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何时兴用调味品?最流行人工调味品是啥?大葱沾酱何时开吃?
原题:古人如何让食物变得“有滋有味”?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一篇文章,说了古代中国海上力量如何强大,这一篇轻松点,聊聊有关美食的历史。
天气一转冷,人们食欲顿增。面对各种各样的美食,即使有减肥目标者也会动胃口,可以说中国菜是世界味道最好的菜肴之一。那么,古人是如何让食物变得“有滋有味”,可口诱人的?

图:满桌美食
关于调味品的历史,说起来很有趣,比如,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用调味品的?为何管酱叫“酱”而不叫“醋”?山东人特喜欢的大葱沾酱卷煎饼吃饭是怎么吃开的?
梅子,中国早期使用最广的调味品
从司马迁《史记》所记来看,中国人讲究饮食“滋味”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商代初期,人们对食物的味道已很讲究了。
《史记·殷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是商初大臣,为了说服商汤用王道治理天下,他背着一口大锅(鼎)来见商汤,用烹饪时要调制出好滋味的道理,来说服商汤。可见,把饭菜做得有滋有味,已是当年掌勺者必须会的。

图:古人厨房操作场图(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局部)
伊尹是一位擅于烹饪的美食家,因此被奉为厨师鼻祖,至今餐饮界都将他当神供着。在伊尹生活的年代,厨师没有现代这么多调味品可以使用。那么当时做菜用什么材料来调味?
盐,大概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是菜离不开盐,盐因此有“百味之王”的美称。但盐作为基础通用调味品,并不是万能的,如遇到腥膻味食材,盐便不起多大作用。从史料记载来看,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应该是梅子。
《尚书·商书·说命下》有这样的说法:“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王武丁对贤臣傅说所说的话,意思是,如果我做汤羹,你就是少不了的盐梅。
《尚书》所记为现代考古发掘证实,多座商墓出土物中都发现了梅核。如据杨宝成、杨锡璋执笔的《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在编号为M284商墓中出土的一只铜鼎内,便发现了当年用于调味的梅核。
先秦时流行“酸味”
在商墓考古中,还发现随葬有大量狗、羊、猪、鸡等很多动物,以及鱼形、鸟形、动物形器物,可见当时人类的食材已很丰富。但这些带有腥、膻气的肉类,烹饪时除异味才好吃,这便少不开调味品。
梅子性酸,做出的菜品自然“酸味十足”。从先秦时普遍使用梅子这种调味品来看,“酸味”应该是其时的流行味道,人们喜欢喝酸味汤羹便是证明,不然武丁也不会拿“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来说事。

图:青梅
梅子作为调味品使用时,一般用青梅,除了作汤羹调味品外,做鱼、肉时也须用梅来除异味。《晏子春秋·重而异者》所谓“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说的就是先秦人用梅子当调味品烹饪鱼肉制品的事实。
豆酱的发明让普通人也能吃得有滋有味
从文献记载来看,现代烹饪中使用的大多数调味品,先秦时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葱、芥、薤、韭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礼记·内则》即称:“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薮,和用醯,兽用梅。”可见先秦人对调味品的使用已颇有研究。可以说,先秦时,对以辛香为主的各种天然调味品的开发和使用,掀起了中国美食史上的第一波“滋味”革命。

图:各种调味品
但是,好多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调味品,可不是当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这种情况到秦汉时发生变化,调味品大兴,寻常百姓家也可以吃得有滋有味——中国做菜时流行使用调味品,就在汉代!
而这一切,都是从人工调味品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开始的,其中以酱和醋为代表。
秦汉时发明的人工调品中,最最主要有用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酱、清酱(酱油)及豆豉一类,一经发明,便带来的又一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无法吃的食物,因有酱而能吃,好吃;不只“好吃”,经酱调制后菜肴还“好看”,“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要求变得很容易,普通人家都可以做出来——中国人的饮食中从此离不开酱系列。酱,成为古代最流行、使用最广的人工调味品。
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记述了当饮食中常用的调味品:“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
古人为什么把酱叫“酱”而称作“醋”
酱并非秦汉时才有,与醋一样早就使用,但先秦时酱称“醢”,醋叫“醯”。醢用肉为原料,即“肉酱”,所以《说文解字》在解“酱”字时称:“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

图:坛醋

图:酱油

图:黄豆酱
醢为何后来改写成“酱”?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急就篇》中的“酱”字时认为:“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意思是吃饭时少不了酱迹种调味品,就如军队打仗少不了指挥将领一样。
可以说,酱在发明以后,很快就成了最为流行的调味哭喊。而中国古人对酱和醋的调味功能,确实相当看重。宋人陶谷《清异录》中称:“酱,八珍主人;醋,食总管也。”足见酱、醋在古人厨房中位置之重要。
大葱沾酱吃饭法咋来的
酱咸醋酸,秦汉人饮食风尚因酱而发生变化——重口味,“咸味”突出。用现代话来说,秦汉及以后喜欢吃酱的人都“能吃盐”。

图:大葱沾酱卷煎饼
酱的发明还带来一些新吃法。酱可佐菜,亦可直接食用,山东人喜欢大葱沾酱的吃法,便应该是要秦汉时开始形成的。山东人不只喜欢酱,还嗜食豆豉。“豉”念chǐ,而山东人念shì(嗜),《释名·释饮食》中称“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
随着原料的丰富,酱的品种和口味也在进一步发展。如明代以后,辣椒进入中国,“辣椒酱”又成一道流行美味。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亚曼拉公主的诅咒是真的吗 揭秘亚曼拉公主的身世
关于亚曼拉公主,不少人应该有所耳闻,相传她是3000年前的埃及公主,死后被做成了木乃伊,19世纪末,几个英国人将它挖掘出来,走私卖给了富商,由此引发了令人恐惧的诅咒,所有接触木乃伊的人都死了,那么亚曼拉公主的诅咒是真的吗?接下来通过亚曼拉公主的身世,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一、亚曼拉公主的诅咒是真的吗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07:280000考古并不只是现代人的专利 古代人都是怎么做的?(古代考古)
古代人考古的目的在于收敛钱财。现在我们但凡说到考古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古墓,因为从古墓里面挖掘出来的一些古代文物才是我们考古的重要证据,其实也并不是只有现代才开始的,考古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古代人考古的目的并不像是我们一样,是为了能够研究过去。而是为了能够通过古墓里面的东西来给自己扩充军需。古代博物馆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8:10:150000丧事入殓封棺只用4根钉,为什么一定要买5根?估计不少人都不懂
传统丧事入殓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过不少传统丧事风俗,这篇文章接着往下讲,在传统丧事中的入殓风俗。人倒头后,暂时放在地铺(灵床)上,但遗体不宜暴露在外时间太长,得及时移进葬具(棺材)中。遗体放外时间过长,一是对亡人不尊重,二是加大守尸难度。老话说,人死后体内还有最后一口气,如果让猫狗靠近,“换气”了会“走尸”,成为游尸鬼。(已备好收殓葬具)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5:19:270000新发现 | 山东邹平新西村发现战国至汉代墓地
作者:邢琪颜奕曹帅2020年5月,为配合小清河复航工程,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新西村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地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九户镇新西村西北约200米处,地处小清河北岸。本次考古发掘共计清理战国至汉代墓葬56座,出土陶罐、陶壶、铜镜、铜铍、铜带钩、铜钱等文物。墓地航拍照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24:340000老外翻阅200年前的古书,发现中国古沉船,打捞出文物后卖2亿元
我要新鲜事2023-07-29 16:42: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