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云:商代“易”与“道”观念渊源
2016-08-19 郭静云、王瑾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2016年7月10日上午,郭静云教授为中山大学2016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师生们主讲商代“易”与“道”观念渊源,主要内容来自其著作《天神与天地之道》一书的第599-618,774-813页。现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一、下上若
“下上若”是三个非常简单的汉字,很少有人不认识,但当它放在甲骨卜辞中,意义的理解可能需要下一番功夫。
1、“下上若”在甲骨文中的使用。首先普及一个常识。甲骨文是占卜之后刻的,在同一块卜骨中,一个角落里的字和相对角落里的字很可能是有关联的,虽然并不完全绝对,要把一块卜骨完整的来看。
“下上若”在甲骨卜辞中有两种贞问方式,一是正问,即“下上若”,一是否问,即“下上弗若”,意思是说,“下上”会不会若,“下上”是名词,若是动词。
“下上”两个字也曾表达“王求治”的意思,武丁时期一条卜辞说“下上肇王疾”,是说“下上”会造成王疾,同样有“帝肇王疾”。
最常见的例子出现在武丁时代,是商王出兵之前请求下上的允许,如“下上弗若不我其受佑”、“下上若受我佑”等,“下上”有没有对我若,有没有对我保佑,成为了稳定的祈祷套语。
“下上”的固定组合在武丁之后就几乎不出现了,但到了康丁的时候出现了一次,这次并没有问“若”,但是问了是否保佑的问题。
2、若的意义范围。要想弄明白下上到底是指什么,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它干什么,也就是“若”。
在甲骨文卜辞中,曾出现过“上帝若王”,“祖丁若小子”(王自称小子非常普遍),在这些例子中,可以若的人是上帝,祖先,以及“下上”,上帝、祖先都在王之上,“若”是一个从上往下的动作。在文献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屈原《天问》有“后帝不若”,《汉书·礼乐志》有“神若宥之”。甲骨卜辞也说“若于下上”、“若于帝”。这是一种被动的表达,是说下位者若于上位者,由此可见,“下上”是不下于祖先和上帝的角色,是商代信仰中某种核心概念,但又不是祖先和上帝。
3、“授我佑”套语,甲骨文中,我字的写法写作武器,显然不能用于一般平民的自称,余一人也是只有王的身份才可以使用的。商王才有被“下上”佑的资格,在商的信仰中,“下上”能保证商王政权,保证王事成功。
4、商代“下上”与秦汉“上下神祇”。有观点认为,上帝和下帝是相对的概念,但周公彝说“下上帝无终”,很明显在这里不存在一个与上帝相对的下帝。另有观点认为,“下上”反映了逆祀的制度,但武丁时期的祭祀都是从上甲开始,并没有出现逆祀,甲骨卜辞中下上也丝毫无法看出逆祀的痕迹。在秦汉时期,有“上下神祇”,是作为祭祀对象存在的,给他们送祭品,如《尚书·汤诰》“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国语·周语中》“足以供给神祇而已”,“虽然在甲骨卜辞中,“下上”并没有被祭祀,而是被祈祷,要求“若”,但依然可以看出,“上”接近天上百神信仰,“下”接近地祇信仰,是在表达上下天地有灵性的观念,希望得到一切被认和未认的神力的顺祥保佑。
1、下上与上下。有人可能会说,在商代,并没有天的概念,天的概念直到周代才有,但是要弄清楚的是,有没有一个概念和这个概念的用词是不一样的,没有这个字,但是可以有这个概念,没有天这个字,但是可以用上下来表达天地的意思。
甲骨卜辞中的事实是,在武丁之前,没有“上下”的用法,而在武丁之后,又极少“下上”的用法,很有可能是,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出现了顺序上的变化。比如毛公鼎上有类似“下上若”的用法,但写作“上下若否于四方”。那为什么早期不用“上下”,偏偏要用“下上”呢?
这要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写作“下上”,其实两个字是在一起的,但是如果写作“上下”,两个字实质上是分开了的。
在甲骨卜辞中,文字的确有文字的作用,但作为卜辞,文字有着更加神秘的力量,“下上”的写法可以对应《周易》的泰卦,泰卦坤在上,乾在下,所以才能“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如果是“上下”,则“上下不交,而天地无邦也”,连国家都没了。所以,“下上”的用法其实是在于天地合的状态。据文献记载,殷商是使用《归藏易》的,正是坤为首,故先坤而后乾。《周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出现的是比较晚的,但易法的观念其实非常古老,它并不是在祈天或者地,而是在求天地之合。
二、殷墟卜辞中的“下上”与“殷道”的“坤乾”
在马王堆的《帛书周易》中,坤被写作“巛”,这是顺的声旁和本字,那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来表示坤呢?难道仅仅因为它倒过来再分开就是坤卦☷吗?而《帛书周易》中,乾是写作健的。说卦言:“乾,健也。坤,顺也。” 乾坤对举,卦画相反,卦义也相反。于是,为什么不直接写健顺,而要改为乾坤?
段玉裁认为“上出为
乾(干,干和乾是同一个字),下注为湿,故乾(干)相对”。在甲骨卜辞中,有“惟上田旬延受年”、“惟溼田旬延受年”,卜辞的重点是“上田”与“溼田”的相对,是关于在上田或湿田祈祷的贞问,正如诗经中“山有榛,隰有苓”。“隰”的“土“字异文即“溼”,“隰”表示低下的平川。总而言之,“上下”与“上溼”或“乾(干)湿”是相对应的概念,所以乾卦以乾命名。文献讲“地湿而火生”,“天燥而水生”,乾释为干燥,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这是天的本质。甲骨文中,坤的本字和雷的本字其实是一个字,雷并不是打雷的雷,而是指雷泽,是湿地。坤是圣地的概念,本义是指天神所降而圣人所居的雷泽湿地,乾坤正好构成天干地湿的象征意义,象征完整的天地宇宙。
三、老子之前的道本义
老子为什么会使用到这样一个字,它是一个什么意义,显然,老子不可能完全给这个字设定一个新的意义。所以,在老子之前,这个字是什么意义呢?
在甲骨卜辞中,有这样的用例:“今日王道”、“王其田(王去田猎)”“道王擒,大吉”、“道王,吉”。用“道”这个动作针对王是好的。过去,常认为“道”这个字是“永”或者是“衍”,但其实永和衍中间都是没有人的,这个字有人。是说祈祷保佑王,以获得大吉,解释成“永”或者“衍”是不通的,而郭店楚简的发现,可以看到,这个字和“道”的写法一模一样,这应该是一个“道”字。
其实,三十年前,严一萍先生已经将这个
字释为“道”,其本义是“导”,直到金文,说“王道(导)大保”,意思字形还是完全一样。说到这儿,再看从行、首的导字,从行、止、首的导字。
这两个字的字形和上面提到的“道”的字形是一样的,只是用首取代了人,表达人在十字路口,不知道怎么走的意思。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首”和“导”在发音上相近,“首”是一个声符。但是,在古文字中,很少有纯粹的声符,一般都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在甲骨文中,有两个首字。一个写作“王疾首”,表达头部的意思,是说王头疼,另一个写作“王来途首”,就不是头部的意思了,是王来做领队,是首领的意思。两个字在字形上也是微有差别的,而表达道的意思的,全部都是“首领”的这个“首”字。所以,“首”在这里就不仅仅是读音的作用,它表示一个首领,一种崇高的引导。我们看甲骨文或者金文以及传世文献,都可以看到,“道”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比如说“道人以方”、“来吾道夫先路”,甲骨卜辞中,商王在求助于避祸的引导,但是这个引导是谁,却并没有明说,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对象。所以老子才说“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并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希望得到引导。“道”的动作发出者是一个不可指名的信仰对象。《老子·德经》也说“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把“道”解释为“导”,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总之,先秦哲学思想离不开前时的信仰观念,只是对商人而言,这都是祈祷对象,而先秦思想家哲理化古代信仰之后,其意义的讨论就变得越来越热门。
上图:刘秀美同学在为老师做主持。
(执笔 王瑾 、编辑 江俊伟)
韦正;马铭悦:也谈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
文献记载表明,长安在中国中古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长安缺少佛教石窟,佛教造像的发现有限,如何评估已有的考古发现,进而通过考古发现探讨长安佛教的具体发展状况成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在以往的研究中,部分学者提出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这个概念,但对长安模式的内涵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拟对这些意见作简单检讨,并对长安模式的出现时间、具体表现、因素来源等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学界。一、长安模式内涵的变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9:210000此墓中文物500吨 包括失传的《兰亭序》 郭沫若:请求考古挖掘
乾陵是一座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的古墓,是我国唐朝所有古墓之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唯一个没有被盗的古墓。其占地面积高达450平方千米左右,规模巨大,据说墓中的文物一共有500吨之多。失传已久的王羲之制作《兰亭序》就在这座古墓中。我要新鲜事2023-07-11 21:02:290000山东考古发现诡异“棺封门”,墓主还是小孩,手指套11只金环
山东临沂西晋墓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2003年,山东临沂有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一座十分完好、没有被盗墓者光顾的西晋墓葬被发现了。这座墓葬的葬式特殊,墓主年幼、随葬丰富,在圈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入列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这座墓位于临沂市市区洗砚池街北侧,王羲之故居公园东北部,是2003年5月,王羲之故居公园扩建时发现的,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沂市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19:580000巨型蜥脚类:黄河巨龙 光是指甲就长22厘米(体长20米)
黄河巨龙是一种蜥脚巨龙类恐龙,诞生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甘肃兰州盆地周围,因为正好位于黄河边上的刘家峡,所以才取名为黄河巨龙。黄河巨龙的体长可达20米,属于中国最大且最宽的恐龙,臀宽可达2.8米,体重更是超越马门溪龙,达到了30-40吨。黄河巨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1:06:570000三星堆不敢研究了?三星堆背后有什么恐怖之处吗
说起中国的考古遗址,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很多。首先有很多的人想到的就是“秦始皇陵”,除了秦始皇陵还有千年不朽的湿尸马王堆汉墓。那么,你知道三星堆古遗址吗?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三星堆古遗址文化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0:54: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