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窑场挖出国宝,上缴国家没手续,都说他私吞了,差点被整死
金香囊传奇
本文作者:周德秀、倪方六

名称:双龙金香囊
出土地:安徽宣城
收藏地:安徽省博物馆
文物价值:国家一级文物
在安徽省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做工精美、质地非常的宋朝双龙金香囊(见上图),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也就是常说的“国宝级”文物。
这件国宝宣城一农民发现的,上缴国家时因为没有留手续,一直被认为私吞国宝,倒倒霉透了……怎么回事?
这件双龙金香囊长7.8厘米 宽6.5厘米,重31克,香囊为鸡心形,由两块金片捶压合成,中心微鼓,边缘较薄,边缘镌刻连珠纹和草叶纹,两面纹饰一样,均镂刻首尾相对的双龙纹,中空处应是填香料的地方,顶端有—穿孔,用以穿系佩挂。
上面的纹饰是两条盘旋的龙,首尾相对,龙鳞片片夺目,毛发丝丝入微,龙身用蜿蜒的曲线和折线展现出鲜明的立体感。在宋代金细工艺中人们常用龙作为装饰的题材,这时候的龙也趋于定型,龙体修长洒脱,大部分为飞天的姿态,也开启了中国古代龙的腾飞时代。

图:民间银香囊
此囊龙纹的形态也符合宋代人关于“画龙”研究总结,正如北宋美术理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叙图画各意”中指出:画龙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金香囊上的龙纹就是按照这些理论来制作的。
这件双龙金香囊是宋代的装饰品,佩于腰间,更具体点说,是一件霞帔上的坠饰,有避邪驱灾之意。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拥有这样一件金坠饰。
我们都知道,凤冠霞帔是古代的女子出嫁时的装扮,不过这金香囊可不是这嫁衣上的。事实上,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

但这披肩也不是谁都能穿的,它是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是贵妇常礼服的一部分,霞帔是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着——按照华夏礼仪,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
所以只有有身份的贵族才女子才有穿霞帔的资格,因此能拥有这样一件金坠饰的自然也是贵族人家了。它既是实用的装饰品,又是精致的工艺品,为研究宋代金质装饰品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
国宝背后都有传奇,这件双龙金香囊也有相当不平凡的经历,经历曲折。他是一位农民发现的,上缴国家后,却一直背黑窝,一点好处没有,还差点因此丢命。

据安徽省博物馆编材料,1955年,安徽宣城一位村民在宣城西郊窑场取土时,发现了“宝”,共有两样。农民不识货,一个上面有两条双龙,一个上面有两只鸳鸯。后经专家辨识,就是宋朝心形金香囊,相当珍贵。
当时农民兄弟思想朴实,知道这是值钱的金子,是国家的,在一大二公时代,便将这个好东西交村主任,村主任又交给了上级,最后转交给博物馆。
这位农民是不是傻啊!不能这样说,那时大家思想都好,都讲贡献,一切为了新中国建设嘛。但是,这位农民的行为后来并没有到得理解,更别说表扬了。他发现宝物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但后来被诬“侵吞国家财产”,被整得差点送了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农民也没有多想,以为将文物上缴就没有事了,也不懂要个收据什么的,当然奖金更不可能有了。由于文物上缴捐赠手续不完善,没留下任何凭证,所以后来问他“宝物”弄哪去的,他说上缴给国家了,却拿不出证据,当地人一直认为说谎,“宝”还在他家里,这位农民兄弟一直说不清。
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事情才真相大白。
这个农民心里一直盘算着,想找到自己新手上缴的宝物,于是有意到省博“参观”,实际是寻宝。正好在一次展出中,这件双龙金香囊公开亮相,农民一眼就发现,至此真相大白……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到了!找到了!”

图:安徽省博物馆(老馆)
后来,农民找到博物馆,一对原始记录,真真是的他当年上缴的,馆里为他开具了证明信,证明他向国家献宝了,他这才心里踏实了,而这距他上缴国家已过了20年,如果没有展出,这个农民是不是要永远被误解!
后来,安徽媒体就此作过报道,为农民兄弟正名。至于奖励就别想了,没下文!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河北一座古墓 考古队发现已经被盗了准备撤离时 民工:这里有宝
1974年的冬天,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农民们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平整农田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发现了一个大土丘,经过不断的平整土地,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土丘其实是一座古墓。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迅速出动,考古队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个大土丘已经遭到了一定的毁坏,很有可能被盗墓贼光顾过了,只能进行抢救性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1:19:560000理论前沿 | 基于“安全、健康、灾备”理念的预防性保护
作者:张孜江卫国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它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治理手段,减缓因环境等因素可能造成文物的劣变,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首先引领的必然是一种新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0000最原始的鸭嘴类恐龙:马鬃龙 于中国发掘(牙齿有草化石)
马鬃龙是一种禽龙超科恐龙,诞生于下白垩纪的阿普第阶段时期,最早的一批化石发现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人认为马鬃龙是鸭嘴龙类中最原始的一种,可能是起源自亚洲,是一种植食性的恐龙,科学家推测它的体长可能达到了7米,体重为2.5吨,虽然在那个时候便不算是大型恐龙,但也有一辆小货车那么大了。马鬃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8:42:340000四川古墓出土扁鹊医书 专家说 我们确实没老祖宗聪明
老官山汉墓的发掘成为我国考古的“奥斯卡”,在其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包括失传了2000多年的古代神医扁鹊的著作和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学术发展史,并对中医临床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证据。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1:08: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