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崇拜的这位中国战神有个怪癖,打仗时要把脸遮起来,为何?
兰陵王的粉丝——“狄天使”
本文作者 张珍 倪方六
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古墓100多座,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北朝墓群。

1992年9月的一天,日本京都奈良大学雅乐团来到北朝墓群中的一座古墓前,他们戴上鬼脸面具,演奏起中国的古典舞乐,以此来祭拜这座墓中的主人。
这早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戴上鬼脸面具?这位墓主人是谁?
兰陵王!那个容貌出奇得俊美如女子、日本人也崇拜的中国战神。
兰陵王有个怪癖,打仗时喜欢把脸遮起来。为什么?一说是为了震慑住敌人,他才命人打造了面目狰狞的面具,二是说不让对方窥破其面……以后每次出战,他都戴上这个面具。
公元564年,北齐军队邙山大捷后,一代名将兰陵王是名声大振,被皇帝加封为尚书令,将士们也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歌舞来赞颂他。

不过后来,还有位将军也喜欢带面具上战场,谁呢?也是个美男子?
《宋史》对于这位将军这样描述:“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而他就是宋代名将狄青。这位狄青听说虽没有兰陵王美貌,但却也是个俊秀文弱书生模样的人。所以仿效兰陵王,每次上战场都是披头散发,戴着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
不过,狄青却也和兰陵王一样是个了不起的将才。
仁宗在位时,李元昊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仁宗抽调一批禁军到陕西去帮助防守,狄青就是这匹禁军中的一员。刚到陕西时,他还是一个低级军官.但他的辉煌便从这里开始。打仗时,狄青向来都是身先士卒,骁勇强悍,带着狰狞的面具,一马当先的冲入敌阵所向披靡,西夏人都以为是天兵下凡,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称他“狄天使”。

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仍旧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远播。
面具像这样被用在战场还是比较常见。为什么古人打仗时要戴面具?并不仅仅为防护,还有一种特别功用,可以迷惑对手,增加作战效果和气氛。
过去打仗都是一对一单挑,不少都是“熟人”。在出战前,双方都会打听出场主力会是谁,弄清其使用兵器特点,以方便应对。如果戴上了面具,对手便不知道你是谁,擅长什么武功,初一双方交手时,对方会心生疑惑,而狰狞的面具,本身就比较可怕,也会给对方带来心里压力。

图:商周青铜面具
不过面具最早并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祭祀。商周时代祭祀成风,傩祭活动盛行于世。在傩祭的时候舞者要带着各种傩面具,如青铜面具、方相氏熊图腾"黄金四目面具"等,来调动神灵驱邪纳吉、除灾呈祥,以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古代人傩祭时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他在驱逐疫鬼时要佩戴闪亮发光的金属面具,十分神秘可畏。对此,《周礼.夏宫》作了生动描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需要说明的是,面具到后来已失去了最初的祭祀和作战功能,人们戴面具更多是为了娱乐,如在化妆舞会上,面具是必备装饰,既增加了娱乐气氛,又避免的熟人间尴尬,减少了心理压力,可心情地释放活力!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1k是多少具体含义是什么 一般指的货币单位(一千)
k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并且在不同场合的含义不同。k可以被视作是kilo的缩写,表示千,也就是用作货币价值的单位。k还可以表示字节,作计量单位,表示储存空间及容量大小。k还可以用来表示温度,并不是类似人体温度的普通温度,而是特定领域使用的开尔文温度。一、k是货币单位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8:4700013刘绪:商文化在北方的进退
商代商文化是指二里冈下层至殷墟第四期文化,学界主要依文化特征等将其区分为不同阶段,如两阶段分法称为商文化前期、商文化后期;三阶段分法称为早商文化、中商文化、晚商文化。若仅就商文化分布变迁而言,则二里冈下层是第一阶段,二里冈上层至殷墟第一期是第二阶段,殷墟第二至四期是第三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商文化四至的分布有明显变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4:480001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述 上 (双槐树横空出世)
2021年4月评选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疫情之后重新回归线下评选的会议。同时随着国家对考古的进一步重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宣传形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纸媒,更多的是网络上前赴后继的报道,特别是众多项目精心制作的短视频的加持,使得全国十大考古的评选不仅仅是学界的盛会,更是广大群众的视觉盛宴。其中不乏一些明星项目。今天我们先回顾其中的前五项。最终入选年度十大考古的项目有: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54:100000考古发现证明:80万年前 人类已能烧烤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近100万年前人类,使用火源的证据。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魏茨曼研究所的团队揭示了一些最古老的控制火力的使用,称研究打开了解早期人类生活场景的窗口,这些证据可以追溯到至少80万年前。在周一发表在PNAS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他们开发并用于检测不可见火迹的先进创新方法。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48:470000国宝流失海外:岂止是天龙山的佛首,请看云冈石窟雕像在日本
#历史冷知识##历史真相官##海外流失文物“归晋记”#今年春晚,杭侃老师和老张为各位介绍了#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祖国#故事。实际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可以说数量众多。本文所记,是老李的好友,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银田老师,上个世纪90年代访问日本时,所见流失于日本的云冈石窟的雕塑。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18:4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