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李裕群:《宿白先生与“云冈模式”》
2022年10月10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在线上平台举行。本次讲座题目为《宿白先生与“云冈模式”》,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主持。

自20世纪初以来,云冈石窟备受学术界关注。宿白先生在40年代开始涉足云冈,其后又曾对其进行多次考察。李裕群老师将宿白先生关于云冈石窟研究的过程分为三部曲。

一 前人的调查研究和《金碑》的发现
首先,李裕群老师细致地梳理了有关云冈石窟的研究史。从学术意义上来讲,最早开展云冈石窟调查与研究的学者是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1902年,他在云冈发现了拓跋氏时代的遗迹,随后发表考察报告——《北清建築調查报告》和《支那山西雲岡の石窟寺》。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调查云冈石窟。1909年和1915年,出版《北中国考古图录》,在云冈石窟的造像资料批露于世后,各国学者和摄影家引起极大兴趣,亦来到云冈考察。同时,在日本展开了云冈石窟造像渊源问题的讨论。
20世纪20年代,又有一批关于云冈石窟的论著发表,如喜龙仁《中国雕刻——从五世纪到十四世纪》、小野玄妙《極東の三大藝術》、春山武松《佛像發生問題より見たるマツラ一派の彫刻》等。
1938年至1944年,日本人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学者,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记录和实测工作,同时对部分窟前遗址和窟顶佛寺遗址作了小规模的发掘。1951至1956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陆续刊布了16卷32册考古学报告——《雲岡石窟——西歴五世纪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查報告》。1975年,又编撰了《雲岡石窟續補·第十八洞實測圖·西曆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の佛教窟院》。2006年,冈村秀典整理出版了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在云冈发掘出土的遗物《雲岡石窟·遺物篇》。
我国早期研究云冈石窟的论著主要有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冈石窟寺的译经与刘孝标》,白志谦《云冈石窟寺记》,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但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的不足,深入研究云冈石窟存在很大困难。这一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则缘于碑刻资料的新发现。1947年,宿白先生在缪荃荪传抄的《永乐大典》卷4650天字韵《顺天府志》所引元末熊自得编撰的《析津志》文内,发现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先生对碑文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考证。1956年,发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新发现的大同云冈石窟寺历史资料的初步整理》,文章充分肯定了《金碑》对于研究云冈石窟的重要史料价值。正是通过对《金碑》所提供的有关云冈十寺等新资料的研究,结合现存遗迹、遗物和文献资料,宿白先生为云冈石窟进行全面的分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云冈石窟的分期研究
1978年,宿白先生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云冈石窟分为三期,并发表《云冈石窟分期试论》一文。《金碑》的发现及其新的分期研究成果的发表,引起了日本学者强烈的反响和关注。1980到1981年,长广敏雄教授先后发表《宿白氏の雲岡石窟分期論を駁す》、《雲岡石窟の謎》,对宿白先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反驳,甚至对《析津志》所载《金碑》及其碑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面对长广的质疑,1982年,宿白先生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
这篇长文实际上是涉及到中国历史考古学上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中国历史考古学应如何对待历史文献;二是中国历史考古学应如何运用类型学(也就是长广所谓的“式样论”)(徐苹芳语)。宿白先生在文章中详细论述了《金碑》的著录和流传过程、研究中国石窟的方法论、《金碑》所述云冈十寺的位置和部分洞窟开凿年代等问题。在先生极具说服力的辩驳下,1990年,长广敏雄在《云冈石窟第9、10双窟的特征》一文中,终于承认宿白先生的分期结论。虽然围绕着中日学者对《金碑》的论争暂告结束,但给予了我们新的视野,即研究历史时期的中国考古学,古文献和古代碑刻资料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碑》的发现与研究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三 “云冈模式”的提出
1987年,宿白先生撰写了《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正是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石窟寺,以及充分了解国外关于葱岭以西石窟寺考古报告的基础上,先生从而提出了“云冈模式”。
这篇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关于云冈分期的观点,并且将云冈石窟的三个发展阶段与北魏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证实云冈三段的分期正是北魏历史演变的具体表现,提出了“云冈模式”的概念。最后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中的特殊地位。至此,宿白先生关于云冈石窟的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李裕群老师认为,通过读宿白先生这几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研究石窟寺的方法论,即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献资料和样式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我们研究一座大型石窟寺时,历史背景的梳理至关重要。在样式论方面,实际上我们是从洞窟形制布局、造像题材和造像样式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的,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造像样式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但也要注意一种样式可能具有的延续性,即稍晚的洞窟也可能保留了早期的样式,这是研究石窟寺要充分注意的。另外,宿白先生的注释内容十分丰富,值得好好读一读。

最后,李裕群老师讲述了有关“云冈模式”的拓展研究方面的问题。目前,关于云冈石窟第一、二阶段的研究,仍然有论争。第一、二期的年代排序似有探讨的余地,同时要探讨云冈石窟的分区与功能问题,这些洞窟到底是如何使用的,洞窟形制与造像题材如何体现北魏皇室不同的礼仪需求,以复原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历史原貌和礼仪仪式。另外,还要考虑在北魏平城大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地区北魏佛寺和墓葬,与云冈究竟有哪些关联?以及作为都城的“云冈模式”向外传播和传播路线等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尽快完成高质量的云冈石窟考古报告,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这是先生所期待的大事。
古代男人到冬天都会干什么?如果不干会被人看不起
本文作者倪方六冬闲时女性习女功,那么男子呢,也不闲的,要习射练武。在古代,凡学生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很重要,通称“射礼”,实际是一种射箭技术,包括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等五种射法。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29:000000法门寺地宫意外被打开 出土武则天的裙子(古寺发现)
法门寺里发现了武则天穿过的裙子。上个世纪80年代,在地底下埋葬了1000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无意中被发现,随后2499件唐代珍宝进现于世,从剖面图可以看出,整个地宫分为隧道、前室、中室和后室,面积只有31.48平米。但在这小小的地宫当中,却出土了释迦牟尼的舍立,包括一枚真身舍利和三枚银骨。汉白玉石塔我要新鲜事2023-12-25 20:55:030000秦陵反盗墓至少有八招,你知道几招?暗杀、灭口、毒毙,还有呢
为什么盗墓者要拜秦始皇?本文作者倪方六说到反盗墓,曹操其实并不是这方面的权威,秦始皇才是。为什么盗墓者要拜秦始皇?,说来挺吓人的!秦始皇这个人,凡读过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他姓嬴,名政,“家谱”上记载,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母赵姬。但坊间一直认为嬴政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的种,赵姬本是吕的姬妾,怀孕后有意让给时为人质、名叫异人的庄襄王的,后来生下了嬴政。图:秦始皇收殓想像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32:50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2:01:140000无锡考古工作重大发现 距离现在6000年以上(千年考古)
在前两天无锡的一个考古队就开出了两个棺材,在其中就找到了两具十分完整的人类的骨架。让人意外的是,这两个人骨居然距离现在超过了6000年,根据调查,这是属于马家浜文化墓葬的两个发现,这也是在无锡本地找到的比较有权威性,而且比较有价值的考古地址。不过在这之前,考古学家们也并没有意识到在无锡之源能够发现这么重大的考古收获。考古直播我要新鲜事2023-06-05 20:15: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