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里挖出一盏曾在浴室里用过的古灯,专家一看乐坏了,太值钱了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文/周德秀 倪方六
正月里,是赏灯的日子,但这篇文章说的灯,不是那种节日消费彩灯,而是古代照明用灯。这个灯十分有来头,是从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里挖出来的。

(长信宫灯)
刘胜在中山国王的位子上坐了整整有42年,一生平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据说他不爱过问政事,整日喝花酒,大有”众人独醉我独醒”的味道。他生前有一专属酒壶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陪他度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估计刘胜和酒壶朝夕相处的日子比王后在一起的时日长。
说起王后,就要提到青铜质“长信宫灯”了。
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窦绾的棺椁,长信宫灯放在棺室内)
可以说,长信宫灯是充分考虑环保因素设计的,它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称之为“中华第一灯”并不过为。所以,在清理干净后,专家都乐坏了,在定级时没有异议地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所谓国宝。
此灯的制作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收为国有,长信宫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这里的所谓浴府,就是浴室,用如此高级、讲究的灯来照明,说明这浴室也是相当的豪华。

(窦绾墓偏室)
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窦绾死后把宫灯随葬入墓内。
想来窦绾生前也是个可怜人,仅从中山王成群和120个儿子就可以看出她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丈夫的陪伴是古代女子最大的悲哀了,虽然死后得以和中山王同墓而葬,但生前那份悲哀是难以弥补的。
总的来说,中山王刘胜的一生尤其潇洒,吃、喝、玩、乐样样精通。他风流潇洒,迷恋酒色,这从他的墓里出土性用具就可以看出。 由于他和子孙未参与造反,中山国一直平平安安地传了一百多年。
《汉书·王子侯表》记中山靖王胜在位四十二年中,有19子封为侯,其死后又有1子封侯。然而,这些侯却命运不济,在汉武帝元鼎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2年,有11个儿子因为在进献给宗庙用于祭祀祖先的黄金里弄虚作假,被革除了爵位。

(汉代吃喝场面,壁画)
他众多的儿子中也不乏才能卓绝者。其中最有建树的当数刘屈氂,他是刘胜晚年所生,长大入仕后,累官至涿郡太守,后升任左丞相,这是西汉唯一 一位皇族丞相,也是中国史上兄弟最多的丞相。
可惜的是,没多久刘屈氂就因立太子一事卷入政治风波之中。而此时,宦官郭捷又向皇帝进谗言,说刘屈氂的老婆因丈夫屡受皇上谴责,怀恨在心,使巫祠社,诅咒皇上……这成了导火索,汉武帝一听龙颜震怒,这还了得,公元前90年,诏令逮捕刘屈氂。
刘屈氂被押在一辆厨车上,游街示众,而后腰斩于长安东市,其夫人和儿子亦被枭首于华阳街。

中国角龙:山东大型恐龙(长7米/颈盾似皇冠)
中国角龙是一种角龙类中的尖角龙亚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以达到6-7米,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最早发现的中国角龙化石是在山东省发现的,这批化石埋藏于诸城县的藏家庄村。中国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4:45:360002古人为何把第三个季节称为“秋”?看看甲骨文“秋”咋写的就明白
最早的“秋”字怎么写?本文作者倪方六(立秋风俗图)今天是“立秋”节气。老话说“立了秋,凉飕飕”,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离去。立秋为节气上的“四立”之一,秋季之始,在时序相当重要。那么,古人为什么把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称为“秋”?从古今“秋”字的变化和不同上,可以发现答案。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0:560000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黑釉瓷器
黑釉瓷和青瓷属于不同的色系,但是二者的呈色剂皆为铁元素。青瓷的铁质含量较低,若在釉料中加重含铁量,烧成的釉色越深,到达某个比例即能产生黑色的釉面,所以说黑釉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考古资料显示,黑釉瓷起源于东汉中晚期,成熟于唐代,到了宋代盛行茶道,崇尚白茶黑盏之故,使黑釉瓷器蓬勃发展,南北各地都有窑场烧造,形成一个黑釉系统。本文即以五件唐宋时期的黑釉瓷器为例,介绍它们的特色。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29:370002青铜器类型与组合变迁反映的京津冀地区融入中华文明共同体之历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自夏商以来,以青铜礼乐器、兵器为载体的祭祀礼仪、军事体制成为以中原文化区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鲜明象征。京津冀地区商周时期墓葬和窖藏中出土的中原系青铜器已达百余件,其类型、组合的变迁可作为该地区融入中华文明共同体进程的重要实证。由时代特征可将这一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晚商:对中原“奢侈品”和简易“食礼”、兵戈的初步吸纳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17:260000埋藏2000多年 一座未经盗掘的陵墓 南越王墓
我要新鲜事2023-09-04 19:39: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