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都打算搬到安徽凤阳,刘基仅用9个字,便成功劝阻了朱元璋
“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大家都说刘基是明朝的风水大师,能掐会算,知古知今知未来。那么,刘基到底都干了哪些事,被人们如何崇拜?刘基确实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如今的南京城格局基本上是刘基定下来,全国还有不少城市是刘基选址的。

刘基的风水成就和智慧,我觉得突出表现在其成功阻止了朱元璋,将中华帝国的首都选在安徽凤阳——一个根本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水陆俱差、人贫地脊的皖北小城凤阳。
这里文章就来聊聊此事。
刘基的风水成就的表现性成就,是为朱元璋卜选皇宫和陵址上。
朱元璋毕竟是草根出身,当了皇帝后,便有农民式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想法,一度想把国都建在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至今“中都”遗迹尚存。

在朱元璋眼里,有“帝王之宅”之称的南京,并不是建都的最佳地方。当年他去卞梁考察,让刘基、李善长留守南京,就是勘察开封的风水,想将国都建在那里,作为北京。当时朱元璋带的是另一位风水先生、翰林院侍制李思迪。后又派太子,带着风水先生去关中,寻找合适建都城地点,但都未遂。
朱元璋当时调集了百万工匠到凤阳,营建中都。此举可能是跟武则天学的,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便把自己的故里并州(今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升为北都。如果不是刘基的劝阻,凤阳(临濠)很可能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都城。

刘基第一次以妻子去世为由告假回家时,朱元璋正在营建凤阳城。刘基推算、相度后,觉得此处风水不足以支撑一朝王脉。临行时,他上奏朱元璋,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加上当时国力不足,朱元璋这才突然停工,改了注意,让凤阳城成了中国历史最出名的“废都”、半拉子工程。但最后还是形成了南京、北京、中都,这一独特的三大都城格局。
朱元璋放弃改葬祖坟的原因。
朱元璋孝陵的陵址也是刘基参与卜选的,本书“反盗墓传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真身葬地之谜”一章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言,这里单独说说凤阳皇陵的事情。

在营建凤阳的同时,朱元璋大修祖坟。盱眙的祖陵、凤阳的皇陵,都是在洪武年间修建起来的。
当年朱元璋父亲下葬时,连口棺材也置办不起,这是朱元璋一生感到痛心的事情。依朱元璋的计划,将把父母哥兄的尸骨挖出,另建地宫,重新盛殓安葬。
祖坟是不能随便迁的。按《葬书》上的道理,只有家门不幸,接连遭遇财失人丧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改葬祖坟。朱元璋哪有不幸,不只没有不幸,还当上了皇帝,这可是祖坟葬到风水宝地上啊。

刘基听说此事后,赶紧阻止朱元璋不要改葬,“恐泄山川灵气,不利于大朝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很迷信,刘基的说法让他吓了一跳,便打消了为父母盛殓改葬的念头,而仅是给坟“打伞”,重新做了高大的坟头,建了豪华享殿。
因为这个原因,凤阳皇陵也成了中国古代惟一没有地宫的皇家陵寝。
中国考古百年 | 曹兵武:以文物为媒的“文化探索三部曲”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8:330000郑州小双桥遗址商“文化因素”分析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文化面貌以商代白家庄期为主,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小型居址、祭祀场与祭祀坑、青铜冶铸遗存、灰坑、水井、窖穴、道路、墓葬等重要文化遗迹,出土了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骨角蚌器、金箔、铅锭等大批文化遗物。对于其性质,学术界多以“隞都说”为“最优解”。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探讨小双桥遗址商代“文化因素DNA”奠定了基础。一、诸文化因素分析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33:540001路透社率先曝光清东陵被盗案,盗墓者地宫夺宝互相残杀,分拆尸骸
本文作者倪方六图:明代蜀王陵地宫(与本文无关)⊙媒体强烈关注盗案《顺天时报》并不是最早曝光清朝皇陵被盗的媒体,1928年(民国十七年)8月4日(农历六月十九日),路透社驻北平记者率先发出了一条电讯——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15:5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