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女性春游为何团队里忌有男性?家长想多了
宋以后古人的郊游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写了几篇有关过去郊游的文章。意犹未尽,接着写宋元以后的风俗。
从自由奔放、毫无禁忌的先秦仲春之会,到讲究精神享受、悠然见南山的魏晋“玄游”,中国的郊游风俗大兴,以大唐王朝时代的热情似火、不醉不归的郊外“餐聚”为高潮。此后,郊游风俗不再那边那么纯净了,被掺进很多世的约束的因素,赋予了很多社会功能。

(现代女性扮古装春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唐朝人来讲,他们热衷于郊游是有原因的,除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
《唐诗纪事》记载,唐朝从皇帝到臣僚都喜欢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每天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夏天游葡萄园,秋天则登大雁塔。
唐朝人称春季郊游为“踏履”,宋朝人多称“踏青”,并设有“踏青节”。在宋朝,郊游也曾出现过一波小高潮,但出游的节日选择在悄然改变,春天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

(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到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周密《武林旧事》中即称,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如果说北宋时的郊游还有大唐体香的话,到明朝余温则消失干净了。
明清时期,唐朝人的郊游盛景再也没有重现过,作为古代中国“郊游热”兴起重要标志之一的上巳节,至此彻底衰落,上巳节主导的郊游内容被完全揉合进了清明节里。
“踏青”,这是从南宋时一直流行到今天的女性春天郊游叫法。

(现代女性扮古装春游)
在仲春之后,平时不出闺门的未婚少女,就有三两成群到野外游玩的机会了,这就是“踏青”。踏青是女孩子春天开心的事情,老话说,踏青能让女孩子心灵手巧,所以过去女孩子乐此不疲,结对成群出游。有的农家女孩还会利用这个机会“斩青”,就是挑野菜。
但是先秦时并不忌讳的男女同游,在踏青风俗中成了禁忌,可能受到南宋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少女不上庙、少男不踏青”的说法。意思是,女孩子踏青归踏青,忌去寺庙里玩,也忌团队里混进男性。

(现代女性扮古装春游)
为什么会这样?表面看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庙里都是和尚,香客也是好坏难分,不经世事的女孩子容易受骗、甚至失身。那为什么又要强调“少男不踏青”?这实是不希望男性与女性一起春游。
说到这一点,大家就该明白了这里面的意思了,是家长担心已发育成熟的男女发生那种事情。真的发生了,问题就严重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孩子以后还怎么嫁人啊!
其实家长想多了。哪个女孩不怀春,哪个男孩不钟情?春天是所有动物的繁殖季节,男女之心都是骚动的。如果两心相悦,就算明着男女不在一起,总有办法利用踏青机会相约的。
因为有“少男不踏青”风俗,明清时如果有少爷公子哥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那样混进女孩堆里,会被指责不正经,没家教的。
虽然有不少规矩,但明清时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利用给先祖亡人扫墓的日子,来到郊外,体验春光,享受春景。

(现代女孩子踏青)
坟墓多在郊游,利用扫墓开展郊游活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在明时的南方特别明显。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中称,北人重墓祭……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后中国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朝人喜欢蹴鞠(踢足球);明朝人喜欢打秋千,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朝人更迷恋放风筝,还出现了清明节植树的风俗。

(踏青归来)
天门石家河城址:青铜技术与文化中心(中国冶金起源系列之六)
【编者按】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于何方何时?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是涉及到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大命题。郭静云教授团队近期刊发《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郭立新、陶洋著,全文分上下篇,分别刊发于《南方文物》2018年3期和2019年3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49:290000正月至少有两天不能上门拜年,否则会遭人家白眼,因为太不吉利了
新年祭坟与拜年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民间过年时,什么事都可以忘记了,祭扫坟茔不能忘记。祭扫坟茔之礼,即“墓祭”,俗称“上坟”,除了过年时上坟外,清明节、七月望日、十月朔日,也都会上坟。还有,除了新丧未满三年,到了忌辰日也必须墓祭,这样,过去一年至少有6次上坟。如果家里有亡人牌,即神主,新年里还要在家陈供祭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1:040003北京的电灯最早安在慈禧卧室,民间哪家最早用上电灯的?
电灯,曾被当成西洋“妖术”本文作者倪方六吴甜甜电,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果没有电,眼下炎热的夜晚怎么能睡上安稳觉?夜幕降临时,不是璀璨灯光的点缀,夏日城市的夜晚哪能如此美丽?但是,电来到中国,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过程相当不容。1.在甘肃的盐池博物馆中,最出名的清朝文物大概就属一台发电机了。这台发电机不是普通的发电机,它是来自宫廷,是中国如此珍贵的发电机,相当有来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13:500000考古学家称进入古墓后,患上神秘疾病
美国考古学家拉米·罗曼尼近日表示,2019年,他在阿玛尔纳市为发现频道拍摄电视节目“木乃伊揭秘”,进入一座尘封已久的古埃及古墓后,出现了咳血和幻觉。医生给他注射了抗生素,认为他是从灰尘或动物身上感染的,他过了四天才完全康复。拉米·罗曼尼为拍摄电视节目“木乃伊揭秘”,进入了600年未被触动的墓穴。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9:33:400000民国时期三个上海滩大姐大,曾经黑白通吃,最后却都不得善终!
民国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由于受到清末儒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后面西方洋文化的传入,民国这个时期为我们创造出了很多很优雅霸气的代表性女性。就我们熟知的来说就已经有著名的宋家三姐妹,还有张家姐妹花四个以及才女林徽因、陆小曼以及张爱玲等等。可以说因为那个时代,中国的历史上多了很多的名媛和才女。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2:2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