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平:我心目中的好图录—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
我经常宣称我自己喜欢买贵书。在考古图书中,期刊因为多有财政或项目补贴,一般都比较便宜,像全彩印刷的《考古》和《江汉考古》分别是30元和12元一期,也是全彩但每期洋洋300页的《南方文物》还是30元一期。一般论著虽然小贵,但这些书籍多有各种数字版本,大部分时候可以满足日常所需,购买的意愿已经不强烈了。贵书多是图录——本文专指青铜器图录而言,考古研究经常是看图说话,特别是青铜器这样纹饰、工艺细节很重要的材料,其高清图片就成为刚需,那些信息量浓缩、集中的大型图录尤其成为绕不过去的坎。贵书对年轻学人而言是个奢侈品,比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青铜器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全套定价5200元,这在当时是个天价。好在《全集》是分册出版、分册定价,可以单册购买。那个时候还没有网上书店,但像北京琉璃厂等书店,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书市,常常有打折价。单本《全集》350元——相当于那时一个月的工资,可以折扣到240元、280元不等,这算是很大的福利了。当年我去北京出差,买书时看到打折的《全集》分册,一次只买得起一本,那种如获至宝的喜悦之情到现在还有感受。这样集腋成裘的方式感动了《全集》的编辑段书安先生,在我2005年开始编《曾国青铜器》图录时,他为我配齐了还没购全的几册。《全集》基本上是一器一图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器物的全面性和代表性,还是涵盖的时间和地域,都与“全集”名实相符。对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概貌,这部图录差不多已足够。《全集》也是我驻留时间最长的图录,闲来翻翻,很是享受。对我而言,二十世纪最好的图录就是《中国青铜器全集》了。
和研究性专著一样,一部图录从凝练选题、谋篇布局,到图片和文字的表达,无处不体现作者的高度,也无处不影响到读者的感受。但什么是一部好图录?不同的学者、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阅读目的,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时代的图录,也还有其时代使命。新时期随着信息需求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入,也是讨论什么是好图录的时候。最近得到新的图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我当即会用自己心下的标准去衡量一番,会检索比较一下近些年图录的样子。下面就以这部图录为基准,讨论图录的编辑与出版。
一
图录是文物类图书的大类,青铜器图录又是文物图录中的主体。图录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出版和研究水平的快速增长。所谓图录,简言之就是以呈现器物图像为主、体现器物研究的出版物。追溯起来,这会让我们想到以青铜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金石学,以及金石学对青铜器的著录。比如《考古图》是以器类为序编撰【3】,每器的器形及铭文俱备,出土地及尺寸乃至容积都有记录,甚至从器类、器形到铭文都有所研究。毫无疑问,宋人编撰的金石著录已经具备了当代图录的基本要素。这样线绘器物、描摹铭文的著录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末和民国初期而无实质性变化。
随着西方摄影术的成熟,十九世纪末照相制版的影印术开始推广。国内最早的影印本图录,大约是罗振玉1917年刊印的《梦郼草堂吉金图》。其后影印本图录包括像容庚分别在1933、1938年刊印的《善斋吉金录》《善斋吉金续录》,著录的青铜器被实景、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可谓是图录刊印的一次革命。民国时期青铜器研究集大成的《商周彝器通考》,也因为其影印器物,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彩色洗印技术在西方出版物中开始普及,图录也开始进入彩版时代。我们国家自1973年开始多次举办对外文化交流的文物展览,外展方出版的文物图录中彩色照片为参展单位留下了深刻印象,如1976年东京国立博物馆等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青铜器展》等。1980-1981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中国青铜器时代展》,大幅彩色图片,特别是比例大于原物的局部特写彩图,给人以视觉冲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彩色洗印技术在国内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编辑出版全彩图版的大型系列美术图录《中国美术全集》,其下《工艺美术》类别中,由李学勤先生执行主编出版上下两册《青铜器》。几乎同时,更大型的美术图录《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出版,马承源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的《全集》是其分类之一。《青铜器》和《全集》除了全彩印刷之外,还由专门的摄影和拓片团队在全国采集图像,确保了这两部图录在图像制作上的高水平。这样跨地区统一采集图像的作法,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果,现今难以复制。除了综合性图录外,1999年的《保利藏金》出版中国保利集团收藏的商代到唐代94件(套)青铜器,该图录从器物摄影、绘图、拓片等图像采集,到版型设计、印刷和装帧,都是当时业界水平的代表。该图录词条、专论由知名学者撰写,更赋予青铜器以极高水平的解读。在二十世纪图录中,如果说《全集》代表了综合性图录的最高水平,《保利藏金》则大概是专题性图录水准的天花板。此后,我国彩印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准,图录在图像采集、印刷方面,已经没有技术层面的障碍。同时,专题性图录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陕西作为青铜器发现和研究都极为突出的省份,在图录的成果上也一直处在全国先进的地位。早在197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编辑反映陕西省青铜器全貌的《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在《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第一册《编例》中说,全套图录拟出六册,包括商、西周、春秋和战国青铜器。可惜最终只出四册,收有商、西周时期青铜器770件。这套黑白图版的图录虽然未完成,但仍然是全面了解陕西商西周青铜器的重要参考书。进入二十一世纪,专题性图录又成为陕西同仁的一个工作方向。
周原是陕西乃至中国出土青铜器最重要的遗址之一。2002年徐天进先生主编全彩的《吉金铸国史》,图录收录以庄白村一号窖藏为主的48件青铜器。这是基于1999年的展览,同时也是基于北京大学学生田野实习间歇中对青铜器展开的科研。当年撰写词条的研究生们,现在多已成为知名学者。这部全彩的图录不仅在文字上记录了对器物详细的描述、观察与讨论——包括对铸造工艺的讨论,突出之处是对器物纹饰的墨拓、不同角度的特写照片,特别是在国内图录中首次引入了X光观察成果。以卜斤觥为例,单器就有7个不同侧面的照片、3幅铭文照片和拓片、7幅纹饰拓片、6幅器形和纹饰线图、2幅X光片,让读者从图录中可以详尽地获取器物信息。
2005年曹玮先生主编全彩的《周原出土青铜器》,首次收录扶风、岐山所在的周原遗址青铜器【15】,是对周原遗址出土青铜器最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图录十册包括窖藏(第1-5册)、墓葬(第6-9册)、征集(第10册)三部分,除简洁的文字介绍外,青铜器的体量数据包括有重量和容积,是很有价值的记录方式。曹玮先生以同样的工作方式,2006年主编出版4册本的《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2009年出版5册本的《陕北出土青铜器》。
2016年由张天恩先生主编16册本的《陕西金文集成》,按区域收录陕西地区中商至三国时期有铭青铜器1973件。著录的每件青铜器都有器物照片、铭文照片、铭文拓片各一,这使器与铭成为相互印证的整体。该图录还包括有不少未曾著录的铭文青铜器,是对陕西金文集大成的著作。
曹玮、张天恩两位先生所编的几部专题性图录,在选题领域中以资料搜集之全面而出色。特别是收录的青铜器属于不同博物馆,《陕西金文集成》还著录较多西方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这需要很多行政协调、学术溯源等耗费时力的工作。周原、汉中和陕北是陕西最有青铜器特性的三个区域,金文特别是西周金文又是陕西青铜器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以上相关专题性图录选题和收录器物的学术意义重大,图录在落实这些选题目标中,又还体现了青铜器的研究水平。至此,可以说想要编一部好的图录,在陕西已经有了很高的门槛。徐天进、段德新两位先生主编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共十册(以下简称《宝鸡》),以器类为序收录1017件商周时期青铜器,包括食器249件(第1-5册)、酒器95件(第5-6册)、水器22件(第7册)、乐器19件(第7册)、兵器217件(第8册)、车马器191件(第9册)、工具80件(第10册)及杂器145件(第10册)。《宝鸡》图录和《吉金铸国史》一样,也同样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田野实习之外,以青铜器整理和考察为主的研究工作。由此可以理解,《宝鸡》为何以一家博物馆藏品为研究对象。
但宝鸡显然也不只是一个行政地理区划,而还具有文化区域含义。除了下辖周原遗址所在的扶风与岐山县之外,宝鸡市在地域上是广义周原的主体,市区及附近还有密集的西周文化遗存。例如在今宝鸡市区及以西10公里范围的渭河南北两岸,自东向西分布有戴家湾、旭光、石鼓山、茹家庄与竹园沟鱼国墓地。这样密度的高等级西周遗存,堪比扶风岐山之间周原一带的政治中心区域。作为曾经命名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博物馆,博物院的青铜器收藏代表性极强。如包括茹家庄和竹园沟墓地的鱼国墓地,是广义周原地区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墓地。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27件青铜器,又是历次西周青铜器发现中铭文最多的一次。这些西周青铜器加上东周秦国青铜器,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青铜器的整理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
基于同一家博物馆进行整理工作,有工作方式带来的便利和质量。以广义周原遗址东南部的眉县为例,眉县出土青铜器的地点与次数不多,但眉县所出西周青铜器俱为精品。除了《宝鸡》收录的2003年杨家村窖藏青铜器,早在1955年,眉县李村西周窖藏出土一组盠器,包括盠驹尊1(《全集》5、169)、盠方尊1(《全集》5、164)、盠方彝2(《全集》5、134),以及一件驹尊盖。这批青铜器的发现,还引起了郭沫若、罗福颐等知名学者的热烈讨论。眉县杨家村在二十世纪也发现有1972年、1985年两次青铜器窖藏,其中1972出土了涉及土地交换等铭文记录的西周早期重器旟鼎。以上三批青铜器分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立足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无需为这些青铜器去协调不同单位的资料,也同时可以保持图像采集方式的一致性。
当然,基于一家博物馆的工作,在资料占有上自然是利弊参半。一方面,如上所述许多青铜器在发现后会被分置于不同的博物馆,按博物馆整理会排除其他馆藏的资料。如1972年岐山京当发现商代前期窖藏青铜器鬲2、斝1、爵1、觚1、戈1件,共6件,其中弦纹鬲、斝收藏在岐山县博物馆,因此《宝鸡》只收录了宝鸡本馆所藏的云纹鬲、爵、觚、戈等4件青铜器。另一方面,按博物馆整理又可全面搜罗馆藏资料。仍以周原遗址核心区域的岐山京当为例,《周原出土青铜器》(第二册)只收录了1972年商时期青铜器资料6件,但《宝鸡》还收录了1958年京当征集的虢仲鬲、1964年京当礼村出土的西周早期圆鼎。虽然这两件器物分别有过著录,但单一博物馆全面整理的优势仍然是明显的。此外,《宝鸡》收录无明确出土地点青铜器,戈类器就达88件,可知本次整理是穷尽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青铜器资料。或正因如此,徐天进先生在图录第一册《序言》中才会说:“是迄今为止对该馆藏品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次著录。”
二
选择什么样的体例,大约是图录编辑者首先要考虑的技术线路问题。和一般著作有所不同,图录的体例往往是读者需求和编者表达之间的一个平衡。原则上,图录和考古报告一样,应当尽量呈现较多信息并让读者方便获取这些信息。从考古读者的角度,特别希望考古资料是按出土单位(墓葬、灰坑等)呈现。因此对那些按类介绍出土物的著作,许多学人首先做的就是“拆报告”,以便观察组合和同出关系。但是,不难注意到,迄今所见大部分图录都是按器类编排的。这是因为,当图录内容涉及较多出土单位而各单位包含器物较少时,按单位报告的意义就会大幅度减弱。再则,如果单位出土标本的材质和数量都很丰富,按单位展示时只选择少量标本的话,也给人以不足的感觉。当年《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青铜器》就是先按出土地点、再按器类排列,效果并不理想。近些年专题性图录也多是以器类为顺序,当然图录体例和主题以及内容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最常见的展览图录,虽然多是围绕展览单元区分章节,但涉及青铜器等常见展品,仍然多是按类排序。学术为主题的图录如前述《周原出土青铜器》《陕西金文集成》等,只有像《周原出土青铜器》那样以区域考古为主题的,才会按出土单位编排。至于博物馆馆藏品图录,一般也会是按器类排序的。《宝鸡》图录主编徐天进先生是位地道的考古人,但给人的印象、包括经历都像是一位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图录的另一位主编段德新先生则是位博物馆人,因此《宝鸡》按器物大类分类,具体按器类排列,是很自然的选择。
按器类排列的图录体例,自然还有更多的考虑和讲究。《宝鸡》收录的青铜器资料在出土地点上并不平衡,鱼国墓地和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是最为主要的资料群,其他40多个地点青铜器所占比例较小,此外又有大批采集青铜器(205件)。如果按出土地点编辑,全书的不平衡性也比较强。
但按器类排序的编排方式,需要编者对青铜器具有非常高的年代和分类认识水平。在《宝鸡》第一册范例部分,编者特意列举了从容庚到朱凤瀚等先生的权威年代学著作,作为编年系统的参考书。实际上在操作中,仍然要求编者有很高的学术决断力,这从《宝鸡》图录中可以观察到许多。如126件鼎类器,按器腹形态分为圆(腹)鼎、分裆鼎、方鼎三大类。这样就将扁足鼎归入圆鼎中,体现了分类原则的一致性。在同一大类中,再按“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等这样的年代早晚排序。编者在“西周中期”鼎类器中,再将“西周中期偏早阶段”这一更加细分的器物置于前列,可知同一时期器物继续是按年代早晚原则排序。这意味着编者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对器物要进行非常精细的年代划分,二是在同一小阶段如何处理相同类型的器物问题。我们知道,商周之际前后的青铜器并不容易细分断代。《宝鸡》收录了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夔纹涡纹鼎8件,云雷纹为主体构图的兽面纹鼎7件,在排序上既考虑了年代早晚,又兼顾到这些同类装饰的器物,将其年代相同者靠近排列。
有时器物分类会与同出关系形成复杂的情况。例如车马器中车軎与车辖是两类功能不同的车器,但軎与辖又配合使用在轴端约束车轮。在墓葬中这两类器可能会组合在一起放置,也可能分开放置且难以判断其是否为一套。《宝鸡》将确定配套的軎与辖合并为一类,不能配套的軎和辖分别归类,形成軎、軎辖、辖三个类别,值得车马器资料整理借鉴。按类排列会打散墓葬或窖藏器物的同出关系,《宝鸡》在图录正文之后设有《青铜器出土地索引目录》,方便检索各区县及以下出土地点,在此目录之下,又进一步设《青铜器出土地索引》,详细列出各单位出土器物,并附小幅图像。如此,依靠这些索引可以简易获得一个单位或一个区域出土青铜器的全貌,可满足考古人按考古单位报告遗物的需求。同样,对于关心青铜器铭文资料的读者,图录也在出土地索引之后再设有《有铭青铜器索引》,便于检索铭文。
三
按我个人的理解,做好一部图录,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兼容性。考古学研究多是在比较中进行,这要求从概念到数据都应该在同一含义和层次上进行,以便比较研究得以开展和深入。一部图录从图像到数据,获得兼容性并不容易。例如同一件青铜器,即便都是拍摄相同的正面,但器口齐平的拍摄方式,和稍微带俯角的拍摄方式,会有明显不同的观感。同样,不同灯光布局的拍摄、不同焦段的拍摄等等,也都会有不同的观感。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件器物在不同出版物中的不同表达,也经常看到同一部图录中同一器类大相径庭的表达。图像资料表达的差异性放在更大行业视野下会体现得更明显。对我们文博行业特别是考古研究而言,所需图像要点在于记录客观信息,因此记录性图像明显有别于风格夸张的艺术摄影和广告摄影。或者从兼容性的角度换言之,艺术摄影的图片与记录性图片无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同样,以艺术形式表达甚至带有强烈主观性的全形拓,也无法与记录纹样、制作工艺信息的单元幅面拓片进行比较研究。《宝鸡》图录资料在兼容性上控制出色。X射线胡东波、摄影吴正龙、拓片谢海元、线图董红卫诸位先生都是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代表。在图像处理上,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各负责一个方向的图像技术,因此在同类图片的表达上,始终保持着一致性。与此同时,这种一致性又与同领域图像主流保持一致。比如,《宝鸡》纹饰拓片都会表达一个单元的纹饰(往往为两组纹饰),这是常见的纹饰拓片表达方式,研究者据此可推知一周纹饰布局,也便于与其他报告的同类资料对比。又如X射线拍摄提供了迄今青铜器图录最为丰富的透视图片,仅据此图录就可以讨论多个工艺问题。此外,《宝鸡》大量针对工艺、装饰,甚至是制作缺陷的特写图片,既是对器物细致观察的体现,也是很好的工艺研究信息。
2.原创性。这些年中国文博事业飞速发展,一大表现是各种图录特别是展览图录高产,但同时不少图录的不少图片都是多次出现的熟面孔。在图录中找到新资料,成为对研究者的一个能力要求。
《宝鸡》可以说原创性十足。在其所收录的材料中,《宝鸡鱼国墓地》报告出版较早,图像信息极为有限,《宝鸡》重新发表这些“旧资料”,呈现出大量新资料,体现了图录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意义。比如《宝鸡》第六册收录鱼国墓地茹家庄M1乙室出土4件器形相同的鸟形器,其中较大的两件为带腹腔的动物型尊,而较小的两件无容器功能仅作鸟形。因为编排在一起,图录有很好的展现。杨家村青铜器窖藏报告《吉金铸华章》也是全彩出版,多图解析器物,但《宝鸡》在照片的选取、拓片与线图的制作、版式大小与编排等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宝鸡》都是按照铭文、纹饰、工艺这样的顺序表达一件器物,形成与《吉金铸华章》明显不同的风格。甚至当《吉金铸华章》照片摄影师是同一人,《宝鸡》选用照片时,从器物全景照到局部特写照多有区别,以保持原创性,这一方面体现了编者的细致,同时也反映出项目工作中充足的资源准备。
原创性图像信息即为新资料,有时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仍然以前述虢仲鬲为例,《宝鸡》所采用的图片与稍早出版的《陕西金文集成》虢仲鬲图像相比,器物经过重新清理,虢仲鬲纹饰清晰可辨。这样可让研究者确定,虢仲鬲与同类的2003年杨家村窖藏单叔鬲器形纹饰几乎相同,它们的年代接近,因此可确定此器属于东迁之前的虢国。3.导向性。图录提供未来研究工作的资料,当然会,也应该对今后的研究起到引导作用。《宝鸡》附录的论文,除了介绍工作过程、文物收藏情况之外,其他如徐天进、李零、董珊、金正耀、胡东坡等先生的论文,分别在器物装饰与工艺、铭文反映的历史背景、化学成分和X射线涉及材料与工艺等方面进行讨论。
图片是图录型著作的主体,图像采集既体现了编辑者对器物特征的认识水平,又包含了对相关问题的解释。前述先生们的讨论方向,恰好是在《宝鸡》中给予了重点的关注和呈现。这样,图录系统性地呈现这些方向的材料,起到引导学术研究的目的。以摄影图片为例,《宝鸡》关注了装饰、工艺、铭文等方面的信息。其中关于青铜器铭文,有照片、图片、X射线等不同方面的特写,研究者可以测算出铭文区域及字形的大小,图录还给出了所有铭文在器物上相对位置的照片。可以说,《宝鸡》摄影图片给读者呈现了较实物更为细致的观察。
《宝鸡》图录也给我们考古同行们一个启示,摄影等图像采集工作,绝不是简单地将器物交给摄影师等相关专家处理即可。比如摄影工作,每件器物都需要和摄影师进行讨论,在形制、装饰、铭文、制作等方面,表达出或普遍的、或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甚至是特殊的器物信息。除图像信息之外,图录中器物数据的测量是特别重要的资料信息。近些年,不少图录和报告提供青铜器容积、重量数据,开阔了研究前景——比如研究者可以估算不同墓葬、不同文化乃至古代青铜器的生产总量等等。此外,《宝鸡》有些器物口径的测量,是一个区间值而非绝对值,说明了该器口部不规整的程度。以上容积、重量、区间值在《宝鸡》中如果系统性测量,数据量的积累意义会更大一些。由于在图录也包括报告中无法根据图像测量出器物的体量数据,因此更多的原始数据比细致的文字描述意义更大。当然这样的原始数据最好是针对有意义部位的,比如目前较少涉及的足高与宽、耳宽高厚、腹深与盖高等,这些数据为今后对器物多方面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我本人过去义务参与过一些晋侯墓地青铜器的整理,当时测量了铭文区的长宽、“晋”和“侯”等单字的长宽。这样可以让研究者比较列鼎,比较不同晋器甚至是不同侯器字形大小,研究铭文制作、文字与社会等级等等问题。《宝鸡》对此有更佳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将所有拓片都附上比例尺,研究者据此可以基本准确地推算出铭文、纹饰单元的尺寸大小,便于比较研究。
考古工作经常可以体会到新发现的喜悦,但又必须面对其后整理资料的单调与琐碎,像《宝鸡》这样大型图录自然也不例外。徐天进先生在第一卷《序言》中写道:“青铜器的整理工作始自2005年8月,到付梓出版,断断续续经历了近16年时间。”可见图录的出版,编者和编辑所经历的不足为外人道的曲折和辛苦。在这里,也想对《宝鸡》这样的图录编辑者、考古报告的整理者,表达真诚的谢意和敬意。无论如何,考古资料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在影响力还是在持久性上都高于研究性著作。我想,仅此就足以令图录和报告作者们骄傲。《宝鸡》全套定价9800元,相当于现今大多数博后们一个月的工资。这比我们当年购买《全集》的压力小许多。不过每册平均980元,定价与差不多同时面世的《倗金集萃》《霸金集萃》相同。考虑到后两部图录各600页的体量,《宝鸡》的定价仍然有些高了,这也算是我们对这部图录提出的意见。
原载于《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郭静云:从信仰到哲学、从哲学到新的信仰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著《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下编之结语。下篇讨论很多抽象概念,发现战国百家所争鸣的命题,实际上都源自上古信仰的脉络。我们的讨论尚不全面,除了我们所提出的几个概念,还有其它,如“德”、“圣”、“礼”等等也有甲骨金文的根源,在这方面还需要作更细致全面的研究。不过这一套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项要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29:380000北大考古前三届毕业的老先生们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是我国最早的考古教学和研究机构,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培养的学生和一起参加北大、国家局和中科院考古所合办的培训班所培训的学员基本构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最主要的生力军。所以可以这样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考古出北大,连我这种边缘人上追三代到师爷辈都能和北大联系起来。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12:380000甲骨文造假:始于山东商人范椿清,盛于河南文盲蓝葆光
1931年,在《华北日报》的《华北画刊》上,一个叫汐翁的作者写了《龟甲文》的短文,讲述1899年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生病,在北京达仁堂药店抓了几副中药,在翻检药物时,在“龙骨”这一剂中药上发现了文字,于是甲骨文被发现。2007年,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发表《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指出该文“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离奇而不符合事实”。我要新鲜事2023-09-28 20:22: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