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盗墓者的“嗅功”有多厉害?闻闻土味就知下面埋藏啥宝物
“闻家”的鼻子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有的盗墓小说写到“卸岭派”盗墓贼用钎的细节时,说得很神,称这一派主要用鼻子:从地下拔出钎来,用鼻子闻闻所带出泥土的气味,以判断地下宝物的情况。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在行动前要忌烟酒辛辣之物。

图:看土嗅味
真是这样吗?小说所写并非虚构,这种现象在民国盗墓贼身上确实存在,而且是盗墓高手的绝招之一。神奇之所在,圈内称为“嗅功”,古已有之。但忌烟酒辛辣的细节,应该是作者的一种想象,“卸岭派”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明人王士性《广志绎·江北四省》(卷三)中,提到当年洛阳一带的盗墓情况时,称“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
从王士性所记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一带盗墓贼便擅长使用鼻子、拥有“嗅功”了。

图:洛阳铲取出的地下土
所谓“嗅功”,就是鼻子有超乎常人的分辨能力,将拔上来的钎放在鼻子下面闻闻,只吸一下,通过带上来的土气味道不同,就能判断出地下情况。
拥有了“嗅功”的盗墓贼,圈内称“闻家”。
“嗅功”是在盗墓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闻家”鼻子之灵敏、神奇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据传,光绪年间洛阳便有一位“闻家”,此人名叫郑火,专盗汉唐大墓。为什么专盗汉唐大墓?在民国时的河南找宝圈内,宋元以后墓里随葬宝物少,随葬的东西不太值钱,如果是明清墓葬,几乎没有人想去盗掘,好东西不多,当然土豪墓除外。

图:朱熹祖母程氏夫人墓被盗
因为专盗汉唐大墓,对这类墓里出土的随葬品,郑火自然也是一清二楚,瞒不住他的。江湖上关于他“嗅功”了得的传说很多,有一外地盗墓贼半信半疑,便拿来几件斑驳苍古的漆器,自称是从一座汉代王侯大墓里出土的,请郑大师过眼。
郑火当时正在烟榻上抽大烟,连望都没望,仅随手拿起一件漆盘放在鼻子下嗅了几秒钟,便马上笑了,告诉来人,这玩意儿曾放在尿里泡过,拿出来不超过三天。
还真是这么回事情,来人这下服了,后来遇到同行熟人便说:“郑火的鼻子比狗还灵。”

图:湖北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战国对龙对凤纹漆耳杯(木胎)

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战国凤鸟纹漆盒(木胎)
“闻家”的鼻子确实比狗灵,但要想嗅准,还得靠经验,要不断摸索。据笔者人调查中了解的情况,风水大师尝土点穴,而盗墓大师也能从土味当辨别出下面埋葬有什么宝物。
比如:土壤被金器、银器、铜品、铁品腐蚀后,气味各不相同;花土和白膏泥散发出的味道也不一样。

图:古墓封土的“白膏泥”层很清楚
同样是白膏泥,味道重的,下葬时间可能越早,反之便年代比较晚;再者,每个时代所用葬具材料质地,防腐、防水作用不同,周边土壤受影响后形成的气味都有变化。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始祖鸟:侏罗纪带羽毛的恐龙(体长0.5米/德国出土)
说到恐龙,大家想到的都是像霸王龙那样的,其实在目前已发现的700多种恐龙中,有不少是带羽毛的恐龙,其中最特色的当属始祖鸟,它被很多人认为是鸟类的祖先,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始祖鸟基本资料始祖鸟是一种欧洲的小型带羽毛恐龙,它体长0.3-0.5米,与小盗龙差不多大,体型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在第698位,生活在距今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始祖鸟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7:01:340000“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为何气急败坏地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首的儒学高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学说思想之一。在这期间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话语和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是孔子原创,意思是第一个用陶俑作为陪葬品的人,应该断子绝孙。那么孔子这样一个极为重视礼仪的人,为什么说出如此狠毒的诅咒呢?这是因为用陶俑陪葬违背了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破坏了现有的礼乐制度,引起了文化的退化。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56:560000曾国藩墓地被炸开 考古队居然这么做(封闭墓室)
曾国藩的墓地发现后被专家牢固封死。1872年,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因旧疾突发离世,他手下想要回到湖南老家安葬,不过,从南京到湖南路途太过遥远,再加上当时已经开始入夏,为了避免曾国藩的尸体腐烂,他们就暂时将曾国藩安葬在长沙,后来又迁到湘西平塘。曾国藩的墓地是他生前亲自挑选的,位于平塘街道的芙蓉山上,是一个风水绝佳的好地方。一、曾国藩墓我要新鲜事2023-08-08 18:29:540000日享一书ZZh01《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
现在大家都知道以上海为中心的苏锡常、杭嘉湖、宁绍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那么在四千年之前是怎样呢?这两年令大家熟知的良渚文化是在怎样的基础发展起来,并最终走向崩溃的?今儿分享这本书在结合国内考古材料和国外理论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尝试。《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环太湖与宁绍地区史前文化演变》,一书源自当年学史前考古,如今却在历史时期的陶瓷考古成就卓著的老师的博士论文出版成的书。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2:11:330000谢保成: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
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的八字概括:“从考古到史学研究”①。这一道路决定了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治学方法是注重综合研究的。一先生的人生道路和学术道路,深深受着两个人的影响: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梁思永。早在20世纪40年代,先生就曾明确表示: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