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龙泉窑系青瓷
龙泉窑系青瓷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处州龙泉县,此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明初,以青瓷闻名于世,直到明代中叶以后才逐渐衰落。龙泉窑的烧造历史悠久,产品供应朝廷、官府及民间之外,也是外销东亚、东南亚、非洲及欧洲等地的贸易瓷,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本文除了介绍宋代龙泉青瓷之外,还会述及元明两代的龙泉产品,以及受龙泉窑影响的同安窑特色,希望读者对于龙泉窑系能有概括性的认识。
1.北宋龙泉窑

器形包含瓶盖与瓶身二部分,肩部竖立五根圆柱形小管,是北宋龙泉窑的特色产品。图片来源:《浙江纪年瓷》,页201。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常见越窑遗风,造型有梅瓶、执壶、盘口壶、碗及多管瓶等等,表面常以篦纹和莲花纹装饰。例如图一为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刻花五管瓶,此器由浙江省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墓出土,器形包含瓶盖与瓶身二部分,瓶盖为覆盆式,顶部有葫芦形的盖钮,瓶身为直口、短颈、深腹、圈足之状,上半部为分节式的四重凸棱,表面浅刻斜向的平行篦纹,肩部竖立五根圆柱形小管,下半部刻成多重莲瓣纹。此类多管瓶的造型独特,是北宋龙泉窑里颇富特色的器物,其他还有盘口壶、梅瓶及执壶等品类,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面薄而灰青,是此一时期的共同特徵。
2.南宋龙泉窑

此器模仿商周陶鬲,胎薄釉厚,颜色粉青如玉,呈现精致、稳重、高雅的美感。图片来源:《龙泉窑青瓷》,页153,图121。
南宋时期,北方的汝窑和定窑因战乱而衰落,许多窑工随着宋室南迁,使龙泉窑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胎土釉料及烧造工艺上都有显着的进步,风格焕然一新,日人称为「砧青瓷」。南宋龙泉窑的品类有炉、碗、瓶及多孔器等等,造型常见仿古之意。例如图二为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鬲式炉,此器由四川省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窖藏出土,炉口外折为平檐状,颈部短,肩部窄,腹部呈扁圆形,器底具有三足,形制模仿商周陶鬲。它的胎体较薄,胎色灰白,表面施以多层釉料,釉厚粉浊,颜色粉青如玉,呈现精致、稳重、高雅的美感。由于南宋龙泉窑改良了胎釉的配方,采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工艺制作,成品具有胎薄釉厚的特色,而其造型模仿古代铜器、陶器及玉器,也是仿古潮流下的产物,与南宋官窑雷同,二者的关系耐人寻味,是陶瓷史上颇具意义的课题。
3. 元代龙泉窑

此器胎体厚重,表面布满刻花弦纹和缠枝花卉,釉色青绿,呈现元代龙泉窑的特色。图片来源:《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页41,图28。
元代初期的龙泉窑承袭宋代的风格,以小件器物居多,其后发展出不同的方向,胎土灰白,釉色青绿带黄,器表装饰丰富,形制高大厚重,整体风格气魄宏大,日人称为「天龙寺青瓷」。例如图三为元代的龙泉窑刻花大瓶,此器为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品,瓶口外敞如喇叭状,颈部粗长,肩部窄,腹部外扩为圆鼓形,腰部以下收窄,足底微撇。它的胎体厚重,表面布满刻花弦纹和缠枝花卉,釉色青绿,呈现元代龙泉窑的典型特色。除了刻花之外,元代龙泉还有贴花、堆花、印花及褐色点彩等装饰技法,尤其露胎贴花经高温烧成橘红色,与青绿色的釉面产生鲜明对比,装饰效果极为突出,而部分器物模仿中亚金银器,也能反映当时中西合璧的风格。
4.明代龙泉窑

此器的釉色青绿带棕,玻化强且透明度高,足端露胎处泛红,是明代龙泉窑的特色。图片来源:《世界陶磁全集14明》,页234,图229。
明代是龙泉窑由盛转衰的关键期,早期继承元代的基础,品质尚可,中晚期以后瓷窑减少,产品水准大不如前,加上青花瓷兴起,使龙泉窑更趋没落。明代龙泉的胎土灰白,釉色青绿带棕,近似艾绿,因透明度高,表面光泽较强,日人称为「七官青瓷」。例如图四之明代龙泉窑刻花炉,口沿往外翻折为出檐状,上方附加一对立耳,颈部短直,腹部呈扁圆形,器底有三个柱状足。炉耳表面雕刻绳索般的斜线纹,颈部环绕卷草,腹部与三足布满钱纹,釉面青绿带有棕色,玻化强且透明度高,足端露胎处呈泛红的现象,是明代龙泉窑的特色。虽然明代中晚期龙泉窑走向式微,产品有胎粗釉厚、成品草率的缺点,但是早期品质不错,而且大量外销,部分器物的造型纹饰与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釉里红器雷同,在当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5.宋代同安窑

此器以大斜刀和篦纹作装饰,因积釉多寡而有深浅之分,纹饰风格流畅。图片来源:《金明集瓷选录》,页91。
龙泉青瓷于宋代兴起时,即是当时的贸易商品之一,因此南方窑口也大量烧制仿龙泉窑的青瓷销售海外,其中位于福建的同安窑青瓷以流畅的纹饰着称,日人称为「珠光青瓷」。同安窑青瓷有碗、盘、碟、罐、洗、瓶、炉等品类,其中以碗的数量最多。例如图五之宋代同安窑青瓷碗,碗口外敞,器壁向内倾斜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胎体灰白,釉色青黄,因施釉不到底而使底足露胎,正是同安窑产品的特徵。碗的表面以大斜刀刻出主纹轮廓,再用篦纹作为附属性的纹样,罩上青釉后,因积釉多寡而有深浅之分,纹饰风格流畅,是宋代外销日本的主要品类,深受日本「茶汤鼻祖」珠光大师的喜爱,故有「珠光青瓷」之名。
龙泉窑是古代重要的青瓷窑场,影响遍及中外,每一阶段都有其独树一帜的特色,值得仔细比较与欣赏。
新时代湖南考古工作回顾与展望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湖南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区域,为全国十个文物大省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50:330000新书推荐 | 单霁翔:《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
文博视角下的香港城市百科全书内容简介8000多栋历史建筑见证了香港城市发展,也承载着港人的集体记忆,在寸土寸金的紧凑型都市中,却面临着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遇。创建伙伴关系,让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进来,尘封的历史建筑在“伙伴计划”中鲜活了起来……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10:190000古代那么多银子 现在为什么很难见到了 考古学家给出了答案
我要新鲜事2023-05-02 19:51:210000讲座:张敏:鸟瞰太湖——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宏观研究
讲座伊始,张老师指出:太湖流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因此,对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发生历程、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发展规模作全局性的宏观研究是必要的。根据太湖流域早期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张老师将讲座内容分为“太湖流域与太湖流域古文化、马家浜时期的太湖东西、崧泽时期的太湖流域、良渚时期的太湖南北、文明化进程中的太湖流域”五个部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10:1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