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给饭菜保温的一种器具,有点像电饭锅
古人冬天如何给饭菜保温?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天气越来越冷,盛出的饭菜很容易冷掉。在没有电饭锅、微波沪、保暖箱的古代,这怎么办?这其实一点不用担心,从记载来看,古人食物保温方法很简单,更实用,即使在今天仍好使——先秦时已有专用器物“温鼎”,后来还有“温炉”、“染杯”、“温碗”等一系列加热、保温用具。
现代的电饭锅都有保温功能,不断加热、保温,以保证食物不冷。这种原理的食物保温,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商周时期已相当成熟——考古出土的“温鼎”,就是这种保温锅,只不过不是使用电能,而是通过柴、木炭等燃料来实现,可视为一种原始“电饭锅”。

图:新石器时代陶温鼎(南京高淳出土)
笔者见到年代最早的一只温鼎,是出土于南京的“四足双层方陶鼎”。1989年5月,人们在南京高淳县固城镇檀村东南一大土墩挖水渠时,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朝墩头遗址”。南京博物院与县文管所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这只已残破的四足双层方陶鼎,鼎的下层可放置燃料,给食物加热、保温。
到青铜时代,这种食物保温器物做得已相当精致和讲究。现代考古出土的商周温鼎,有圆形、方形、异形等不同器型。既有封闭结构,也有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特征的敞露结构。1989年从江西新干大洋州商墓中,出土的一件温鼎,便是封装式的,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图:兽面纹双层底铜温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
江西这件温鼎器形相当精美,定名为“兽面纹双层底铜方鼎”。据《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辑粹》一书介绍,此鼎系两次铸接成形,活门先铸,鼎体浑铸,并与活门相连,“整个器物造型奇特之处在于夹层,可在内放置炭火,保持鼎内食物常温不冷。”
同形制的温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在类似结构带门结构的温食器物中,已出土不少,比较独特的是1976年12月,从陕西扶风县庄白村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的“刖人守门方鼎”(见下图),现为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品。
“刖人守门方鼎”,独特在其炉膛正面所铸的两扇门上,右门外浮雕刖足者(被砍左足)持一插关,这与史书“刖者守门”的记载相符;左门有虎头关口,两侧铸方孔窗户,炉底镂有5个小方孔,可出烟,通风助燃。

图:刖人守门方鼎
敞露结构的温鼎又称“盘鼎”,顾名思义,鼎下有供放置放燃料的托盘。1992年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晋武侯夫人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温食器,上有“晋侯作旅鼎”五字铭文,就是这种盘鼎:腹略鼓,双附耳,三卷尾鸟形扁足,三足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3个“十”字形镂孔。

图:战国盘鼎(下带托盘,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皮尔逖龙:巨型肉食恐龙(长11米/仅发掘一块颅骨)
皮尔逊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惊人的11米,属于巨型肉食恐龙的一种,目前仅仅只发现了一块颅骨碎片,所以并没有具体的种属分类,分别有科学家认为它和原角鼻龙、美扭椎龙等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皮尔逊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9:36:120000传唐太宗有失眠之苦,画家阎立本献“听虫”方,后宫妃子玩上瘾了
古人如何玩鸣虫?本文作者倪方六眼下正是流行玩鸣虫的时候,各地秋虫市场很热闹,不少玩家热衷聚斗。古人喜欢鸣虫具体表现在“玩虫”上。如何玩虫?古人留下了丰富的虫文化。(孩子斗蟋蟀)玩虫第一是赏虫鸣,其曰“听虫”,这也是现代虫家的喜好之一。自然界善鸣的虫子很多,古人最喜欢的主要有蝉、蟋蟀、蝈蝈、札嘴、油葫芦、金铃子等,多属昆虫纲中的“直翅目”。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4:540000《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编后记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获得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编后记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张忠培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54:200001「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石龙头旧石器地点
▲石龙头遗址交通位置图1971年发现于湖北大冶石龙头,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打制石器▲单边砍砸器▲多边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龙头石器多以大冶石龙头凸刃刮削器石英岩为原料,亦有燧石、石英、砂岩,极少数为角砾岩。石核及石片形状不规则,石片大部以锤击法直接打下,石器类型不多,以砍砸器为主,没有尖状器及类似手斧的工具。▲鹿角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3:27: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