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元君庙墓地

元君庙墓地,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墓地。位于陕西省华县柳子镇东南。1958~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发掘,全面揭露了一处基本上保存完整的半坡类型墓地,探明墓地北面存在着同时期的居住地,还发现了很少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后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著了考古报告专刊《元君庙仰韶墓地》。
墓地排列和葬俗

墓地内共有57座墓葬。其中的45座,分属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个墓区内的墓葬又分3期,按期的早晚,由东向西分列成3个纵行。同期的墓葬则是从北到南依次入葬的。两墓区各期墓葬中,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墓葬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合葬墓中的死者,占墓地死者总数的92%。一墓中少则2人,多者可达25人,一般都在4人以上。合葬墓大多数为二次葬(迁葬),其次是兼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也有个别的为一次葬。单人墓则一、二次葬的都有,人骨均为仰身直肢,或被整齐地成堆放置在一起,头皆向西。除个别墓葬用卵石垒砌“椁室”,或用红烧草泥土块铺砌墓底外,都是无葬具的土坑竖穴墓。主要随葬器物有泥质红陶绳纹小口尖底瓶,饰绳纹、弦纹或素面的夹砂红陶罐以及磨光的细泥红陶钵,这也是随葬陶器组合的基本形式。个别墓随葬黑彩宽带纹或几何形图案的钵碗、盆和罐,在少数墓葬中发现了蚌刀、陶纺轮、骨针、骨镞一类生产工具和骨笄、骨珠等装饰品。
墓葬反映问题的探讨

元君庙墓地反映了当时存在家族、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情况。从一次葬二次葬兼有和纯为一次葬的多人合葬墓内成员死亡年龄的分析比较,确知有些是不同辈分成员的合葬墓。例如,405号墓合葬12人,即包括老少两代乃至三代。这种合葬墓当属家族墓葬。而由若干合葬墓组成的墓区,则是氏族墓区。家族墓葬的存在,表明家族已具备相当发达的形态;但当时尚未分割氏族墓区组成家族墓地,说明氏族组织依然相当牢固。至于包括两个墓区的整片墓地,当为部落墓地。
在元君庙没有发现可判定为一夫一妻的合葬墓。合葬墓中成年男女人数往往不成比例,这说明家族成员的构成,没有因婚姻关系得到调整,家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这里各类女性墓的随葬品一般多于各类男性墓,还存在着对少数成年女性和女孩实行厚葬的现象,后者反映了当时存在着爱重女孩的习俗,同时也说明已存在财产方面的母女继承制。这里男女分别使用骨镞和蚌刀、纺轮、骨针随葬,说明男子主要从事渔猎,妇女主要担任农业、纺织与缝纫。在处于锄耕农业生产阶段的半坡类型社会中,这一分工使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占着重要地位。上述情况表明,元君庙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居民处于母权制氏族社会时期。
福建明清古墓群重见天日 意外发现两男一女合葬古墓
福建漳州一个水库近日放水捕鱼,使一个明清古墓群重见天日。墓群位于漳州蓝田镇龙池村的长山水库,据承包水库的林先生称,“水库大概隔三四年就会放水一次捕鱼,但从来没有把水放得这么少”。当水慢慢泄去,大家惊讶发现,短短300多米范围内,竟分布了30多座墓穴,约有300多年历史。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41:340003流失百年 佛首归来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27:160000古代城市很少“看海”,古人建的下水道为什么比现代有用?看看《唐律》上一条规定全都明白了
古代城市下水道管理考本文作者倪方六眼下,全国多个城市进入了雨季“看海模式”,CCTV每天都会报道这方面的新闻。现代城市水道的泄水防涝能力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质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搞起来的下水道,在雨季到来时不起一点作用?大雨大淹,小雨小淹。(城市暴雨成灾)而在古代,这种情况“大城市现象”并不多见。我们可以来看看古代各朝的下水道的建设与管理。从唐朝首都长安城说起吧。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03:530005孙瀚龙:上山文化——长江下游的稻作社会与农业文明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9:45000080后付巧妹:东亚人演化研究的拓荒者,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付巧妹,202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最出色的学生之一”。1983年12月生于江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我第一次知道付巧妹,是在2016年6月。当时,她入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十大科学之星”,理由是:帮助重写了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历史,并希望用古人类遗骸的DNA改写亚洲的史前史。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39:080000