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吃了中国第一块月饼?月饼之前叫啥饼?别说是胡饼啊
原题:南宋人吃出“月饼”一词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当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刚好于八月十五凯旋归来。时吐鲁番人献胡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么杨贵妃吃出了中国第一块“月饼”——中国第一块月饼是女人吃出来的,联系中国古代女性对中国月饼的崇拜,倒是很有可能的。

图:杨贵妃画像

图:范版杨贵妃

图:殷版杨贵妃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甚至是无稽之谈,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但唐人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道,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作为八月十五之节”。
另有学者引《洛中见闻》称,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但所赐之饼是不是月饼?不好说。
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金饼也是月饼的概念最早叫法之一,完全有别于很俗的原始“胡饼”叫法——金色诱人,圆如香饼,“金饼”也!时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图:东坡品茶图
可以考证的“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时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同时代人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条,均出现“月饼”一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月饼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专用节日食品,乃“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不过在中秋节这天食用,意义非同寻常。
到了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又现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在明代全面流行。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上讲究了。元末人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记下了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如何)中秋节的情况,这天夜晚,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公园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可以理解为“吃月饼”。

图:宋元以后皇家中秋之夜很热闹。图为电视连续剧《大唐芙蓉园》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中秋玩月时,杨贵妃即兴起舞。实际在当时是不可能这样,唐时中秋节并未受到重视。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去了“月饼”叫法外,还“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人过中秋节最突出的气象是“送月饼”。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只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图:豆沙月饼(现代)

图:五仁月饼(现代)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走月”活动的结果。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色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红巾军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方便,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成为明人普遍的节日行为。

图:《红巾起义》连环画封面
另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苏州地区至今就有这种的说法。但不论怎么说,月饼在推翻元朝政权中,曾作为“信息传递的秘密载体”,还是很有可能的,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称月饼是明朝的“功臣饼”也不为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了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汉代纺织品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04:1100012016年湖南文物考古发现文物达1万余件
沅江赤山岛杨腊丘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现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澧县孙家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人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常德唐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鸟形陶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星辰在线1月9日讯(长沙晚报记者任波)8日在长沙举行的2016湖南考古汇报会上,湖南史前文化考古成为会议最大热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21:030000抗日战争之后,中国200多万伪军如何处置?三点说清楚
说起汉奸,应该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一个痛点。每每想起总是愤慨无比,在中华民族低潮的时候,正是该同仇敌忾宁死不屈的时候,而不是窝里横。总是不忍回望这段痛苦的历史,但它却又是无比真实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伪军的人数曾一度高达200万,那么在抗战胜利后,这些伪军如何处置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27:330000于沛:20世纪历史学的特点
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世纪。人们对19世纪史学极尽赞美,并不是因为它已经竭尽历史研究、历史认识的真理。19世纪史学的最大贡献,是史学在这一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完备形态的科学,为20世纪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现实道路。20世纪史学表现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对以往史学有益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必将对未来史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0004老农将国宝砸碎卖废品 专家苦寻碎片2年 复原后禁止出境展览
湖南省博物馆的“大禾人面方鼎”是该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和第3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然而,这件宝贝曾经历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历程,令人哭笑不得。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王的老农民。在湖南某个偏远的小村庄里,王勤劳善良,风评很好。一天,他在自家地里挖到了一只青铜鼎。但在他的眼里,这只是一块废铁,可以卖个几个钱解决温饱问题,于是毫不犹豫地把鼎砸成了碎片,拿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去卖。我要新鲜事2023-08-03 20:20:1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