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集团军总司令调3个运输连挖宝,士兵不懂盗墓,棺被硬挖出来
李品仙寿春挖宝案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与党玉崐、孙殿英相比,驻扎在安徽境内的新桂系军阀李品仙盗墓,当时做得比较隐秘。李品仙盗掘的对象是位于古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楚幽王陵。

图:李品仙戎装照
但事情最后还是暴露了,搞得当时民国政坛内人人皆知,动静很大。后来之所以较少被提及,鲜为外界知道,可能是因事发于抗战时期,外界精力都集中在解救民族危机上了。
在抗日烽火连天之际,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候,肩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本该热血洒疆土,李品仙却指挥士兵去盗墓,发死人财,其行径实在可恶!
⊙地方专员提供挖宝线索
李品仙盗楚王墓时的身份,是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李怎么会在抗战的紧要关头,打起盗墓主意的?原来,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冬,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就驻扎在寿县。时寿县专区军政事宜,悉归李品仙管辖,这给李的盗墓活动带来了方便。
李品仙盗掘楚王墓的起因,与党玉崐盗掘斗鸡台有相仿的地方,一开始也是当地人向李品仙秘密提供了当地的“宝物情报”,提供了挖宝线索。通风报信的人是谁?据查,此人是时寿县专员马吉第。

图:寿县古城城门
马吉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讨好驻在自己地盘上的第一号大人物李品仙。马吉第知道李品仙贪财,又喜欢玩古董,便投其所好,特意将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当地挖掘朱家集李三古堆的事情(详见《民国盗墓史·内幕卷》一书相关章节),向李品仙作了汇报,并且对李品仙说,下面还有不少古物,建议李品仙派人去挖。
马吉第的一番话果然引起了李品仙的极大兴趣。
民国人士称李品仙惯用非法手段攫取古物,但是他并没有贸然下手,而是使用他擅长的军事套路:先进行情报分析。李品仙和集团军参谋长何宣(保定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商量,决定先派亲信、集团军总部交际科科长邓峙一到朱家集查明情况后,再作决定。邓峙一唯命是从,接受了李品仙的特殊任务。

图:国军兄弟这是挖工事,还是挖宝?
邓峙一曾在1960年撰文,详述了李品仙当年盗墓的前前后后——
“第二天我便去到朱家集李三古堆所在地勘察,见那古堆的四周已挖成了一个约十丈宽的大圈,周围成了一个大濠塘,塘里的水有一丈多深。当时向附近的居民了解那古堆的情况,果然和马吉第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
⊙调三个运输连前去挖宝
邓峙一回到司令部后,把其所见所闻如实报告给了李品仙和何宣二人。掌握了准确“情报”的李品仙,决定发兵,派邓峙一率领三个运输连,前去盗墓挖宝。

图:国军运输连,图为途中修车场景(与本文无关)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人生规则”在盗墓贼中间要改一下:“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也要有。”邓峙一是李品仙的心腹,参谋长何宣担心邓峙一将来对他隐瞒宝物实情,于是派出了自己的侍从副官、湖南益阳老乡傅笃生一同前去,安插进心腹参与盗墓行动。表面上说是协助邓峙一,真实的意图各自心里都明白。
邓峙一、傅笃生二人率领三个运输连到达了朱家集,驻扎于李三古堆附近。
古堆就是古墓,当地人习惯将墓说成“堆”,就与陕西人将墓说成“坑”一样。此古堆在李品仙决定盗墓之前,曾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先后两次被当地人盗掘,寿县专员马吉第向李品仙提供挖宝线索,就是这么回事。

图:现代考古中,青铜品出土现场
因为前两次盗掘,现场留下了一个直径达十丈的大水塘,积水深有一丈多。邓峙一决定,先将塘里的积水排干。李三古堆的水塘是死水,只要连续排,不愁水塘不见底。
于是,在到朱家集的第二天,邓峙一便派人从当地农民家里借了十多架水车,连续抽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把积水排干了。
但是,水干了,意外情况却出现了。原来,古堆四周的泥土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当年营建墓穴时的人工合成土。这些土的胶性很重,经过水长时间浸泡,变成了比烂泥还烂的胶汁,十分难弄。
怎么办?邓峙一到底是当兵出身,不能围攻就直捣黄龙。他命令手下直接从古堆中心往下挖,直奔墓穴——改变将古堆四周泥土逐渐挖掉的原有思路。
此墓距地表少说也有30米深。向下挖到一丈多深时,土层又不一样了,像铁砂一样,非常坚硬。坚硬到什么程度呢?能把铁锛都折断。好不容易挖掉“铁砂层”后,再向下挖一尺多深,碰到一些像白泥一样的土,但又不是普通的白泥。

图:先秦古墓考古现场,白膏泥已发黑
这种土就是盗墓时常遇到的“白膏泥”,是人工制造的,如果干燥后拿起一小块,手指用力一研,这些白土便成了粉末,这是古代等级较高的古墓中的常用封土。
“白膏泥”的防渗水性能优良,一般堆积在墓葬最核心的地方,将棺材四周严密地围住,泥层越厚,防渗效果越好。有经验的盗墓贼知道,如果见到白膏泥,说明离棺材比较近了。
后来考证,李三古堆是楚王墓。这种王侯大墓级别规格很高。所以白膏泥堆积得很厚,从“铁砂层”向下挖了十多丈深,竟然全是这种泥土。这种土也不比“铁砂层”好挖,初时很软,但一经风干便十分坚硬。
这些士兵毕竟不是专业盗墓的,挖战壕有一手,但盗墓还嫩点,费了很大的精气。挖光白膏泥后,终于见到楚王的巨大棺椁……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克氏龙:辽宁小型食草恐龙(长3.5米/距今9000万年前)
在《侏罗纪公园》中,大家看到过许多恐龙,最著名的当属霸王龙、剑龙等。其实在这里面,还有一种恐龙容易被人忽视,它就是克氏龙,一种曾经生活在中国辽宁的小型食草恐龙,不过它小归小,其尾巴尾端的锤子却很致命,稍不留神,一些食肉恐龙会被它锤死,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克氏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9:29:46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巩县宋陵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21:340000盗挖唐朝宰相家墓出事,吊土的绳子突然断了,砸断盗洞下同伙脖子
盗墓者被砸断脖子本文作者倪方六老话说,“山东出将,山西出相。”山西的相出在哪?闻喜算一个!闻喜裴氏家族,是中国封建时代久负盛名的一大世家,自古为三晋望族,声势显赫。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正史立传与载列的裴姓者超过600人,其中当过宰相的多达59人,大将军59人,有“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之誉。裴氏家族世居闻喜礼元镇裴柏村,裴柏村也因此被美称为宰相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50:590000葛剑雄:西汉人口考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封建帝国,其幅员之广仅盛唐能与之相比,西汉期间人口的急剧增长,在我国古代史上也是罕见的。西汉末年的全国人口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比较准确的人口统计数,但对西汉初年的人口数,却缺乏认真的研究和适当的估计。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13: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