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找宝人为何看看土就知道地下是否有宝?说出来你不得不佩服
原题:洛阳看土秘诀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为什么搞考古的要向盗墓者学习,就是这个原因。
我在写作《民国盗墓史》时,访问了国内不少找宝人,他们的经验之谈足够我写三五本盗墓小说。我在想,如果哪一天不研究历史了,我就开始写小说,把这些年考察盗墓时遇到的人,做过的事情,听到的故事……一 一写出来,与我的读者分享。
事实上,我也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写作素材。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在实际盗墓中的看土秘诀——当然请别学,就当小说看。

(定向)
凭历代的埋葬规律,仅能弄清古墓的大概范围,这只是盗墓的第一步。要准确地判断出地下情况、确定古墓的具体位置,就要学会另一招——看土。笔者在《民国盗墓史·秘术卷》中,在介绍盗墓利器“洛阳铲”时,曾简单地提到了这点,如果说找墓靠运气,那看土全靠真功夫,来不得一点虚假。
行家老手从铲头带上来的泥土颜色,就能断定地下的情况,这绝活全是在实际活动中摸索出来的。这种经验同样不传外人,所以多为盗墓世家所掌握。
从笔者所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同地区的盗墓贼,有不同的看土秘诀。这里,以洛阳和长沙地区为代表,具体看看过去盗墓贼是怎么看土的。
洛阳盗墓贼和长沙盗墓贼,一个河南、一个湖南,分别喝着中国境内两条著名大河——黄河水、长江水长大的他们,过去并无现在的交流,各自的盗墓手段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笔者在另著《中国人盗墓史》中,把他们分成了民国年间中国盗墓贼派别中北派与南派的代表。

(查看土样)
北派与南派都有各自的盗墓利器——洛阳铲和短柄锄,在看土功夫上,两派也是各怀秘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下面分开来说,先说洛阳找宝人的“看土”经验。
洛阳一带土壤种类很多,但以黄沙土为主,比较纯净、干爽。看土时,可以直接拿着铲头,也可以将铲上的土轻轻抖到地上,再把土掰开来看,用手捏捏,以感觉土的软硬、干湿。
据已故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考古专家傅振伦先生所记,民国时,洛阳盗墓贼一般将土分为死土、浮土、扑腾土、淤土、澄土、油土、花土、夯土等。笼统来说,分为死土和活土两大类。

(考古系学生野外洛阳铲取土实习)
活土中有一种叫“花土”,这种土盗墓者最重视。
洛阳一带自然土壤十分深厚(西安、咸阳、安阳、开封等地也是这样),不但分有明显的层次,而且每层的结构、密度、颜色、厚度都不一样;一般厚度在几十厘米到一两米不等,甚至更厚;土色有黄、白、红、暗红、黑等色差。

(汉墓封土堆被挖,花土出现)
在挖坑造墓时,原生土会被翻开,混乱杂堆在一起,原有层次和结构完全被打乱、各种颜色的土壤杂合,形成了含有不同颜色的特殊的人工土层——花土层。不管年代多久,这种人工土层也不改变,一看就知道。
一般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死土紧密结实。没有填完剩下的土,便会遗留散落在墓道附近,这些土与墓道内花土一样,也是翻动过的杂土,但比“五花土”密度低、较为松散,土层厚度不大,也不均匀,盗墓圈内俗称“扑腾土”。

(土壤已完全被污染,发黑)
找到“扑腾土”,可以肯定附近有墓了,不会错的。据此可以轻松找到墓道,从而确定墓道、墓室的范围、深度和大小。
另据洛阳学者赵振华先生以前的调查,一般而言,洛阳地区的问题土有三种,即卤花、白花、红花土。如果遇到这类土了,就要注意了,可能下面有古墓或古遗址了。
综上所述,洛阳一带盗墓贼的看土秘诀如下:

(土壤中发现漆皮)
盗墓贼对各种土的变化和所包含的信息,都十分清楚。对于一个初涉盗墓者来说,光知道这秘诀并没有实际作用,一般要师傅带几次就懂了。如果找不到师傅口传身授,就只有在实践中悟了,特别是土色的变化,一定要注意。
如果深挖上来的土样中土色出现黑、灰、绿、红等变化,则信号很明显了,棺材类木质器物腐烂后会影响土质,染黑土色;随葬铜、铁器氧化后会污染土质,使土色发黑或发绿;古人棺椁都会上漆若干道,漆色多为黑色或红色,棺材腐烂,漆皮脱落会使土色发黑或发红。
另外,墓里有朱砂等物质,受污染的土色也是红的。反正,只要从深处带上来的土色异常,下面一般都有东西。
瑞拖斯龙:澳大利亚大型食草恐龙(长12米/1.68亿年前)
在澳大利亚,目前出土了19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瑞拖斯龙以希腊神话泰坦神族之一的瑞拖斯来命名,令人印象深刻,它体长可达12米,生活在1.7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瑞拖斯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00:140000中国有一个汉字,曾令西方国家高度关注,严令清朝禁用此字!
众所周知,我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洗礼,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文明的璀璨是不容置疑的。在文明长河中,汉字的作用举足轻重。其特殊性以及重要性,是各国认可的。其是文化的记载,是文化的传承。而有一个字则引起了西方列强的高度关注,甚至为此特意明文规定,由此可知其备受重视。这个字究竟是哪一个?为何会受到这样的重视?一起来往下看吧!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15:230002「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孝堂山石祠
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公元76~105)的墓地祠堂。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旧讹传为西汉孝子郭巨祠,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据祠内画像内容,祠主可能是曾任诸侯王傅、相的二千石官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物。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39:350000汉朝时养猪杀猪很赚钱,但肉价不稳定,明朝时猪肉消费流行了
猪肉多少钱一斤?本文作者倪方六近期,全国蔬菜价格持续上涨。我在前在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谈了古代的菜价问题,不只菜价上涨,肉价也升高了。那么,古代猪肉价格与蔬菜价格相比,情况如何呢?先要说明的是,猪肉在今天是中国人消费最主要的肉食,但在古代不是。虽然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有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的风俗,但猪肉是“低端肉”,牛肉、羊肉才是“高贵”的,食用更普遍。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34:520000王重民先生与文献学
王重民(1903-1975)中国目录版本学家、敦煌学家、图书馆学家。河北高阳人。字有三,号冷庐。王重民先生的启蒙老师是他担任乡村塾师的父亲。读书时,王先生非常仰慕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古人,也因此铸就了他在学术和做人上始终如一的追求。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9:31: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