,是不是女性受到原始宗教的影响更深?

(现代仡佬族女人)
一座战国“凶墓” “吃”了6名盗墓贼 考古家:他们已成文物
生命有限,文物千年。这句话用来形容考古领域再合适不过了。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文物,往往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遗产,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然而,有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冒险去盗墓,这种破坏文物的行为,是我们不能容忍的。历史上,有许多被盗墓贼破坏的古墓,而有些盗墓贼却为了所谓的财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要新鲜事2023-07-25 18:28:530008新发现 | 荒漠辨城——陕西靖边杨桥畔城址调查新收获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56:530007邓振华: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
0000北宋时中国始从越南引进优质稻种,咋搞到的?史料用6字说出真相
宋代最早引进国外稻种本文作者倪方六如今米已成中国人正常消费的食物之一。前面文章说了中国人何时开始吃进口大米,这一篇继续聊与大米有关的话题,谈谈中国古代从国外引进稻种的事情。(袁隆平在田间研究杂交水稻)说到稻种,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古代,没有现代的育种技术,想得到优质、高产的水稻种,只能从国外——越南、泰国这些盛产稻米的东南亚国家引进。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9:480001小猎龙:北美小型恐龙(长3米/被误认为长有硕大牙齿)
小猎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窃蛋龙科恐龙,诞生于1.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成年后的体长可达3.3米以上,食物以肉类为主,大多是其他恐龙的蛋、昆虫、小型动物等。小猎龙最早一批化石是在北美美国的蒙大拿州发现的,它也是北美已知的最早期的窃蛋龙恐龙。小猎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8:50:1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