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保护儿童权益的?儿童福利院最早出现在中国哪个朝代?
古代如何保护儿童权益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做好儿童权益保护,让孩子健康成长,已是现代社会之共识。古代在保护儿童权益方面同样是很努力的,先秦即开展了“慈幼”行动,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史上最早的社会救助机构“孤独园”,唐宋立法鼓励“近亲收养”收养;同时,重视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提倡“蒙以养正”……

图:健康快乐的古代儿童,图为南宋佚名绘《冬日婴戏图》(局部)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已出现了儿童保护的呼声。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是这样呼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算是中国最早的儿童保护理论。这句话记载于《孟子·梁惠王上》一书中,当时齐宣王问道于孟子,孟子便说了这句话,并将之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
光喊口号不行,还要去做,这集中体现在“慈幼”行动上。
“慈幼”什么意思?东汉儒学家郑玄称:“慈幼,谓爱幼少也。”这是先秦时周王从国家发展层面提出的总体要求,据《周礼·地官》“大司徒”条,周王朝曾出台了六项“息民”政策,第一条就是“慈幼”。
周王朝的这一儿童保护政策,得到各诸侯国的积极响应。公元前七世纪中期,由齐桓公发起,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境内)结盟,此即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会盟”,周襄王也派员参加了。《孟子·告子下》记载,在这次盟会上,齐桓公提出了“共同纲领”(盟约),其中第三条是:“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图:古代孩子也喜欢玩游戏,图为南宋刘松年绘《傀儡婴戏图》
可以说,“葵丘会盟”所提出的纲领,在中国儿童权益保护史上,具有建设性意义。齐国还带头出台具体“慈幼”政策,相国管仲提出了九种惠民方针,即《管子·入国》中所谓“九惠之教”:“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三曰恤孤……”
为了实现“慈幼”目标,齐国不只有政策,还有行为。该国设置了相关机构,并拿出“公务员编制”,设“掌幼”一职,专门管理、对接“慈幼”工作。如果老百姓家孩子多,无力抚养,政府给予救济:有3个小孩,母亲免除赋役;有4个小孩,全家免除赋役;有5个小孩,国家为其配备一个保姆,并提供两个人的口粮,直到小孩能够生活自理为止。
恤幼给孩子做了实实在在的事,用眼下流行概念来说,应该是“精准慈幼”,这样的理念和做法,放在
先秦的慈幼做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如两汉,在“慈幼”方面便考虑“接地气”,提出了“恤孤”政策。
所谓“恤孤”,就是在物质上救济孤儿。据《汉书·景帝纪》,西汉景帝刘启即位三个月后,即发布诏书,明确提出“赏赐长老,收恤孤独”,第二年再下诏书,要求做到“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东汉也重视恤孤,《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汉明帝刘庄在位时说:“有司其存耆耋,恤幼孤,惠鳏寡,称朕意焉。”
汉朝的具体做法也很“精准”,政府直接减轻多子家庭负责。《汉书·高帝纪一》记载,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于八年(公元前199年)春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老百家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役赋。
东汉时,汉章帝刘炟在儿童保护方面做得最出色。据《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公元79年),刘炟借立刘庆为皇太子之机,“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直接给孤残孩子发放粮食,每人五斛。

图:好调皮的古代儿童,图为宋代苏焯《端阳戏婴图》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正月乙酉,刘炟又下了一道诏书:“《令》云‘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给孕妇发放“胎养谷”,免除丈夫赋税,这大概是刘炟的首创。
这种为儿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恤孤”做法,古代历朝不断。唐宋时做得更到位,如现代福利院这样的救助机构普遍建立了起来。
古代最早的“福利院”,出现于南北朝。据《梁书·武帝本纪下》,崇佛的梁武帝萧衍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孤独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社会救助站,这之后,各朝都有这样的福利机构。如,唐朝有“悲田养病坊”、北宋有“福田院”、“居养院”;南宋时一改以前老幼合一的救助模式,单设“儿童福利院”,出现了“慈幼庄”、“举子仓”、“婴儿局”等专门机构,全是“为贫而弃子者设”;明清则有“育婴堂”、“保婴会”,等等。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山东发现的千年古墓 墓穴主人全身发黑(千年古墓)
山东发现的千年墓穴来自于东周时期。在2017年我国山东地区就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墓,毕竟山东也是我国的一个大省,在这里也是我国很多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也有不少的王朝在这里生存过,所以山东会有一些墓穴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青岛地区发现了一个土山屯墓群,这个墓群一共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而在考古的过程当中也有着比较惊人的发现。横跨千年我要新鲜事2023-05-01 13:30:130000汉代的“养老令”和“敬老卡”——武威《王杖简》和鸠杖
敬老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古代的礼制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人们把它看做是仅次于事亲孝亲的一种美德,并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以鸠杖为代表的敬老养老标志虽然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出土,但甘肃省武威市磨咀子、旱滩坡、五坝山出土的王杖(鸠杖)以及《王杖十简》《王杖诏令册》却是我国古代敬老养老制度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性和系统性的实物见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05:350001北京工地上发现古墓 主人和康熙关系匪浅(清朝古墓)
北京师范发现的墓穴主人是康熙的皇后。在我国的首都北京,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都城,自然是有着比较多的墓葬,有着不少的皇室墓葬就是在北京城的周围,而现在的北京依然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个地方。除此之外,北京在地下还发现了不少的皇室莫学,比如在1962年北京师范的一个施工工地,发现了一个十分神奇的墓穴。北京墓穴我要新鲜事2023-03-13 04:08:560001地下文物看陕西:文明摇篮——晚期智人
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过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阶段连续不断的发展后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体质除一些细微特征仍然比较原始外,解剖学特征已与现代人没有明显差别。在考古学上晚期智人所创造的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黄龙人、河套人以及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宜川龙王辿遗址即是典型代表。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3:15: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