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王因遗址

▲ 王因遗址位置图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山东省兖州县城西南的王因村南。面积约 6万平方米。1975~1978年由高广仁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7次发掘,揭露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主要收获是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墓葬 899座。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4100~前3500年。在底层还有少量北辛文化遗存。

▲ 彩陶钵

▲ 彩陶盆
墓葬多为长方形浅穴,填土中有意掺入红烧土末。墓向一般朝东。儿童葬式与成人相同,都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墓为单人俯身葬,这类墓均不朝东,可能为凶死者的埋葬。有30来座仰身直肢的合葬墓,少则2人,多则5人,多数为同性合葬,还有近百座二次葬墓和近40座“迁出墓”。二次葬墓中既有单人的,也有多人的,后者少则2人,最多的24人,遗骨分排或分层安葬,同一个体的遗骨往往按一定方式放置一堆,这类墓中死者亦多为同性,一般无随葬品。较多的死者生前拔除上侧门齿,还发现枕骨人工变形和因生前长期口含石球或陶球致使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这些都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奇特习俗。

▲ 夹砂红陶釜形鼎

▲ 王因遗址出土的骨器
王因墓地仅20%的墓有随葬品。随葬日用器皿及仿制的明器,主要有釜形鼎、钵形鼎、带鋬鼎、罐、豆及一些彩陶盆、钵等。还有不少造型奇特、无实用价值的觚形器,是该墓地富有特色的代表器物。觚形器及随葬的龟甲、獐牙可能具有宗教上的意义。还随葬小件生活用具、饰物和祭食,生产工具则不多。随葬品一般为三、两件,多者有二十来件,但也只是陶镯、骨锥之类。同性合葬及多人二次合葬是王因墓地的突出特点,一般认为,这种葬俗反映着氏族成员间血缘纽带还相当牢固。同时,墓葬中也没有显示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王因墓地可能是氏族制度还很发达、私有制尚未产生时期的遗存。

汉代有翼仙兽:从多样的形像到新创的典范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4:000000夏朝存不存在:考古发现夏商盐铜基地,难怪二里头被称为“夏都”
前两年,原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更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由此正式宣告“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二里头之所以被确定为“夏都”,主要在于三个原因:首先所处时空与史书记载的夏朝情况一致,其次考古确认为具有“王朝气象”的广域王权国都,第三是介于龙山文化与商朝文化之间的另一种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16:040000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艺不输清宫之物
古代的“文具盒”文/吴甜甜、倪方六六一儿童节到了,首先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这篇文章说点小朋友感兴趣的话题吧——天天要用的文具盒。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具用品中最为主要的四种,这就是读书人都知道的“文房四宝”。到清代,文房四宝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连书刀、书摸、砚滴、笔床等“文房四宝”的辅助工具,都随之发展起来。(中国的“文房四宝”)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22:310000洛阳盆地是否是“中原”地理人文概念的原始产生地?能成为夏都吗
我要新鲜事2023-10-02 17:59:42000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南阳画像石墓
西汉晚期至东汉的画像石墓。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地区。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南阳博物馆等先后发掘了南阳杨官寺墓、襄城茨沟永建七年(132)墓、天凤五年(公元18)冯孺人墓等近20座。此外,南阳汉画馆还收集了零散画像着1000余块。汉代南阳是当时最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墓主多为当地豪族显贵,冯孺人就是曾任郁平大尹的高级官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53: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