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在江苏徐州一座山上准确找到贵族墓,他们咋知这里有墓的?
“秦埋岭,汉墓坡”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贼中有一句口头语,叫“秦埋岭,汉墓坡”。这是盗墓贼长期盗墓活动的一个总结,与古代葬俗和现代考古发现的情况相当吻合。这种“葬山不葬顶,埋坡不埋岭”的汉代葬俗,一直影响到现在。
在民国盗墓活跃地区之一的湖南长沙,这一带的土夫子便对当地各个朝代葬俗相当熟悉,并用之指导盗墓,上面说的蔡姓盗墓高人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在《民国盗墓史》中曾就此作过总结,长沙土夫子以前秘不外传的“寻墓探穴”秘诀,可归纳成这么四句话:“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

(河南永城芒砀山山坡的盗洞,见红圈内,就是依“汉埋坡”规律寻找的)
通俗解释是这样:就山势而言,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的大墓,大都葬在山的最高处,或近山顶部;西汉中后期的大墓喜欢埋在岭上,地势比先秦墓要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都选择挖在半山腰处;隋朝、唐朝至宋朝的墓,一般埋在山腰坡下面。
根据这个秘诀,结合一些堪舆常识,便很容易找到相应时代的古墓。若想找到先秦时代的古墓,就得到山顶上去探索;若想找到唐宋年间的古墓,就得到山坡去勘查。如果在山坡下找战国墓,则是徒劳的,同样地,如果想在山顶找到唐、宋时期墓,那也是不可能的。
这套秘诀,后来被当地考古工作者掌握后,得到运用,且屡试不爽。
虽然秘诀是湖南盗墓贼的经验之谈,但在中国其他地方也管用。如江、浙境内的吴越古墓,一般也都选山顶筑穴,或土坑或石室。如今已考古发掘到了多座,完全证实了民国盗墓贼“春秋战国埋山顶”一说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苏北、鲁南一带的盗墓贼,至今仍深谙此道。2009年,一伙盗墓贼便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一座叫鸭山的山上,寻找到了一座贵族古墓,并成功盗挖(见下图)。


事发当年7月28日,一市民到内鸭山上查看自家豆地时,发现豆秧明显少了,且被踩踏得厉害。将地面上一层虚土弄开后,看到两个装满土的蛇皮口袋。搬家口袋,露出一个深深的洞穴。洞穴宽呈长方形,长约70公分、宽约50公分,洞口上蛇皮有两根铁管,斜插在洞口土层中……
接到报告后,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经勘查,认定为汉代墓葬。由于不便看护,为防盗墓者再次光顾,经批准,随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从地形地势的变化上寻找古墓,是民国盗墓圈中的公开秘密。一般盗墓贼会在阴雨下雪天出来“找活”。这一方面是恶劣的天气出来活动不容易被发现,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古墓容易暴露出来。古墓经过千百年的风侵雨蚀和历代人工取土破坏,坟头这样的标志一般都消失了(如果有坟头,也不需要探穴秘诀了)。
这些深藏在地下的古墓,平时不大容易看出来,但在雨雪天很容易,所以盗墓者常在这个时间出来“踩点”。

(雪天,地形显示清楚)
一场雪下来,地面高低起伏、坑堆顿现,这在平原地区找墓十分有效。而在一场雨后,或是雪融化后,据土壤的吃水情况差别、干湿变化,便可看出哪里是人工夯打过的熟土,哪里是生土。
以长沙一带为例,墓坑内的填土虽是夯土,但吸水性比生土强。墓葬年代越久,潮湿度越大。特别是西汉墓,因常用大量的黄土封填,吸水性更强,比当地常见的红土黏性大,这个特点为找墓带来了方便。雨后天晴出去找墓,根本不需用短柄锄头挖土取样,一眼望去就可以找到古墓,因为墓坑上湿湿的,附近的土却比较干爽。
考古这样冷门的专业 年轻人是否愿意奔赴(冷门专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考古工作。考古、文化遗产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专业越来越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这绝非偶然。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是为了找工作而选择专业,而是更加注重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和兴趣付出代价。一方面,这些专业的就业形势还不错,比较稳定。冷门专业我要新鲜事2023-07-18 20:52:020000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0003韩茂莉:“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中国,是今天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上疆土主权国家的称呼,它所包括的政治理念与空间界域十分清楚,但这一称呼所具有的含义并非从来如此,而是经历过从标定地域到涵盖整个国家的变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8:120000十大史前巨型动物,揭秘史前最大的动物第一名
其实在史前的时候,地球上有着非常多的巨型动物,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它们都灭绝了。这些巨型动物有的比恐龙都要大多了,看起来非常的吓人。在十大史前巨型动物中,谁才是史前最大的动物第一名呢?下面探秘志的小编就先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十大史前巨型动物!十大史前巨型动物1、古马陆2、骇鸟3、丽齿兽4、泰坦蟒5、超级巨猿6、海王龙7、棘龙8、鲨齿龙9、普鲁斯鳄10、邓氏鱼1、古马陆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02:380000蓝勇: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
摘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表明,潜水层深度是随文化层的增加而升降的。这种升降在雨量相对恒定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层的增厚,本身潜水层也在相对上升,与当时的雨量大小并无对应关系。从方法上如果仅是单纯主观地选择罗列一些冷暖记载来得出历史时期的冷暖,可能结论的信度都不是十分高的。研究先秦气候,目前从物候学方法,采取孢粉分析手段来研究可能更为科学一些。关键词:商代;雨量;文化层;潜水层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