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早期并无专用书橱书架,但藏书的方式很实用,还贡献了一个词
古人的藏书都放在什么地方?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每个读书人都希望有一间书房。
书房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并不是书桌、书橱、几榻、香炉、盆栽什么,而是书籍。古人的藏书都放哪?早期人们的书与衣物一样,人们多藏之于箱(笈)里,珍贵图书的代称“秘笈”一词,便由此而来。

箱、盒、橱、柜等贮物用具,古人通称为“庋具”,有木质、竹质、皮质等不同,比箱子小的称为“匣”,方便携带。将藏书放在箱匣之内,是古代读书人传统的贮书方式之一,苏轼在虔州吕倚家看到情况就是这样,有诗称“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籍X”(造字:“笈”下“及”换成“吕”)。将藏书放在箱子里,即使在书橱流行的现代,都很常见。
橱的出现,起初并不是摆放书籍的需要,而是厨房用物。明方以智《通雅·杂用》称,“以其贮食物也,故谓之‘厨’,俗作‘橱’。”

(顾恺之绘《女史箴图》)
晋朝时,已出现用橱子来存放书画作品的现象。《晋书·顾恺之传》记载:“恺之常以一橱画寄恒玄。”又据《南史·陆澄传》,“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由此可以知道,当时人们的书房中已出现书橱(柜)摆设。
橱柜正式成为书房标配,应该在书房大兴的唐朝,白居易的书房中已有木质书柜,其《题文集柜》一书称:“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

(白居易画像)
皮日休《秋晚访李处士所居》亦称:“书阁鼠穿厨簏破,竹园霜后桔槔闲。”有意思的是,皮诗不只反映李处士的藏书方式,还把藏书者最忌恨的老鼠咬书现象描述了出来。
当时讲究的书柜相当精致。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好神仙之道的唐武宗,“马脑樻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用贮神仙之书,置之帐侧。”这玛瑙柜是渤海国进贡的。

(明朝书橱)
宋朝时书房中藏书的橱柜内做成隔层或抽屉,带门上锁。
时人李仁甫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特地做了十只大书厨。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修史法”条称,“昔李仁甫为长编,作木厨十杖,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真可为法也。”
又据宋郑景望《蒙斋笔谈》,北宋名相富弼的书房中,放置了几十个书柜,其中有一只柜子锁得很严,原来里面都是他收藏的道家方术一类秘笈。
需要注意的是,书房的书橱与书柜是有区别的,前者高大,后者较矮,柜面可当桌面来使用。明朝时,书橱的制作水平已相当高了。

(明朝书柜)
据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笺》:“明初有书橱之制。上一平板,两旁翘起,用以搁卷。下空格盛书,旁板镂作绦环。洞门两面掺金铜滚阳线。中格左作四面板围小橱,用门启闭。掺金铜铰,极其工巧。”
现代书房很流行的书架,在明朝时已开始使用,时称“书格”。书格与书橱的区别是敞开的,正面大多不装门,两侧和后面也多透空,可以看到书格上放的图书。

(明朝书格)
刘禅降魏时带着一口棺材,魏将邓艾见此情况,当场做出一意外举动
刘禅墓:阿斗坟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往往不好,其墓更是难找。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的享国时间最短,仅历两帝,即蜀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刘备的墓现在大家都知道,在成都,那刘禅的墓在哪?我在《三国大墓》一书中曾作介绍。(成都刘备陵)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2:410002田建文:考古的温度:蒲县曹家庄 师生不了情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47:2800002016年私人书单|那些栖居在我书架上的精灵
(这次选的音乐非常好听,强烈建议边听边读!)这篇写于2016年的尾巴尖上。今年一共购买实体书87本(套),花费3000元。这个数量真的不能算多,因为电纸书的冲击,花在实体书的钱确实减少了很多。而且我也变得会精打细算了,选书时会把豆瓣里所有的差评先看一遍,再决定是否购买。这样至少能省下2000多,也大幅降低了买到烂书的几率。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6:170003蒋介石在浙江奉化老家选有葬地,蒋经国也有一处,此处有特殊意义
蒋介石浙江奉化老家纪闻本文作者倪方六10多年前,我在《凤凰周刊》做记者,为撰写相关稿件,我曾专门去了蒋介石浙江奉化老家一趟,当时两蒋归葬大陆被热炒。在蒋氏故里,我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蒋介石的父亲叫蒋肇聪,他有一个外号叫“黄鳝”。蒋家开有玉泰盐铺,据说是因其做生意极精,很滑头,没有乡人能讨到他的便宜,故得此外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4:290004徐良高:青铜礼器———中国三代文明的物化象征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1:07: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