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在江苏徐州一座山上准确找到贵族墓,他们咋知这里有墓的?
“秦埋岭,汉墓坡”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贼中有一句口头语,叫“秦埋岭,汉墓坡”。这是盗墓贼长期盗墓活动的一个总结,与古代葬俗和现代考古发现的情况相当吻合。这种“葬山不葬顶,埋坡不埋岭”的汉代葬俗,一直影响到现在。
在民国盗墓活跃地区之一的湖南长沙,这一带的土夫子便对当地各个朝代葬俗相当熟悉,并用之指导盗墓,上面说的蔡姓盗墓高人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在《民国盗墓史》中曾就此作过总结,长沙土夫子以前秘不外传的“寻墓探穴”秘诀,可归纳成这么四句话:“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

(河南永城芒砀山山坡的盗洞,见红圈内,就是依“汉埋坡”规律寻找的)
通俗解释是这样:就山势而言,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的大墓,大都葬在山的最高处,或近山顶部;西汉中后期的大墓喜欢埋在岭上,地势比先秦墓要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都选择挖在半山腰处;隋朝、唐朝至宋朝的墓,一般埋在山腰坡下面。
根据这个秘诀,结合一些堪舆常识,便很容易找到相应时代的古墓。若想找到先秦时代的古墓,就得到山顶上去探索;若想找到唐宋年间的古墓,就得到山坡去勘查。如果在山坡下找战国墓,则是徒劳的,同样地,如果想在山顶找到唐、宋时期墓,那也是不可能的。
这套秘诀,后来被当地考古工作者掌握后,得到运用,且屡试不爽。
虽然秘诀是湖南盗墓贼的经验之谈,但在中国其他地方也管用。如江、浙境内的吴越古墓,一般也都选山顶筑穴,或土坑或石室。如今已考古发掘到了多座,完全证实了民国盗墓贼“春秋战国埋山顶”一说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苏北、鲁南一带的盗墓贼,至今仍深谙此道。2009年,一伙盗墓贼便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一座叫鸭山的山上,寻找到了一座贵族古墓,并成功盗挖(见下图)。


事发当年7月28日,一市民到内鸭山上查看自家豆地时,发现豆秧明显少了,且被踩踏得厉害。将地面上一层虚土弄开后,看到两个装满土的蛇皮口袋。搬家口袋,露出一个深深的洞穴。洞穴宽呈长方形,长约70公分、宽约50公分,洞口上蛇皮有两根铁管,斜插在洞口土层中……
接到报告后,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经勘查,认定为汉代墓葬。由于不便看护,为防盗墓者再次光顾,经批准,随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从地形地势的变化上寻找古墓,是民国盗墓圈中的公开秘密。一般盗墓贼会在阴雨下雪天出来“找活”。这一方面是恶劣的天气出来活动不容易被发现,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古墓容易暴露出来。古墓经过千百年的风侵雨蚀和历代人工取土破坏,坟头这样的标志一般都消失了(如果有坟头,也不需要探穴秘诀了)。
这些深藏在地下的古墓,平时不大容易看出来,但在雨雪天很容易,所以盗墓者常在这个时间出来“踩点”。

(雪天,地形显示清楚)
一场雪下来,地面高低起伏、坑堆顿现,这在平原地区找墓十分有效。而在一场雨后,或是雪融化后,据土壤的吃水情况差别、干湿变化,便可看出哪里是人工夯打过的熟土,哪里是生土。
以长沙一带为例,墓坑内的填土虽是夯土,但吸水性比生土强。墓葬年代越久,潮湿度越大。特别是西汉墓,因常用大量的黄土封填,吸水性更强,比当地常见的红土黏性大,这个特点为找墓带来了方便。雨后天晴出去找墓,根本不需用短柄锄头挖土取样,一眼望去就可以找到古墓,因为墓坑上湿湿的,附近的土却比较干爽。
古代大热天怎么聚会喝酒?唐人有一降温神器,根本感觉不到热
古人夏天怎么聚会?本文作者倪方六宋人李之仪写过一首词《鹧鸪天》:“避暑佳人不著妆。水晶冠子薄罗裳。摩绵扑粉飞琼屑,滤蜜调冰结绛霜。随定我,小兰堂。金盆盛水绕牙床。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11:290000古罗马的奇怪规矩 一个金币可以侮辱贵妇(特属规定)
古罗马时期一些被没入妓院的贵妇只要一金币就可以肆意玩弄。根据古罗马的历史记载,有一个帝王贩卖官员的妻子和女儿,居然只出售一个金币,而当时的人们居然认为合理合规,那在古罗马时期到底有着多么残忍的规矩。长老院倒台我要新鲜事2023-08-12 21:42:010000古人做饭是如何淘米的?有一种淘法能把差米淘成精米,饭好吃
魏晋人推崇“白米饭”本文作者倪方六米饭,又称白饭、饭,是中国人的日常主食,特别是南方人,天天离不米。其做法是把加工好的米,洗淘后与加入一定量的水,煮熟而成。古人如何做米饭?怎么淘米?(米饭)把米饭吃出花样来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现代人们所吃的各式米饭,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出现了。如现代城里人喜欢吃的菜饭,就是魏晋人最早吃出来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1:540000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
0000何兆武:关于顾颉刚一生的功过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3:21: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